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2章 CBI与SOS的设立;史迪威的应对之策! (求订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电话,直接打到了山城,委员长官邸。

接电话的,是侍从主任竺培基。

当楚云飞询问起,为何军饷发放会如此困难。

甚至连土木嫡系的十八军都出现了欠饷的情况时。

电话那头的竺培基,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充满了无奈的叹息。

然后,他沉默了许久,表示自己需要请示一下委员长。

约莫半个小时之后。

竺培基向楚云飞,道出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

常瑞元和史迪威,闹掰了!

挂断电话,楚云飞的脸色,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后方的财政,会突然变得如此紧张。

原来,是后院起火了。

根据竺培基的说法,这场矛盾的爆发,并非一日之寒。

其根源,就在于那个最敏感,也最核心的问题。

远征军的指挥权。

史迪威,这位性格如同颇为尖酸刻薄的美国将军。

从他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从未掩饰过他那勃勃的野心。

楚云飞自然清楚,他之所以如此上蹿下跳,积极地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争取美援。

其本质原因,并非是出于什么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

而是,他想指挥整个远征军。

一旦常瑞元点头同意移交指挥权。

那么这三十余万人(名义上,实际上现存不足十五万)

这支数十万人的装备了美械的强大军队,彻底纳入自己的麾下。

成为他个人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功绩!

他渴望,成为像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那样的“战区统帅”,指挥千军万马,在东方战场上,建功立业。

然而。

这,恰恰触碰了常瑞元,那根最敏感的逆鳞。

军队是常瑞元的命根子。

是他维系统治、平衡国内各派势力的最重要,也是惟一的工具。

他可以接受美国人的援助,可以聘请美国人当顾问,甚至可以在战术层面,听取美国人的意见。

但是想从他手里夺走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这是不能容忍的底线!

更何况。

在山城的视角看来。

史迪威此人,虽然在练兵、后勤方面,确有其过人之处。

也确确实实是一个中国通,然而史迪威压根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

尤其是在大兵团作战指挥方面,根本就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外行人。

让这样的人去指挥远征军。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于是,一个,是野心勃勃,想要大展拳脚的“外来和尚”。

一个,是多疑猜忌,将兵权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的“绝对领袖”。

两人之间。

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种子。

而史迪威最无法忍受国民政府那低效、**的官僚体系。

他提出的许多现代化、合理化的改革建议。

总是会在各种“扯皮”、“推诿”和系统性的**中,被拖延,被架空,甚至被阳奉阴违。

常瑞元的视角来看史迪威,一个知道民国现状却又颇为理想的“自大狂”

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愤怒。

“史迪威之短视与专横,险毁中国抗日前途。彼始终不明东方政治,乃西方干涉中国内政之最劣范例。”

这,与他那建功立业的野心,完全不相匹配。

而夹在这两个强势人物中间的杜聿明,则成了最可怜的“夹心饼干”。

他一边,要对山城的命令,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违逆。

另一边,又要想尽办法,去平衡和缓和,常瑞元与史迪威之间,那日益恶化的糟糕关系。

这让他这个名义上的“远征军副总指挥”,当得是束手束脚,心力交瘁。

双方之间的矛盾,楚云飞阅读过史迪威日记,也看过常瑞元的不少日记。

也清楚的知道史迪威确实并非完全助华作战。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和常瑞元并不冲突。

简单而言,双方的性格缺陷在相处过程之中被无限放大。

在胜利的时候,这种矛盾会被掩盖。

而一旦不作战,这种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而一旦作战失败,双方势必会走向决裂。

而现如今,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终于以一种最糟糕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因为在指挥权问题上的互不相让。

史迪威,开始动用他手中,最致命的武器,来向常瑞元施压,即物资分配权。

随着美军中印缅战区司令部(CBI)的正式设立。

史迪威,这个名义上的“参谋长”。

实际上,已经逐步地掌握了所有援华物资的最终分配权力。

所有通过“滇缅公路”运抵仰光的物资。

其接收、仓储与再分配,都由一个名叫“中印缅战区后勤司令部(SOS)”的机构,全权负责。

而这个机构,不归国民政府管,不归军政部管。

它是直属于史迪威的个人指挥体系!

这就直接意味着中方已经完全无法插手美国援助的具体分配流程。

史迪威拥有了“分配物资”的绝对权力。

他可以随时以“前方战事需要”为由,截留、挪用,甚至停发,本该属于国内战场上军队物资。

这彻底激怒了常瑞元。

在他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了。

这是美国人,妄图通过控制民国的经济和军事命脉,来掌控甚至取代他这个最高领袖的**裸的阴谋!

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

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原定总额三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后续的军事物资援助,都因为史迪威的从中作梗,而陷入了停滞和混乱的“分配发放”之中。

后方稍微好转一丢丢的财政现状,瞬间就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这才导致了,连土木嫡系的第十八军,都出现了欠饷的窘境。

……

听完这一切,楚云飞好久才回过神来。

“我知道了竺主任,我尝试和史迪威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先把经济援助给到我们的手上。”

“楚长官,这件事情您可要多费心了。”

挂断了电话,楚云飞揉了揉太阳穴。

这件事情完全没办法处理。

马歇尔如日中天,史迪威只是个马前卒而已。

在尚未犯下大错(豫湘桂会战**大败)的情况下。

想要搞走史迪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至于一旁的孙铭和赵鹏程,此时此刻是听得目瞪口呆,心惊肉跳。

他们没想到,在他们前线将士,浴血奋战,高歌猛进之时。

后方,竟然,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内讧。

楚云飞没有说话,他只是,缓缓地走到了窗前看着窗外。

那依旧晴朗,却似乎已蒙上了一层阴霾的天空。

他的对手,从来都不仅仅是日本人.

而现在,这个难题摆在楚云飞的面前,让他顿生无力之感。

和美国方面的外交好感度依旧是最顶级。

但是个人之间的分歧确实能够影响到具体的援助分配和政策实施。

换句话说。

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高度一致,但史迪威和常瑞元的个人利益却冲突的厉害。

按照常理来说,个人利益应该为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让路。

偏偏这史迪威和常瑞元都不是个正常人。

孙铭看着楚云飞那紧锁的眉头,忍不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云公,”他试探性地说道,“既然,矛盾的根源,在于史迪威和委员长之间。那我们……能不能绕开山城,直接,和美国方面进行对话?”

“比如,通过我们与苏联方面的渠道,或者是,通过一些亲善我们的美国议员,直接向华盛顿,反映我们这边的情况,揭露史迪威的专横和独断?”

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是一条捷径。

但,楚云飞听完,却立刻,摆手拒绝了。

“不行。”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绝对,不行。”

楚云飞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位虽然忠心耿耿,但在政治上还稍显稚嫩的心腹,语重心长地解释道。

“孙铭,你记住。”

“我们和山城,无论内部有多少矛盾,有多少分歧。”

“但在对外上,我们,必须,是一个整体。”

“如果我们,绕开中央,私下里和美国人进行接触。”

“那在委员长的眼里,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我,在搞‘独立外交’,这是在分裂国家!”

“这比和史迪威闹矛盾的性质要严重一百倍!”

“现在。”

楚云飞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国内,已经有了‘华北’和‘华南’,这两个事实上的联合指挥部。”

“一旦委员长想多了一部,到那时,国家,就要出大问题了!”

“所以,这件事我们绝不能这么做。”

孙铭听完,只感到后背一阵发凉,连忙低下头:“是卑职,想得太简单了。”

楚云飞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不必自责。

他知道,这,不能怪孙铭。

这是,他们这一代军人,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天真。

就像是孙连仲这一类人。

以为听话,以为投靠了常瑞元就会被当成自己人。

实际上,常瑞元还是把他们当外人。

楚云飞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步,大脑,在飞速地运转着。

他知道,这件事,拖不得。

华北此战的抚恤尚且没有足额国币进行支出。

抚恤政策正是华北**战斗力的基石。

军饷也绝不能断。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更不能因为缺少资金和原料,而停摆。

他必须,想一个办法。

一个,既能解决眼前的危机,又不会激化与山城矛盾的两全之策。

良久,他停下了脚步,眼中,闪过了一丝决断。

“鹏程。”

“在!”

“你去,通知方立功、钱伯均、孙卫谋、罗卫国他们,一个小时后,到我这里来,开会。”

他顿了顿,特别强调了一句:“就我们几个人。”

……

正所谓,大事开小会。

一个小时后。

能够走进楚云飞这间临时办公室的,都是他麾下最为核心、最绝对的心腹。

当楚云飞将他从山城方面得知的惊人内幕公之于众时。

在场的所有人,均是惊讶万分。

“什么?”

“史迪威要夺指挥权?”

钱伯均第一个,就跳了起来,“他娘的!这个美国佬,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我记得,他之前在华北的时候,对我们的部队,还赞不绝口的。”

“怎么一转眼,就跟委员长,闹到这个地步了?”

方立功则看得更深一层,他皱眉说道:“之前,我们就觉得史迪威此人野心太大。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敢,把手伸向指挥权。

看来,他对国民政府的看法,确实是极为悲观啊。”

孙卫谋现在则更关心实际问题。

“云公。”孙卫谋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果,美援,真的断了。那我们正在进行的铁路改造还可以继续进行,但是相应的农业发展计划恐怕就要停摆了。

农业发展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除此之外,我们现阶段的战时内循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兵工厂这边,也是一样。”孙卫谋补充道:“我们许多稍微高端一些的机床设备和特种钢材,都还依赖于美国进口,一旦断供,我们的新式武器研发和生产,都将受到致命的影响。”

一时间。

小小的办公室里,气氛,变得无比凝重。

“钧座!”

钱伯均猛地一拍桌子,从军事角度,提出了一个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美国人在缅甸,拢共才多少作战部队?”

“顶天了就一个什么装甲师,大部分还都是些后勤和工兵。”

“依我看,直接让子强兄和焕然兄拉两个师过去!”

“把他们的那个什么‘后勤司令部’,给缴了!”

“我看他还敢不敢,扣着我们的物资不发!”

“胡闹!”

楚云飞立刻,出声否定,“伯均,你这是要把我们,推到整个盟军的对立面上去!”

“钧座,迟早的事情,这帮狗日的美国佬始终对咱们不怀好意,什么都想要插手,那些劳什子的美国顾问整天就研究着咱们的战术,摆明了是将咱们当成了假想敌,您不也是总说,让咱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那也是打完日本鬼子之后,现在我们决不能和美国人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

“除非我们想要成为第二个日本!”

钱伯均叹了口气:“真他娘的憋屈,”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楚云飞的身上,等待着他,做出最终的决断。

楚云飞知道,这件事,硬来,不行。

跟委员长哭穷,作用也不大。

唯一的突破口,还是在美国人自己身上。

“绕开委员长与史迪威之间,那已经陷入死结的“个人恩怨”和“指挥权之争,专注于解决最为实际的问题。”

“立功兄的意思是,直接找史迪威要钱?”

方立功缓缓点头:“史迪威虽然掌控了物资分配的权力,但这些物资总归还是需要使用的,即便是交由远征军部队,我们也可以通过远征军部队从而运输进入到国内。

至于经济援助方面,史迪威比谁都清楚国民政府的财政已然崩溃,若非大量的资源、资金注入,恐怕国币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货膨胀了。”

罗卫国紧皱眉头,出声询问道:“立功兄的意思是,只要美国方面还需要我们,这钱终究还是会交到我们的手上?”

“没错,史迪威的个人权柄和盟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比起来,相对而言微不足道,即便是委员长咬死了要史迪威回国换个人过来,最后妥协的恐怕还是美国人。”

楚云飞点了点头,随后说出了自身的顾虑:“立功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点,现如今美国人的战略是先亚后欧,优先解决掉日本人之后再全力援助欧洲。

万一史迪威真的归国之后,美国方面很有可能会更改这个大的战略,转而进行先欧后亚战略,毕竟德国人对他们而言威胁更大一些。”

听楚云飞这么一说。

方立功也是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更多的考虑楚云飞的介入是否会引爆与山城之间的矛盾。

在楚云飞开口之前。

方立功认为史迪威和山城之间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打赢这场战争,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美国人应当清楚如何选择。

而现在,方立功也没有把握美国方面是否会受此影响,改变相关的战略去选择意识形态更加接近的英国人呢?

孙卫谋摸了摸下巴,出声提议道:“要不,您和史迪威先生谈一下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楚云飞缓缓点头:“嗯,我准备和他沟通听一听他的想法”

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他这一屋子的人杰却也想不出很好的办法,皆是有利有弊的选择。

时间不等人,楚云飞当即敲了敲桌子,出声说道:“第一,我会亲自与史迪威进行一次通话。”

“我不会跟他谈指挥权,也不会去调和他与委员长的矛盾。”

“我只跟他谈,最实际的问题:我们的部队,需要军饷;我们的工厂,需要更多的合金钢。”

“这是我们继续打赢这场战争的最基本的需求。”

“我相信,他,作为一个军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

楚云飞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精光:“如果,他依旧固执己见。我们可以通过史蒂文斯准将,通过陈纳德将军,通过所有,我们能联系上的美国武官,向他们,施加压力。”

“要让所有的美国在华武官都知道。”

“史迪威的个人行为,正在严重地影响着整个亚洲战场的稳定和盟军的共同利益!”

“我相信,在国家利益面前,马歇尔将军,会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很快。

一份由楚云飞亲笔草拟,措辞极为“诚恳”和“谦逊”的电报。

通过加密渠道飞向了数千里之外的缅甸,仰光。

电报的收件人,正是当前中缅印战区的总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

“尊敬的史迪威阁下:久未问候,甚为挂念。

闻将军近日与委座,因军务繁忙,略有分歧。

云飞身处前线,未能从中调和,深感惭愧。”

电报的开头,楚云飞姿态放得很低,先是将双方的矛盾,轻描淡写地,定义为“略有分歧”,主动为对方,找了个台阶下。

随即,他话锋一转,开始大倒苦水。

“然,眼下华北战局,虽获小胜,实则,已是外强中干,危机四伏。”

“因后方补给迟滞,我数十万将士,已数月未得足额军饷。”

“阵亡将士之家属抚恤,亦无以为继,军心浮动,士气堪忧”

“另,我华北地区之陆军整理整训工作,亦因此,陷入全面停滞。”

“械劣、弹缺,且新兵训练处竟然出现停训情况。”

“长此以往,恐难再战。”

“冈村宁次若趁机反扑,华北危矣.”

楚云飞将华北**,描绘成了一支随时可能因为“断粮断饷”而崩溃的疲敝之师。

“云飞深知,将军素以练兵、整军而闻名。”

“我华北部队,虽经数战然积弊尚存,亟待将军此等名家,前来指导与斧正。”

“故云飞斗胆,在此诚挚邀请将军,能于百忙之中,拨冗前来华北,视察我军之整理成果。”

“您的任何宝贵意见,都将是我军未来发展的指路明灯。”

“届时,云飞必将扫榻相迎,恭候大驾。”

“楚云飞,叩禀。”

仰光。

盟军联合指挥部。

当史迪威,看完这份由楚云飞发来的电报后。

他那张总是写满了固执和尖酸的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表情。

史迪威将手上电报递给了身旁的副官布拉德利准将:“布拉德利,你看看,这位中国的‘战帅’,给我们发来了什么。”

布拉德利看完电报,也是一脸的惊讶:“将军,这是在向我们施压?”

史迪威没有立刻回答。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上而后陷入沉思之中。

“我们对于国民政府的极限施压已经触及到了临界点,楚云飞的来电就是证明。”

“将军,您扣留百分之八十的物资用于远征军部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才能够进入到国内,这虽然让远征军的建设迅猛发展,可没有海军的掩护我们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登陆作战开辟第三战场.”

布拉德利语气略显担忧:“而且,一旦华北局势继续糜烂下去,以日本人的疯狂他们很有可能会抽调更多的陆军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之上。

这些疯狂的小鬼子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他们的作战意志以及构筑碉堡的巧妙程度,让我们的作战部队吃了不小的苦头。”

楚云飞,是整个中国战场上,唯一一个能真正地、大规模地歼灭日军主力部队的指挥官。

是整个盟军在东方大陆上,最锋利的一把尖刀。

他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牵制和消耗日本陆军的有生力量,并且迅速消耗日本那本就为数不多的国力。

这对于整个盟军的全球战略,对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有着无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这把最锋利的尖刀,因为“缺钱缺粮”而卷刃,甚至折断。

这个责任,他史迪威,同样,承担不起。

史迪威缓缓点头:“我明白,华北丢了,我亦无法向国民交代,无法向马歇尔将军、罗斯福总统交代。”

他知道,楚云飞这封电报,既是求援也是施压。

但一想到要与常瑞元妥协。

史迪威就觉得十分膈应。

低效、**滋生的国民政府阻拦了他的野心,而偏偏常瑞元态度傲慢无比,经常使用一些古语古文搪塞于他。

史迪威也清楚,常瑞元是在讥讽他不懂中国政治。

可他一个外来的和尚,追求的是高效,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可不是在和k记的这帮老爷们玩什么政治.

“长官,或可建议山城政府在华南以及东南亚地区成立联合督察处,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以减少负面影响.”

史迪威眼睛一亮:“不错,这个机构或许可以让中国人主导而我们从中监督,这样的话,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介入和跟踪后续资源的使用,只是不清楚山城方面是否会同意我们的提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