返回

快穿:炮灰男配不走剧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24章 姐夫开门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一本年代文。

七十年代的风总裹着土腥味,吹过榆树村外那片老榆树林。

这村子穷是穷,泥土里却藏着韧劲,村里人靠着侍弄那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能把肚子填个八成饱。

林晚秋和林婉夏就生在这村子里。

姐妹俩的家境在村里算是拔尖的——父亲是村大队长,手里管着全队的工分和救济粮,说话时总带着几分威严。

母亲则是村里的“异类”,隔壁王婶纳鞋底时最爱嚼舌根,说她早年在县城大地主家当丫鬟,后来地主倒了台,才揣着几件体面衣裳回了村。

这话虽带点酸意,却没人能否认她的好模样,眉眼像水墨画里描出来的,连干活时挽起袖子露出的手腕,都比别家妇人细嫩些。

这对双胞胎女儿,简直是母亲的翻版。

刚记事时就梳着一样的双丫髻,系着母亲改做的小花袄,跑起来像两只花蝴蝶,被村里人打趣是“年画里走下来的玉女”。

到了十四五岁,个头蹿得齐整,眉眼长开了,更是成了十里八乡的风景,媒人踏破林家门槛时,总爱盯着姐妹俩的脸说:“这俩闺女,将来定是享大福的命。”

可林家父母心里早有盘算。对上门说亲的,一概笑着婉拒。

直到那年秋收后,父亲才把姐妹俩叫到跟前,郑重提起两个名字。

一个是徐向东,城里来的知青。

皮肤白净,戴副黑框眼镜,说话斯斯文文,写得一手好字,如今在村小学教孩子们念书,板书时粉笔末落在肩头,都透着股书卷气。

另一个是顾斯年,本村后生。

人长得高大魁梧,肩膀宽得像座山,常年在县里工厂卸货,手上结着厚厚的茧子,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浑身是使不完的力气。

“这俩孩子,品性都过关,”父亲吧嗒着旱烟,“你们自己选。”

姐姐林晚夏性子温吞,说话总是细声细气,听了这话红着脸低下头,半晌才蚊蚋似的应了句:“我听爹的。”

转头偷偷看了眼徐向东常去的方向,眼里带着怯生生的欢喜。

妹妹林晚秋却不一样,从小就爱爬树掏鸟窝,此刻正绞着辫梢,眼睛亮晶晶地瞟向村口——顾斯年每次从县里回来,都会给她捎块水果糖。

“我选顾斯年!”她脆生生地答,声音里满是少年人的跳脱。

出嫁那天,林家大门外挂着两盏红灯笼,映得整个院子红彤彤的。

姐妹俩穿着同款红棉袄,盖着同款红盖头,被各自的新郎牵上驴车时,车轮碾过土路的声响,像在为两条即将分叉的人生,敲下不同的鼓点。

婚后的日子,起初倒也平静。

两家住得近,隔条田埂就到,姐妹俩常挎着篮子互相串门。

可日子久了,差别就显出来了。

姐姐晚夏嫁得舒心。

徐向东知冷知热,夜里会给她掖被角,周末还教她认字。

婆家远在城里,一年到头不来一次,家里大小事都由她做主。

灶台上总温着热水,窗台上摆着徐向东画的画,连空气里都飘着安稳的甜味。

妹妹晚秋的日子却磕磕绊绊。

顾斯年看着壮实,性子却软得像棉花,遇事只会搓着手傻笑。

婆婆是个厉害角色,总嫌她干活慢、花钱多,三天两头指桑骂槐。

有次晚秋想给自己做件新棉袄,婆婆指着她的鼻子骂了半宿,顾斯年缩在门后,连句劝的话都不敢说……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