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汽车巨头从娶女儿国王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1章 手机也疯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华夏手机市场有点要提前爆发的意思。

现在的市场格局跟原本时空1996年前后的情况有点类似,甚至可以达到1998年左右的热度。

这绝对是非常难得的。

江辉这只蝴蝶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宝马汽车集团、岭南半导体和珠江科技直接带来的各种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拉动,就让华夏的工业产值相比同时期翻了一倍不止。

特别是宝马汽车集团,汽车行业的带动作用非常的强。

这种在改革的阵痛时期,有一家领头羊企业带着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冲刺。

相当于在迷雾之中,有人给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还在后面给你推了一把力。

这种效果,已经无法用数字去量化。

更加不用说江辉还提前把华夏的摩托车产业也给激活了,又在高端的半导体行业开始发力。

这种多方位的工业体系实力的增强,可以给其他许多企业带来连带的影响。

就比如南山设备,以前很多厂家想要升级换代自己的设备,但是没有外汇,很多计划都搁浅了。

现在有了南山设备,许多东西都不需要进口了。

不仅没有了外汇的问题,采购价格还下降了不少。

要是运气的好,还能用股票换设备的方式赢得对方的入股。

让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些都给华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玲娜,珠江1100的价格比我们的便宜很多,你联系各个经销商,只要大家达成了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我们可以额外的给5%的返点。”

森纳尔作为摩托罗拉华夏的总经理,这几天也是感受到了一丝的压力。

跟后世不同,现在华夏的手机行业,领头羊是来自美利坚的摩托罗拉。

八十年代华夏和美利坚的蜜月关系,也给摩托罗拉带来了许多的发展机会。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摩托罗拉才慢慢的掉队,最终被联想给收购了。

似乎IBM的电脑业务也好,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也好,都是要在行业发展进入到末期的时候,售卖给了联想。

也不知道是他们的运气太好,还是有些人骨子里就有不一样的打算。

要不然怎么那么巧呢?

一次是巧合,二次还是巧合?

让人难以相信啊。

“只是多了5%返点的话,估计对于经销商的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珠江1100各方面的性能都不会比我们的产品低,但是价格却是低了50%都不止。”

“许多消费者肯定都会改变自己的主意。”

邵琳娜作为摩托罗拉华夏的销售总监,自然是希望公司能够给自己多一些销售政策支持。

要不然到时候销售业绩不好,她的压力就大了。

“先试一试市场的反应吧。”

“如果还不够的话,那我们就直接把指导价给降低10%。”

“珠江科技作为一家全新的手机企业,我们完全不需要特别的担心。”

森纳尔有点不是那么想要错过躺着挣钱的机会。

虽然华夏手机市场的销量不算是很高,但是最近一年摩托罗拉在这里挣钱的速度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要割肉了,森纳尔自然是不愿意的。

“珠江科技是宝马汽车集团的兄弟企业,跟岭南半导体也是同一个老板。”

“它们在华夏宣传领域的影响力非常的大,我们不能忽视。”

作为华夏人邵琳娜对于珠江科技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1992年的华夏,做生意还是比较讲究背景和关系的。

毫无疑问,在这方面,珠江科技是其中的佼佼者。

“TO C的产品,最终还是要以产品的吸引力来说话。”

“珠江科技就算是背靠华夏首富又怎么样?”

“我们摩托罗拉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厂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骄傲,不能别人降价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跟着降价。”

森纳尔这么一说,邵琳娜自然是不好再多说什么。

只能先按照森纳尔的意思去做了。

作为市场老大的摩托罗拉注意到了珠江科技的动静,同是市场佼佼者,诺基亚自然不会忽视珠江科技。

“白洋,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珠江科技的崛起?”

作为诺基亚华夏销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伯特伦曾经在首都语言大学中文系留学学习过几年,毕业之后又有一半的时间在华夏这边工作。

所以对于华夏这边的国情,他算是比较清楚的。

正因为如此,当华夏开始进入到G**时代的时候,珠江科技立马就推出的珠江1100,他还是非常重视的。

“我觉得要尽快的在华夏修建手机组装工厂,把我们的手机放在华夏的组装生产。”

“将来甚至可以从华夏本土采购手机零部件,进一步的提高国产化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子才能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因为珠江1100现在的售价只有我们同类型产品的一半,绝对会有大量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的。”

白洋作为伯特伦的得力助手,能力和眼光都是很不错的。

对方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一下,他立马就开始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手机进口关税就超过了100%,这让那些外资巨头怎么可能有成本竞争力?

单纯的算利润率的话,也许珠江1100的利润率比摩托罗拉的同类型产品不会低多少。

所以在华夏实现国产,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式。

哪怕只是零部件进口,组装国产,也能大幅度的降低成本。

因为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跟手机整机的进口关税是完全不一样的,差了好几倍呢。

“华夏这边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合适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去组装我们的手机吗?”

伯特伦没有直接反对白洋的提议。

毕竟他很清楚华夏现在百姓的购买力是什么情况。

现在的手机价格确实是太高了。

以前手机只是有钱人的玩具,价格高一点也无所谓。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手机已经开始有了要走进千家万户的样子。

这个时候价格自然就不能那么夸张了。

“这个我觉得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组装手机的技术含量并不算是特别多,只要有流水线的工人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去组装各个零件就行了。”

“至于技术人员,大不了我们初期先从总部安排一批人过来出差,慢慢的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材。”

白洋的这个提议,不得不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个时期的外企,对于内部的人才培养也还是比较重视。

白洋的这个提议,完全是符合公司的流程和发展方向的、

“那你觉得我们的工厂要放在哪里会比较好呢?”

很显然,伯特伦把白洋的话听进去了。

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在各个主要市场设置工厂,本身就是诺基亚的战略之一。

现在只是在华夏市场提前落实发展战略而已。

伯特伦觉得自己有信心说服总部那边接受这个方案。

“从电子产业的配套成熟度来说,我觉得珠三角是最合适的。”

“其中又以珠江科技所在的深城最为合适。”

“不过深城是珠江科技的大本营,我们过去很难享受到额外的照顾。”

“我觉得在深城旁边的莞城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一方面那边本来就有不少的电子企业,另外一方面距离深城的距离也比较近。”

“我们的工厂修建在那边的话,我觉得招募产业工人方面,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从总部来的技术人员如果生活不习惯,周末还能直接去港城那边度假。”

白洋这么几个理由摆出来,立马就说了伯特伦。

诺基亚在华夏的第一家手机工厂,就设在莞城了。

很快的,他就把这个方案拿到了总部那边进行汇报。

对于这种明显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案,自然是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伯特伦立马带着白洋等人前往莞城考察。

对于诺基亚这种外企,莞城肯定是高度重视,非常欢迎。

各种优惠条件也都是基本上拉满。

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诺基亚就正式的确定在莞城设立新工厂,并且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就把新工厂给修建起来。

这个速度绝对是比其他市场要快很多。

不过白洋却是觉得问题不大。

毕竟南方这边修建工厂不像是北方,一到冬天就没有办法施工。

在莞城这边,基本上一年到头都可以施工。

只要钱给到位了,一天三班倒,全年无休的修建都没有问题。

这个时期的华夏工人,就是那么的拼命。

诺基亚这么一动,爱立信那边也有了动作。

后世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世界手机行业还有一家叫**立信的。

但是在九十年代,甚至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爱立信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在华夏手机市场,爱立信的存在感也是很强的。

“赫尔穆特,这几天我们的手机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我专门确认分析了一下,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珠江科技的珠江1100上市销售了。”

“同样性能的手机,人家的价格只有我们的一半不到,这让许多消费者都选择了他们。”

叶本满作为爱立信的销售总监,这几天有点发愁。

他们公司的产品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到时候肯定是要有人站出来背锅的。

“华夏的关税那么高,我们的手机从国外进口过来,售价没有办法大幅度的下跌的。”

“珠江科技有主场作战的优势,我们不能跟它们打价格战。”

赫尔穆特一直觉得经营企业品牌是很重要的,不能单独的去比价格。

不过叶本满却是不认可,“其实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降低手机售价,只要把产品从进口改为国产,成本里面就大幅度的下降。”

“像是手机壳之类的零件,在华夏本土是完全可以找到合格的供应商的。”

“大不了我们就跟珠江1100找同样的厂家去生产。”

叶本满这么一说,赫尔穆特的想法稍微有了一些变化。

“你的意思是说在华夏设立工厂来生产我们的手机?”

前几年华夏手机销量整体比较有限,赫尔穆特还真是没有考虑过在华夏修建工厂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他的态度自然也会跟着调整。

“是的,我们直接跟珠江科技一样,在深城设立一家工厂。”

“到时候各种零件都尽可能的从华夏采购,只留下一些华夏没有办法生产的零件进口。”

“那么我们的价格立马就能下降一大截,到时候珠江1100就没有什么售价优势了。”

叶本满的分析,自然是有道理的。

这个时期的进口商品,只要认真的在华夏实现国产,都是可以挣到钱的。

区别就是你挣到的钱是多还是少。

可以说今后十几年是外资企业在华夏发展的最好时期。

大部分的行业,华夏本土的企业的影响力还没有起来,大家对外资品牌的认可度又比较高。

所以随便搞一搞都能混的很不错。

整个九十年代,也是外企的待遇相对来说最好的时候。

像是西门子等公司,去一些边远地区的出差补贴,一天就是一两千块。

这已经比大部分公司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都要高了。

可想而知,外企的待遇现在有多好。

难怪九十年代许多好大学的毕业生都抢着去外企。

实在去不了才会考虑去大型的国企、央企。

至于去当公务员,在九十年代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选择。

不像是几十年后,简直就是全员考公。

那规模能够吓死人。

“你觉得这个事情搞起来会很麻烦吗?”

赫尔穆特开始认真的考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不会麻烦。”

“特别是把工厂放在深城的话,那边的办事流程很简单。”

“我们只要按照政务中心公布的一些要求去对应就可以了。”

“再说了,我们是外资企业去当地投资的话,相关部门那边都会主动的帮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叶本满这话算是让赫尔穆特彻底的下定决心,要在华夏这边修建工厂。

真个华夏的手机市场,开始陷入到了一个疯狂的发展场景当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