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做皇帝,体验三千嫔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0章 秋闱同考显才俊,双榜共张耀双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云罗国的金秋,天高云淡,月牙河畔的稻田翻着金浪,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联韵学堂的院子里,十几张案几整齐排列,上面铺着宣纸,摆着笔墨——今日是云罗首次与瑞国同步举行秋闱乡试的日子,百工学堂与联韵学堂的学子们齐聚于此,要在同一考场、同做考题,一较高下。

“阿禾姐姐,你的笔握得真稳。”阿豆坐在案前,小手攥着毛笔,墨汁在宣纸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他吐了吐舌头,赶紧用吸墨纸吸掉。

阿禾正蘸着墨,闻言笑道:“多练练就好了。你看这考题,‘论农桑与百工之共生’,徐爷爷讲过好多次呢,咱们把双季稻和双花锦的事写进去,肯定能得好名次。”

不远处,狗蛋正对着考题凝神思索。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却坐得笔直。案几上的砚台是他自己用双花泥做的,边缘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勤”字——是秦木匠教他刻的。

“狗蛋,别紧张。”敖风穿着青色官服,巡视到他身边,轻声鼓励,“就像平时在学堂里写策论一样,把你改良播种机的想法写清楚,这才是考官最想看的。”

狗蛋用力点头,鼻尖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抬手用袖子擦了擦,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一器可利万民,一法能安百业”,字迹虽算不上娟秀,却力透纸背。

考场外,徐农官和周明博士正站在银杏树下交谈。徐农官手里拿着一份考题,笑道:“周博士这考题出得好,既考经义,又重实务,正合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周明抚着胡须,点头道:“老夫特意让瑞国的考官也出了几道题,像‘论双花锦之巧’‘析龙舟竞渡之理’,都是两国交融的实事,能看出学子们是否真的用心观察。”

张奶奶提着食盒走过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用瑞国的椰浆和云罗的红糖做的,又甜又糯。她笑着说:“两位先生辛苦了,尝尝新米做的糕,给孩子们讨个好彩头。”

瑞国的主考官李大人也走了过来,他刚检查完考场纪律,接过米糕尝了一口,赞道:“张奶奶的手艺真棒!这米糕既有瑞国的香甜,又有云罗的软糯,就像今日的秋闱,两国学子同场竞技,本就是件美事。”

后宫里,苏婉正和兰妃、柳妃翻看从瑞国都城传来的秋闱消息。案上摆着两份考题,一份是瑞国都城的“论四海一家之理”,一份是云罗考场的“论农桑与百工之共生”,字迹不同,立意却殊途同归。

“这考题出得有深意。”兰妃指着云罗的考题,“把农桑和百工放在一起论,正是要让学子们明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柳妃拿起一张瑞国考生的答卷草稿,上面写着“焰灵花可酿美酒,瑞云纹能绣华章,物犹如此,人何以异”,她笑道:“这学子有见地,把两国的风物都写活了。”

苏婉点头:“等放榜了,咱们把两国的优秀答卷都刻印出来,送到各学堂当范文。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是为了明白事理,更好地过日子。”

正说着,翠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快信:“娘娘,云罗考场传来消息,阿禾姑娘写的策论被考官们称赞,说她把双花绣坊的织锦技艺和农桑的时令结合起来,道理讲得又透又巧!”

“这孩子果然没让人失望。”苏婉笑着拆开信,只见上面抄录着阿禾的几句策论:“丝随季变,锦因时新,织锦如种田,需知天时、明地利、聚人和,三者缺一,难成佳品。”

兰妃赞叹道:“小小年纪能有这番见解,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秋闱放榜那日,联韵学堂的门前挤满了人。两张大红榜单并排悬挂,左边是瑞国考官评定的名次,右边是云罗考官评定的名次,有趣的是,阿禾和瑞国学子王砚之并列榜首,狗蛋和另一位云罗学子李书文并列第二,名次交错,像一串紧密相连的珠链。

“阿禾姐姐是第一!”阿豆举着小手欢呼,他虽然没上榜,却比自己考中还高兴。

阿禾站在榜单前,看着自己的名字旁边写着“策论精妙,融贯两邦”,脸颊微红,心里却暖暖的。她转头看向王砚之,那是个穿着月白长衫的少年,正朝她拱手笑道:“阿禾姑娘的策论在下拜读了,‘织锦如种田’一句,真是妙极了。”

“王公子过奖了。”阿禾连忙回礼,“公子写的‘舟行浅水需用桨,船入深海要扬帆,治国亦然,当因时制宜’,才更见真章。”

两人相视一笑,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狗蛋也在人群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激动得脸通红,拉着敖风的袖子说:“敖风哥哥,我上榜了!徐爷爷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

敖风拍着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好样的!等回学堂,我请你吃赵师傅做的陶瓮烤肉,给你庆功!”

放榜后的宴席设在联艺坊,两国的考官、学子和乡亲代表欢聚一堂。李大人举杯站起身,朗声道:“今日这宴席,不分瑞国与云罗,只论才俊与同心!阿禾姑娘与王砚之公子并列榜首,正是应了‘两邦共荣’的心意,我敬他们一杯!”

“干杯!”众人纷纷举杯,酒液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映着满桌的欢声笑语。

席间,王砚之拿出自己的文稿,向阿禾请教:“姑娘看我这篇‘论农具改良’,里面提到的瑞国曲辕犁与云罗踏水车结合的想法,是否可行?”

阿禾接过文稿,认真看了起来,时不时点头:“可行是可行,只是车轴得用云罗的硬木,不然经不住水泡。我可以让秦木匠爷爷给你画个图样。”

狗蛋则和李书文凑在一起,讨论如何把双花泥做成轻便的农具部件,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有了新想法。

张奶奶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对徐农官叹道:“徐老,你说这日子,咋就这么好呢?孩子们在一起念书、考试,就像一家人一样。”

徐农官笑着点头:“这都是陛下和娘娘的功劳,也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你看这宴席上的菜,瑞国的烤羊腿配着云罗的焰灵花酱,云罗的糯米酒掺着瑞国的蜂蜜,多合味。”

瑞国都城的后宫里,林羽正和苏婉看着送来的榜单和优秀答卷。林羽拿起阿禾和王砚之的策论,笑道:“这两个孩子的想法,比有些大臣的奏折还透彻。‘织锦如种田’‘舟行深浅论’,都是从实事里悟出的道理,难得啊。”

苏婉点头:“我已经让人备了赏赐,给上榜的学子们送些笔墨纸砚和书籍,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兰妃妹妹还说,要请阿禾姑娘来宫里,跟她学学绣艺呢。”

林羽笑道:“好啊。让她多带些云罗的学子来,和瑞国的皇子公主们一起读书,互相学习,才是长久之道。”

秋闱过后,云罗的市集上又多了新话题。钱老板的绸缎铺里,王织娘将优秀策论里的佳句绣成了挂屏,“两邦共荣”“农工共生”等字样配上瑞云与焰灵花的图案,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购买。

“钱大哥,你看这‘舟行深浅论’,绣在屏风上多好看。”王织娘指着一幅新绣的挂屏,上面的字迹用金线绣成,周围环绕着水波纹,既有瑞国的细腻,又有云罗的奔放。

钱老板点头道:“这挂屏啊,我要送一幅给联韵学堂,挂在正厅里,让孩子们天天看,好好学习。”

百工学堂里,徐农官正带着上榜的学子们改良农具。狗蛋拿着新画的图纸,给大家讲解:“我想在播种机上装个瑞国的小齿轮,再配上云罗的脚踏板,这样一个人就能操作,比以前省一半力气。”

王砚之在一旁补充:“还可以在后面加个双花泥做的肥料箱,播种的时候就能顺便施肥,一举两得。”

学子们围着图纸讨论,时不时有人提出新想法,气氛热烈得像要燃起来。

敖风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刚到瑞国时的忐忑,想起修堤坝时的艰辛,再看看眼前这些朝气蓬勃的学子,忽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些孩子,就是两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心里没有仇恨,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瑞国的皇宫里,林羽和苏婉站在月下,望着天边的圆月。苏婉轻声道:“陛下,你看这月亮,既照着瑞国的土地,也照着云罗的稻田,多公平。”

林羽握住她的手,笑道:“是啊,天地无私,人亦应如此。秋闱同考,不是为了分高低,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大家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梦,本就是一家人。”

属于林羽与三千嫔妃的故事,在这金色的秋天里继续书写。而瑞国与云罗的土地上,秋闱的榜单还在风中飘扬,学子们的读书声、工匠们的锤声、农夫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丰收与希望的歌谣。这歌谣里,有少年的壮志,有老者的欣慰,更有两国百姓心手相牵、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在岁月里久久回荡,直到地老天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