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章 根深叶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湖州城外,晨雾笼罩着连绵的田野,苏锦绣的车队缓缓驶入城门。与南阳的萧条不同,湖州城内繁华依旧,街上行人如织,商铺林立,丝毫看不出粮荒的迹象。

"奇怪,"巧儿掀开车帘看向外面,"湖州看起来似乎没受什么影响?"

"这才是最不正常的。"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全国各地都在闹粮荒,唯独湖州安然无恙,这背后肯定有问题。"

车队在湖州知府亲自安排的驿站停下。知府赵明德是户部尚书赵明远的堂弟,算是女主一方的人,见到苏锦绣便行礼道:"娘娘千里迢迢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赵大人不必多礼。"苏锦绣微微颔首,"我想先了解一下湖州的情况,尤其是粮食供应和农田耕种的状况。"

赵明德面色一僵,随即叹了口气:"娘娘慧眼如炬,实不相瞒,湖州表面繁华,实则内里已经千疮百孔。城内粮价虽然稳定,但那是因为郑家控制了所有粮行,人为压制了价格波动。城外的农田有三成以上荒废,农民们苦不堪言。"

"果然如此。"苏锦绣点点头,"这样的表象稳定才是最危险的。郑家此举无疑是在养肥韭菜,待价而沽。一旦时机成熟,必会借机哄抬粮价,大发横财。"

"正是如此。下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待朝廷指示。"

"你做得对,"苏锦绣说道,"如果贸然行动,反而会打草惊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不惊动郑家的情况下,先暗中实施我们的计划。"

安顿好后,苏锦绣没有立即展开行动,而是派出心腹四处打探情报。三天后,王太医带回了重要消息。

"娘娘,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王太医神色凝重,"郑家不仅控制了湖州的粮商,还垄断了附近几个州县的粮食运输。更严重的是,他们私下贿赂了不少当地官员,甚至有朝中大员参与其中。"

"这么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苏锦绣若有所思,"难怪太后对我的改革如此抵触,原来她的家族早已把控了粮食命脉。"

次日清晨,苏锦绣召集了赵明德、王太医和几位心腹官员,在驿站密室中详细阐述了她的计划。

"我们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制度,从生产、储存到流通,形成完整的体系。"苏锦绣在桌上展开了一幅详细的图纸,"首先,成立农田管理处,负责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和技术推广。其次,设立粮食储备库,由朝廷直接管理,确保粮食安全。最后,建立粮价调控机制,防止哄抬物价。"

众人听得入神,赵明德忍不住问道:"娘娘,这些改革确实好,但郑家势力庞大,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撼动他们的地位?"

"我们不需要短期内彻底击败他们,"苏锦绣胸有成竹地说道,"而是要先在制度上占据优势,让他们无法再随意操控粮价。具体来说,我准备先在湖州周边选择几个郑家影响力较弱的村庄,建立试点,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这恐怕不容易。"一位官员担忧地说,"郑家在各村都有眼线,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

苏锦绣微微一笑:"所以我们不直接对抗,而是迂回前进。我已经让农业学院的学生分散前往各村,以普通农户身份传授技术。表面上看,这只是农民间的自发行为,郑家难以察觉其中的关联。"

方案确定后,苏锦绣立即展开行动。首先,她让赵明德以治理水患为名,对湖州周边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整修。这项工程看似普通,却为后续的农田改良奠定了基础。

同时,那些伪装成农户的农院学生开始在各村传授新型耕作技术。他们不提任何与朝廷有关的字眼,只是以一种农民互相帮助的形式,将知识悄然传播。

一周后,苏锦绣亲自来到离城三十里外的青山村。这个村子看似不起眼,却是她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正式试点。村子不大,只有四十多户人家,但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村长是赵明德的远亲,可以完全信任。

苏锦绣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身份,而是化装成普通官家小姐,随赵明德一同前往。到了村子后,她直接找到了村长家。

"这位是京城来的苏小姐,精通农事,特来指导大家改良种植技术。"赵明德介绍道。

村长虽然知道苏锦绣的真实身份,但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多谢苏小姐大驾光临,敝村虽小,但村民们都勤劳肯干,一定会好好配合。"

接下来,苏锦绣用了三天时间走遍了青山村的每一块田地,详细记录了土壤、水源和作物生长情况,然后召集全村农户开会。

"乡亲们,"她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亲切地开口,"我看了大家的田地,发现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一种新型水稻。这种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生长周期短,抗旱性强。如果大家愿意尝试,我可以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村民们窃窃私语,半信半疑。毕竟这些年来,他们听过太多虚假的承诺。

"我知道大家心中有疑虑,"苏锦绣理解地说道,"所以我提议先选一小块地进行试验。等看到成效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而且,我会在村里常住一段时间,亲自指导,直到收获为止。"

村长立即表态支持,并带头捐出自家的一亩良田作为试验田。其他几位村中有威望的长老也纷纷效仿,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第二天,苏锦绣便开始了实际操作。她从随身携带的特制箱子中取出了改良过的种子,同时展示了几种简单却实用的农具。

"这是我改良的条播器,"她向围观的村民展示一个木制工具,"用它播种,不仅快捷,而且能保证种子间距均匀,便于日后管理。"

接着,苏锦绣又拿出了一包褐色粉末:"这是特制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我们先在试验田使用,效果好了再推广。"

在随后的日子里,苏锦绣每天都在田间指导村民们操作。她不仅教授具体技术,还耐心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让村民们真正理解为何这些方法能提高产量。

"土壤改良不是一锤子买卖,"她蹲在田边,捧起一把土壤给村民们看,"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土地持续保持肥力。我教给大家的轮作法和养地技术,能让田地年年都有好收成。"

与此同时,王太医也没闲着。他带着几名医学院的学生在村里设立了简易医馆,为村民们义诊,并教授基本的卫生和疾病预防知识。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王太医对围坐的村民们说道,"很多病症其实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

他特别强调了饮水卫生的重要性,并教会村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净化饮用水。这看似与农业无关,实则为整个改革奠定了健康基础。

"人是生产的根本,"苏锦绣对王太医说,"只有村民们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农田有人耕种,技术有人传承。"

两周后,试验田里的禾苗已经长得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大截,叶片青翠茂盛。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即使在降雨稀少的情况下,这些禾苗也生长良好,没有一点干枯的迹象。

村长激动地对大家说:"苏小姐的方法果然神奇!我家隔壁那块用老法子种的地,禾苗都蔫头耷脑了,再看看这试验田,简直是天壤之别!"

村民们纷纷要求也来试种,苏锦绣欣然同意,并安排农院学生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技术。她还特别强调:"种子和技术我可以提供,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学会自己留种和改良技术。只有掌握了根本,才能长久受益。"

为了确保这套系统能持续运行,苏锦绣开始在村里培养技术骨干。她挑选了几位悟性高、肯学习的年轻人,每天额外给他们上课,教授更深入的农业知识。

"你们将来就是村里的农技员,"她对这些年轻人说,"负责技术推广和问题解决。朝廷会给予你们一定的俸禄,但更重要的是,你们要把所学知识传给更多人。"

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很快在青山村见效。不到一个月,村里已经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农技队伍,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与此同时,苏锦绣还在村里设立了农业记录处,负责记录天气、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数据。她解释道:"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数据,才能科学地改进种植方法,预测未来收成。这些记录看似简单,实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就在青山村的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郑家似乎察觉到了异常。一天下午,几名陌生人来到村里,四处打探情况。

村长立刻派人通知了苏锦绣,她冷静地指示道:"不要惊慌,按照我们之前准备的说辞应对。这些改革就说是赵知府为了应对旱情特意安排的,与朝廷大计无关。"

村民们配合得很好,那几名探子转了一圈,只当是地方官员的小动作,并未放在心上,很快就离开了。

"郑家势力再大,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小村庄,"苏锦绣对王太医说,"等我们的成果显现,形成规模,他们再想干预就晚了。"

一个月后,青山村的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次收获。改良水稻不仅提前成熟,而且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村民们欣喜若狂,连续几天在田间庆祝丰收。

趁着这股热潮,苏锦绣正式向村民们公布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制度方案:"接下来,我们要建立村级粮仓,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备荒之用。同时,成立农业互助会,统一采购农具和肥料,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避免被商人压价。"

这套方案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村长当即拿出自家的一处闲置院落,改建为村级粮仓。几位富户也慷慨解囊,资助购买了必要的器具和设备。

与此同时,苏锦绣还特别强调了种子留存的重要性:"每户农家都要留下部分优质稻种,建立种子库。这些种子是我们的根本,决不能让外人控制。"在医疗方面,王太医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不仅培训了两名村医,还编写了简易医学手册,内容浅显易懂,便于村民自学。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卫生防疫制度,大大降低了村里的疾病发生率。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对赵明德说,"青山村的模式一旦成功,我们就可以在其他村庄复制推广。一个村带动一片,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势。"

赵明德深受触动:"娘娘的远见令人敬佩。这不仅是在解决眼前的粮荒,更是在为千秋万代奠定基业。"

"治国如治家,治家如治田。"苏锦绣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让百姓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朝廷才能长治久安。这套制度的核心,不在于一时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代代相传。"

当青山村的成功消息传开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苏锦绣没有拒绝,而是安排农院学生热情接待,详细讲解技术要点。

"知识越分享,价值越增长,"她对学生们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术和制度像种子一样,在民间生根发芽,自行繁衍壮大。"

两个月后,湖州周边已有十多个村庄采用了新农法,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这时,苏锦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

她召集了所有参与试点的村长和农技员,举行了一场特别会议:"接下来,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的农业合作网络,将各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她提出了四项重要制度:

首先,建立跨村农技协会,定期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创新,由朝廷派遣农院学生担任指导。

其次,成立区域粮食储备中心,统一调配各村粮食,确保粮价稳定和供应安全。

第三,设立农业信息站,收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和技术动态,帮助农民做出明智决策。

最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为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购买农具和改良土地。

"这四项制度相辅相成,能够形成一个自我运转、自我完善的体系,"苏锦绣向大家解释,"这样即使没有官府直接干预,农业也能稳定发展,不再受制于商人和地主。"

会议结束时,她特别强调:"制度建设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农技人才上,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随后,苏锦绣又暗中写信给京城的萧承煜,详细汇报了湖州的改革情况,并请求增派农院学生支援。萧承煜收到消息后大为振奋,立即批准了她的请求,并下令拨款支持湖州的改革试点。

三个月后,湖州周边的农田已经焕然一新,荒芜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秋收时节,改革区的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了近四成,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一成就不仅震惊了当地官员,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套新农业制度开始显现出自我完善的能力。农民们不再被动接受技术,而是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各村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

苏锦绣对王太医说:"现在,我们的制度已经扎下了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让它长出枝叶,开花结果。这场改革的成功,不在于短期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造福千秋万代。"

王太医深表赞同:"娘娘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这已经不仅仅是解决粮荒的问题,而是在重塑整个农业体系,甚至是国家治理模式。"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苏锦绣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目光坚定而深远,"我们正在为大衍王朝奠定一个千秋万代的基业。"

喜欢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请大家收藏:(www.qishupu.com)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奇书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