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德川家纲是第四代幕府将军,此时实际年龄不过十四岁,他少年继位,锐意进取,很有开拓性,所以才会轻信了耿仲明发来的文书,对济州岛贸然开战。
但是战役的结果非常不尽如人意,他的心腹重臣松平乘寿带着岛津光久率领数千大军,历经两个月都没有拿下济州岛,还在攻入西归浦后,陷入了岛上明军的包围之中,在战死了七名奉行、数百名武士和数千名足轻以后,松平乘寿和岛津光久才灰头土脸地带着数百名士兵返回日本九州岛。
由于这次的军事行动结果实在是太过于丢人现眼,德川家纲一度想要添加大军进行征讨,但是当他听说明蓼军统帅张鹿安麾下有“百万大军”后,立刻便打消了“惹是生非”的想法,下令让松平乘寿就地“切腹自尽”,为战败承担责任,对于势力深厚的岛津光久则是剥夺了一万石的食邑俸禄。
如今接到了对马守护(藩主)宗义成发来的军情,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纲便气不打一处来,当场下令要把耿仲明和刘国臣就地斩首示众,但是他的这个决定却被他身边老谋深算的家老酒井忠清打断了念头:
清**力强盛,非吾国所能及,万一蓼匪非其对手,到时候腾出手来,征伐我国,并非我国能制,不可使彼此成为死敌。
德川家纲听完后,不得不重新考虑处理方案,这时他的另一位家老堀田正俊则是善解人意地说道:
“将军,何不效仿‘明国太祖待小明王’之故事?”
“堀田君,你见识渊博,可善解之。”
堀田正俊便把当年朱元璋所遇到的情况简单地说了一遍,无非是偷梁换柱、中途谋害之意,既能照顾到彼此的颜面,又能够纾解心中之气。
德川家纲听闻后大喜过望,当即命令心腹家老稻叶正则和土井利房为使,前往对马岛迎接耿仲明前往江户“会商外交国务”。
耿仲明和刘国臣看到日本人排出如此迎接的阵势,顿时大喜过望,但是出于慎重考虑,耿仲明还是请求能够就在对马进行交涉,但是却被稻叶正则给当场拒绝,耿仲明无奈之下,只得在护卫刘国臣的搀扶下,登上了去日本的船只。
日本人善于搞阴谋诡计,对于这种事情驾轻就熟,他们故意在佐贺港停留,拉着耿仲明当众游览了佐贺城景,这种情况自然会被一些从中国而来的商人所看见,显得日本重视清国的使者。
等到显摆了一圈以后,运送使者的船只再度起航,航行至四国岛海域时,迎接主、副使稻叶正则和土井利房突然告辞,表示要先行前往江户部署迎接事宜,为了安慰显得慌乱的耿仲明和刘国臣二人,稻叶正则则是表示会把自己的亲弟弟稻叶正休留在船上。
稻叶正则和土井利房下船后,稻叶正休头戴虎头盔、全副武装地闯入耿仲明所在的船舱,先是深鞠一躬,然后用蹩脚的汉语说道:
“耿君阁下,请上路吧。”
“上什么路?我们不正在路上……”
刘国臣的话还没有接完,就看到从稻叶正休的身后闪出来八名黑衣忍者,挥舞着锋利的日本军刀砍向了身无片甲的耿仲明和刘国臣。
两人自然不愿意束手就擒,搬起身边的凳子奋起反抗,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很快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稻叶正休熟练地挥刀相继砍下了耿仲明和刘国臣的脑袋,让部下将耿仲明和刘国臣的随身之物全部席卷一空,带着部下全部下船后,命令手下善水之人下海凿沉了耿仲明的坐船。
不久,便有从日本传来的消息声称大清国使者耿仲明在日本遇到暴风雨,不幸船只沉入海底,日本救援不及,估计耿仲明已经遇难的消息云云。
清廷据此为耿仲明发丧,追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并让耿仲明唯一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清廷的实际掌舵者济尔哈朗压根就没有想到耿仲明会败的如此迅速,当初大费周章地运兵东征,没有想到耿部大军竟然连半年时间都没有坚持住,致使攻略辽东的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济尔哈朗因此心事重重地下令道:
“第一,派人告诉岳乐,蓼匪主力有在一个月内回师辽东的可能,让他抓紧拿下盛京城,盛京城一破,必将震慑远近,人心一散,蓼匪的败亡必将不远;
第二派人渡海告诉朝鲜国王李淏,让他不要再行差就错,只要他能够坚守南汉山城,我大军一旦攻下辽东,就会第一时间去朝鲜增援,到时候他仍旧是朝鲜之主。”
济尔哈朗的命令被快速高效的实施,清军统帅岳乐得令后自然督率所部人马加强了攻势,也正因为如此,才在局部地方露出了破绽,使得明军占到了便宜,双方陷入持续性的混战之中。
而被清廷派往朝鲜执行送信任务的是先降大顺后降大清的太监王德化和杜勋。
这两位太监命苦,先是在北京城被强制培训朝鲜话数月时间,然后南下吴淞,从吴淞坐船前往朝鲜,然后化妆成乞丐的模样趁着夜色悄然登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出现在了南汉山的山脚下,但是眼下到处都是明军士兵,让他们压根不敢直接上山。
由于惊吓加上劳顿,使得之前强制突击学习的朝鲜话给忘了个干净,只能装作哑巴在附近村落乞讨为生,在腊月三十日,趁着山脚下的明蓼大军正在举行除夕晚宴,守备松懈之际,王德化和杜勋才悄悄地摸上了山,被正带兵巡逻的柳赫然给抓到了朝鲜国王李淏的面前。
可是当他们俩掏出怀里肮脏的“诏书”,然后装作“上国使臣”的样子念完后,朝鲜国王李淏恨不得亲自下场挥刀砍死他俩,被朝鲜大臣崔鸣吉给死死的拉住,并极力劝说之下,李淏才愤愤不平地放下了手中的宝剑。
李淏有理由对大清国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懑。
按理说原本南汉山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内粮食储备极其丰富,但是毕竟外援彻底断绝,说好的增援压根不见,城内的朝鲜军民坐吃山空之下,物资迟早会被耗尽的,城内朝鲜君臣的终点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只是蝼蚁尚且惜命,更何况是人?
朝鲜国王李淏因此有意像他父亲李倧那样向大明汉中王张鹿安“议和”,而清廷的使臣王德化和杜勋自然是最好的“投名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