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1章 石油的旺盛需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众大臣又讨论了现在大武国对石油的旺盛需求。

目前煤油灯已经在所有的百姓家普及了,毕竟煤油灯很简单,一个玻璃瓶上面一个铁盖,中间有条棉线就是煤油灯。

只有户外照明才用马灯。

因为官府对教育,对识字人的重视,现在大武国上下,父母们对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视。

白天孩子要跟着大人干活,学习也就只能是晚上,因此煤油的消耗也大了起来。

已经从巨港运回了一万吨石油。

提炼出两千多吨的煤油。

这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

大武国对石油充满了渴望,宋国对石油的渴望,也不在大武国之下,因为宋国没有电灯照明,官办工厂晚上火器生产也是不停的,要照明做工,那就需要更多的煤油灯。

宋国的百姓也需要买煤油照明,这也成了宋国又是一大税收来源。

宋国户部官吏断言,以后煤油的税收,会不亚于盐税。

现在青岛港炼油厂已经建立起来了,还准备在淄川也建一家炼油厂。

为方便运输石油,大名城建立了油桶厂,油桶采用白口铁皮,容量为100升,高度为75厘米,直径45厘米,能装近一百**十斤石油。

这样的油桶比后世的油桶小多了。

(后世石油桶159升,这个容量也成了石油行业的标准。)

油桶采用人工箍桶,连接部分不是焊接,而是把铁皮折成U形状,相对接,然后敲打密封。

在七八十年代,家家担水都离不开的铁水桶,就是铁匠师傅手工箍出来的。

目前大武国的百姓,家家也普及了铁水桶,只有个别地方还用木桶挑水。

铁桶可比木桶结实耐用多了,而且也不贵。

铁桶厂一天能箍出三百个油桶。

但油桶不好运输,体积大,太占地方。

据说旧港打出了一口油井,一天能喷出来二百多吨石油。

石油多的没有地方储存,都蓄积在低洼处。

胡湘建议运输白口铁皮到旧港,在当地箍铁桶。

用于存储大量的石油。

南洋一带雨水频繁,而且经常是暴雨,当地土着居民的房子,一般都是搭建在四根木柱上。

因此石油要不存储好,都会被大雨冲走。

而石油桶是铁皮密封,也不怕雨淋水泡,很适合存储石油。

“这石油南洋有多少,我们就买多少,”胡湘说道,“这油井产油不稳定,我们得有大量的储备,”

“我们青岛港炼油厂,炼出的煤油,还向宋国售卖,我们自己都不够用,”李铁钢说道,“我建议停止向他们售卖,”

青岛炼油厂,炼出来的煤油,目前售卖给宋国的价格,相当于宋国官办炼油厂生产煤油的成本价一半。

几乎是贴钱向宋国售卖煤油。

这是胡湘定的价格,胡湘不想让宋国发展炼油业。

目前宋国炼油是土法炼油,只要煤油,用作照明用,其它的都作为炼油所需要燃料,因此宋国炼油也不用煤做燃料。

尤其宋国土法提炼出的汽油,宋国认为汽油没有一点用,太容易爆燃了,就是做燃料也是不合格的,全特么白白浪费了。

“姑父,青岛港炼油厂,炼油工艺还需要在优化,”胡湘说道,“等工艺优化,炼油规模上来了,煤油的生产成本会降低的,就不会贴钱了,”

李岩说道:“要是我们的汽油车发展起来了,宋国会不会不卖石油给我们,这油车可是喝油大户,”

“我们延长县的油田,还是要增加钻井数量,只要我们有一定的石油产量,宋国就不会采取断供的策略,”胡湘说道,“延长油田钻井成本高,也要钻,就是钻不出油,也能锻炼钻井能力,只要我们有深井钻探能力,宋国就不得不依靠我们,”

目前延长县的油田,和旧港一带的油田根本没得比。

(旧港油田,在二战期间年,号称产石油六七百万吨,是二战时期,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地,)

旧港油井都是往外喷油,都不用抽油泵,石油的生产的成本极其低,相当于水价格了。

虽然成本低,宋国设在旧港的官员,一桶石油还要一块银元。

这一块银元里,也包括了宋国开采石油,运输石油到港口的费用。

因此一块银元不是宋国的净利,但宋国也得利不少。

其实目前油田油井离巨港港口有数百里的距离,交通还不完善,也增加了石油运输成本。

“我们要是鼓动三佛齐摆脱宋国的控制,那石油就没有断供的风险了,”李森说道。

“宋国哪能让三佛齐脱离控制,那里不但有石油,还有煤炭,”元好问说道,“一旦动乱,急了眼,把油井点把火,谁都别想得到石油,”

现在旧港在钻探石油井时,也发现了煤炭资源,埋的很浅,只有十几米深。

因此宋国往巨港一带迁移兵民十多万。

(苏门答腊岛的煤炭资源特别丰富,储量五六百亿吨,而且普遍埋藏的浅,早期都是露天开采,我国每年都从苏门答腊岛进口上亿吨煤,)

“我认为元大人说的有理,我们不能鼓动三佛齐,”胡湘说道,“目前用蒸汽机换石油,我们是合算的,”

“我们蒸汽机是耐用品,十年八年也坏不了,石油是日常消耗货物,年年得花钱买,”李森说道,“宋国要是蒸汽机够用了,就不购买了,”

现在宋国对蒸汽机的需求是增加的,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国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总量的增加,反过来,也刺激轮船需求的增加。

“宋国蒸汽机够用,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胡湘说道,“宋国蒸汽机饱和了,就建立不了完善的蒸汽机产业链,他们的机械加工工艺就不能迭代发展,”

现在不限制向宋国出口蒸汽机,就是想减缓宋国机械工业的进步。

就是以后宋国蒸汽机需求少了。

胡湘也不担心没有产品,向宋国售卖,只要机械制造业发达,宋国需要啥机械器件,就能批量生产出来。

比如自行车,就是一项巨大的需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