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饱暖思闲事”,这 “闲事” 别往歪处想 —— 芳霏翻出麻将牌,几人围桌搓得不亦乐乎。
牌局从午后摆到夕阳西斜,武昭看天色不早便要告辞,如意和芳霏初回家中,想来还没同家人多亲近。
午间已叨扰过一顿,她说什么也不肯留下用晚食。
待武家母女走后,马茗茗姐妹打包了些卤肉,也回自个儿家去了。
躲在后厨的姜广柏见客人散尽,立马蹦出来,远远就喊:“如意妹妹!芳霏妹妹!”
姜小姑故意逗他:“哟,眼里只有妹妹,小姑这么个大活人没看着?”
“小姑恕罪!侄儿给您见礼了!” 姜广柏忙作了个揖,咧嘴笑得讨好。
“少贫嘴!你广青哥和广松哥呢?”
“在前头铺子,正跟张大哥、赵大哥一道吃饭呢。”
“张晋也在?” 芳霏耳朵一动,凑上前问。
姑侄女三人交换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 小姑的事不便明说。
芳霏顺口编了个由头:“快过年了,得给盛祖母家备拜年礼,想打听京中张家的喜好呢。”
正跟如意唠着学口技的张元初听见,忙搭话:“二师姐,我知道!我跟你说……”
“女眷的喜好问你就行,可张大人和几位公子的……” 芳霏故意拖长声 —— 她口中的 “张大人”,正是京中首辅。
“好吧……”元初耷拉着脑袋,没能全然帮上二师姐的忙,心中微微遗憾。
其实,往京里送的年货已经在路上了,算算时间,应是快到了。
张家女眷的衣衫,都是芳霏亲手裁制的时新款式,针脚细密、花样别致;男人们则每人一顶皮毛帽子、一副厚手套,看着朴素,却是她特意改良过的样式,保暖又轻便。
吃食也没落下:如意炒的五香花生、焦糖瓜子装了好几匣子,核桃红枣糕、茯苓饼这些耐放的点心码得整整齐齐,还特意用蜡纸包了又包。
最稀罕的是如意新研制的糕点方子,叠得方方正正,上头盖着碧水阁的火漆印。
除了张家,交好的刘夫人府上,也已备下了同样的年礼。
“走,去前头瞧瞧!”芳霏揽过元初的肩膀,往前铺走去。
这会儿天色渐暗,寒风刮得人脸生疼,街上早没了人影。
铺子里还剩几桌客人,多是清平书院刚散学的学子——明年就要下场考试,他们缠着先生多问了会儿课业,饿极了便来寻口吃的,捧着热乎的吃食,还在跟同窗讨论白天的学问。
姜广青与张晋、赵启年三人坐在柜台边的那张桌上,说的也是明年科考的事儿。
姜广青虽有些天赋,但跟打小饱读诗书的世家公子张晋比,到底差了些火候;赵启年虽出身武将世家,却在张家长大,自小跟着张晋念书,耳濡目染下,学问也颇为出色。
这会儿,姜广青正支棱着耳朵,仔细听两人分析考题。
“大哥,张公子,赵公子!”芳霏这一嗓子,打断了张晋正要出口的解答。
张晋循声望去,眼睛不自觉亮起来:“芳霏姑娘回来了!”
“正是,张公子。”
“二哥!二师姐有话问你!”张元初在旁嚷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