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成大明战神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帝王宴请八方来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受到一番悉心教诲之后,王振恭敬地引领我踏入了西苑的领地。

“太子殿下,眼前这片景致便是西苑。这里乃是皇家禁地,除非遇上特别重大的事务,皇上一般不会在此地设宴款待宾客。回想宣德三年(1428年),皇上曾恩赐杨士奇、杨荣等十八位贤臣同游此苑,他们游山玩水之后,还得以乘坐御舟在太液池上泛舟,享受皇上赐予的香茶与点心,君臣之间其乐融融。那时殿下您尚年幼,未能亲历此等盛景。今日,您首次踏足这片圣地,恰遇如此规格国宴,实乃一次锻炼眼界的机会。臣恳请殿下务必铭记先前所授的礼仪规范,以彰显皇室风范。接下来,请随臣一同步入松柏之间,静待宴席的开启。”

突然间,我眼前的这位男子令我惊愕不已。在我的认知中,王振这个名字总是与史书上的宦官专权、官场混乱以及野心勃勃的形象紧密相连,是他被视作乱国的祸根,一个活脱脱的祸国殃民之徒。然而,此刻眼前的他,却是如此地亲切和蔼。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流露出儒雅的气质,且对我充满了尊重。这种转变令我难以置信,仿佛眼前的他与那个历史上的王振判若两人。

我紧随王振的步伐,缓缓步入西苑深处。正值八月,园内松柏苍翠欲滴,仿佛为这皇家园林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华服。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令人心旷神怡。或许是因为园内的绿化极佳,山水相依,我竟在这盛夏时节感受到了一丝秋日的清爽。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松柏间前。只见门前的台阶上,两排身材壮硕高大的士兵如松般挺立,他们手持巨大的牛角,面容庄重,威严之气扑面而来。就在此时,太监高亢而悠长的声音响起:“酉~时~已~到~”

从最外头的士兵开始依次向内逐渐吹响了牛角音,那声音低沉肃穆,深沉有力,逐渐向内延伸。这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直冲天灵盖,啊不对,我不就是穿越者吗。我苦笑一番。牛角低沉的声音回荡在这古老的皇家园林之中。声音逐渐向内延伸,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整个松柏间与这庄严的时刻紧密相连。

我与先生王振,被一队宫女款款引入内殿。宴席之上,一位身着龙袍的男子端坐中央,他的面容在烛光映照下显得威严而神秘。他微笑着与身旁的官员交谈,那笑容中似乎藏着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思。

当我们踏入这庄严的场合,太监的声音随之响起:“太子到——”在这肃穆的皇室氛围中,先生王振立即跪下,行了个大礼。我身处其间,心中虽有犹豫,却也在这气氛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一同跪下。称呼一个陌生人为父亲,确实让我感到十分为难,但皇室的规矩,容不得我有丝毫的迟疑。

在跪拜的过程中,我迅速整理思绪,想要说出得体的话语。诸如“皇上您吉祥”之类的言辞,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却又觉得这些话语过于俗套,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敬意。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先生王振看出了我的窘迫。他机智地开口,向皇上说道:“奴才王振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岁,龙体安康,国运昌隆。”他的言辞既恭敬又得体,没有自称“臣”,而是选择了“奴才”,彰显了他作为宦官的谦卑与忠诚。

接着,我隐约听到王振低声嘟囔了一句:“父皇万安!”这声称呼虽轻,却在这肃静的场合中显得格外清晰。我心中一凛,知道自己不能再犹豫了。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赔着笑容,看向皇上,恭敬地说道:“皇上万安!”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是我内心最真挚的祝福与敬意。随后那个穿着龙袍的男人笑着示意我们坐下。

宴会之上,众大臣纷纷出席,其中以“三杨”最为引人注目。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位朝廷重臣,在明宣宗时期一直是朝廷的支柱。他们与明宣宗共同谋划国事,为明朝的繁荣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宴会尚未开始,郑和已经身披一袭蓝色长袍,步履沉稳地踏入这片松柏林中。他脸色虽然有些憔悴,但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的光芒。他深知,此次下西洋的任务不仅是对自己的考验,更是对大明王朝的荣耀与威望的彰显。

明宣宗见郑和到来,连忙起身相迎,他拉着郑和的手,亲切地说道:“郑爱卿,你辛苦了!此次下西洋的任务完成得如此出色,朕深感欣慰。”

郑和恭敬地回答道:“皇上谬赞了,臣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此次航行,我们与各国友好交往,互通有无,为大明王朝赢得了声誉与尊重。”

此时,杨士奇走上前来,向明宣宗和郑和表示祝贺。他说道:“郑公此次下西洋,不仅展示了我国的威仪,更为大明王朝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吾等臣子,当以此为榜样,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杨荣也附和道:“郑公之功,实乃国家之幸。吾等当齐心协力,共同辅佐皇上,开创大明王朝的新篇章。”

随着宾客们陆续到来,宴会正式开始。明宣宗举杯向郑和及众大臣、宾客敬酒,说道:“今日,我们欢聚一堂,共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愿我们大明王朝与各国友好相处,共创繁荣盛世!”

宾客们纷纷举杯响应,宴会气氛热烈而庄重。席间,明宣宗与大臣们交流了近期朝廷的政务,询问了各地的民生情况。大臣们纷纷汇报工作,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此时,明宣宗提及了近期发生的汉王朱高煦之变,他感慨道:“此次叛乱虽已平定,但朕深知国家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吾等当以此为鉴,加强朝廷的统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杨溥听后,深表赞同,他说道:“皇上所言极是。国家之治,在于法度之严明,吏治之清明。臣等当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宴会进行得如火如荼,松柏间回荡着欢声笑语与祝酒声。明宣宗与大臣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为明朝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宴会,不仅庆祝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成就,也彰显了明宣宗时期朝廷的团结与和谐,为明朝的繁荣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割线

作者的话:注意:这部作品,纯属虚构之笔,然我辈仍需以理性和正确的态度,去审视那悠远的历史长河。

考虑到创作的背景设定,当时的“我”年仅七岁,距离真正即位还有一两年的时间。在这个年纪,自然无法大展拳脚,只得暂时将历史史实融入叙述之中。然而,让我们共同期盼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这位小人物意外穿越,最终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接下来,我将笔锋转向李诚,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精心布局,与此同时,穿插着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他如何逐渐结交那些忠诚的臣子。不过,亲爱的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务必留意其中的细节与伏笔,它们将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重要的线索。

最后希望大家投推荐票,多多收藏支持,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完善自己,追求质量的动力。我会努力写好大家想看的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