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焱和何忠星夜入宫,向守门侍卫表明身份后,被告知萧瑾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两人心急如焚,顾不得礼节,直奔御书房而去。
"两位爱卿深夜求见,必有要事。"萧瑾见到林焱和何忠匆匆赶来,放下手中朱笔,眉头微皱。
林焱单膝跪地:"陛下,臣有紧急军情奏报,事关朝廷安危,不得不冒昧打扰。"
"请讲。"萧瑾神色凝重。
"臣经过严密调查,确认兵部侍郎赵世荣已经落网,而他与孙鹤龄一案的幕后主使,正是恭王殿下。"林焱声音低沉却坚定,"锦衣卫在恭王府中搜出大量密谋证据,证明恭王勾结前朝余孽和北方诸国,意图颠覆朝廷。"
萧瑾脸色骤变:"你可知这是何等指控?恭王乃朕之叔父,皇室宗亲,若无确凿证据,此言万万不可轻出!"
何忠立即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陛下明鉴,此为赵世荣随身携带的密信,明确提到恭王指示。另有这些物证,都是我们在恭王府密室中搜出。"他将一包证物恭敬地呈上。
萧瑾接过证物,仔细查看。密信上恭王的亲笔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辨,内容直接涉及策动叛乱和勾结外敌的计划。其他证物中,有北方游牧部落首领的回信、前朝遗民的密约,以及详细的兵力部署图。证据之确凿,不容置疑。
"大逆不道!"萧瑾怒不可遏,将桌案重重一拍,"恭王竟敢谋反,实在罪不容诛!"
林焱抓住时机:"陛下,恭王已得风声,加强了府邸防卫,并已求见陛下。臣猜测他可能想先发制人,或有其他不轨之举。事态紧急,请陛下速做决断!"
萧瑾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林爱卿,你有何建议?"
"臣以为,应立即派锦衣卫包围恭王府,缉拿恭王归案。同时,拘捕与恭王有牵连的官员,防止他们串联作乱。"林焱建议道,"此事涉及皇室宗亲,应尽量秘密处理,避免引起朝野震动,影响变法进程。"
萧瑾思索片刻,断然道:"就依爱卿之言。何忠,你即刻率领锦衣卫,前往恭王府,将恭王缉拿归案。注意,尽量不要惊动无辜之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臣遵旨。"何忠领命,转身欲走。
林焱却叫住他:"何大人,恭王诡计多端,又有一批死士保护,务必小心行事。若遇抵抗,可先围而不攻,等待陛下亲临。"
何忠点头应允,迅速离去。
林焱转向萧瑾:"陛下,恭王此次谋反,牵连甚广,朝中恐怕还有不少同谋。臣建议,趁此机会彻查朝中奸佞,肃清变法阻力。"
萧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朕已经看出,守旧派不惜勾结外敌,也要阻挠变法。此次必须彻底肃清,以绝后患。林爱卿,你即刻草拟一道密旨,授权锦衣卫全力追查恭王案相关人员。"
林焱立即执笔,拟就密旨。萧瑾亲自用印,交给一名亲信太监,命他火速送往锦衣卫衙门。
"陛下,臣还有一事相商。"林焱道,"恭王府中可能还藏有更多证据和同谋名单,必须派人彻底搜查。同时,恭王在朝中培植多年,声望颇高,若贸然宣布其谋反之事,恐怕会引起动荡。"
"爱卿有何良策?"
"臣建议,先秘密审讯恭王,搜集更多证据和同谋名单。待证据确凿,再择日召开廷议,公布恭王罪行,一举铲除朝中奸佞。如此既能平息动荡,又能为变法扫清障碍。"
萧瑾颔首赞许:"善。就依爱卿之策。今夜朕会亲自前往锦衣卫衙门,督促审讯。你留在宫中,草拟处置恭王案的详细计划。"
正当两人商议时,一名锦衣卫飞奔而入:"报!恭王府发生激烈冲突,何指挥使身受重伤,恭王率领死士突围,已逃出京城!"
"什么?"萧瑾和林焱同时大惊。
锦衣卫禀报道:"恭王早有准备,府中埋伏大批死士。我军包围时,他们突然发动反击,火器齐发,造成我方伤亡数十人。何指挥使身中两箭,虽无生命危险,但暂时无法指挥。恭王趁乱带领百余死士,从西城门突围而出,向北方逃去。"
萧瑾勃然大怒:"放肆!恭王竟敢公然抗旨,实乃大逆不道!立刻派人追捕,生死不论!"
林焱立即向萧瑾请命:"陛下,让臣亲自带领锦衣卫追捕恭王,务必将其擒获!"
萧瑾却摇头:"恭王此去必是投奔北方诸国,路途遥远,贸然追击恐怕难以奏效。朕已有定计。"他转向那名锦衣卫,"传朕旨意,封锁京城所有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全城搜查恭王残余党羽,发现一个,拿一个!"
锦衣卫领命而去。萧瑾又对林焱说:"恭王叛逃,必是投奔北方诸国,可能很快就会勾结外敌,兴兵犯境。林爱卿,你立刻传令边关各处,严加戒备。同时,派出密探前往北方,探查恭王下落。"
林焱躬身应命:"臣遵旨。不过,恭王此次出逃仓促,必定还有不少同谋留在京中。臣建议立即清查与恭王关系密切的官员和亲信,防止他们内外勾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准。"萧瑾断然道,"即刻下旨,命锦衣卫彻查恭王案,凡涉案官员,不论品级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同时,加强宫廷防卫,防止有人趁乱行刺。"
林焱又道:"陛下,恭王叛逃一事必然很快传遍京城,引起朝野震动。臣建议尽快召开廷议,公布恭王罪行,稳定朝局。"
萧瑾点头:"明日早朝,朕会亲自宣布此事,并重申变法决心,不容任何人阻挠。林爱卿,你即刻草拟一道诏书,详述恭王罪行,明日朝会宣读。"
林焱再次提笔,郑重草拟诏书。诏书详细列举了恭王勾结外敌、谋划叛乱的种种罪行,宣布将其削爵为庶人,永远驱逐出皇族。同时,宣称朝廷将全力追缉恭王及其同谋,绝不姑息。
萧瑾仔细阅读后,做了几处修改,然后亲自用印。"林爱卿,你今晚就留在宫中,协助朕处理善后事宜。明日早朝,恭王一案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你要帮朕稳住局面。"
"臣领旨。"林焱躬身应道。
当夜,林焱留在宫中,与萧瑾连夜商议应对策略。两人决定,一方面加紧追捕恭王,防止他勾结外敌;另一方面彻查朝中同谋,肃清变法阻力。同时,尽快推进变法进程,尤其是军制改革和边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金銮殿,等待早朝开始。朝中弥漫着一种异常的紧张气氛,许多官员注意到殿外锦衣卫的数量比往日多了一倍,人人自危,不知发生了何事。
"皇上驾到!"随着一声高喝,萧瑾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地走上龙椅。
百官行礼完毕,萧瑾开门见山:"诸位爱卿,朕有一件大事宣布。"他示意身旁太监宣读诏书。
诏书内容一出,朝堂哗然。许多官员面色大变,特别是一些与恭王关系密切的人,更是惊恐万分。
"恭王竟然谋反?"
"勾结外敌,意图颠覆朝廷?"
"简直不可思议!"
朝中议论纷纷,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萧瑾严厉地扫视朝堂:"恭王罪行确凿,人证物证俱在,已叛逃出京。朕已下令全力追捕,绝不姑息!同时,朕命锦衣卫彻查此案,凡与恭王有牵连者,不论品级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话音刚落,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锦衣卫匆匆入殿,俯身在林焱耳边低语几句。林焱神色一变,立即上前,在萧瑾耳边轻声禀报。
萧瑾闻言,脸色变得更加阴沉:"来人,将兵部侍郎周明和户部员外郎李文贵拿下!"
话音未落,数名锦衣卫已冲入朝堂,将两名官员按倒在地。朝堂一片哗然,众官员惊恐不已。
林焱站出来解释:"二人乃恭王死党,昨夜被锦衣卫发现正在焚毁与恭王往来的密信。经初步审讯,他们承认参与谋反,并供出了更多同谋。"
萧瑾厉声道:"锦衣卫已在周明府中搜出大量证据,证明他长期为恭王收集朝中机密,并协助策划叛乱。李文贵则负责调度资金,为谋反提供财力支持。二人罪行确凿,罪无可恕!"
朝堂上气氛紧张到极点,不少官员面色苍白,生怕自己也被牵连。
萧瑾看出众人心思,缓和语气:"诸位爱卿放心,朕绝不会滥杀无辜。只要没有参与谋反,朕决不会株连。恭王一案虽然震惊朝野,但不会影响朝廷变法进程。相反,朕更加坚定了变法决心,绝不容许任何人阻挠!"
林焱适时出声:"陛下圣明!变法强国,乃是大周千秋大业,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恭王之流,不过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几位支持变法的大臣纷纷附和,表示坚决拥护变法。朝堂气氛逐渐缓和,不少原本惶恐的官员松了口气。
萧瑾满意地点点头:"好!既然如此,朕宣布,变法进程不变,甚至要加快推进。尤其是军制改革和边防建设,必须尽快落实,以应对可能的外部威胁。林爱卿,你即刻着手准备,三日后变法议事厅再次召开,商讨具体方案。"
"臣遵旨。"林焱恭敬应道。
朝会结束后,林焱立即召集支持变法的官员和明理学院师生,商议下一步行动。恭王叛逃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政治震动,但也给变法派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可以借此清除守旧派的抵抗力量。
"恭王一案,暴露了守旧派的真面目。"林焱对众人说,"他们不惜勾结外敌,也要阻挠变法,其心可诛!趁此机会,我们必须一举肃清朝中奸佞,为变法扫清障碍。"
唐山长表示赞同:"此次事件虽然危险,但也是推进变法的契机。尤其是军制改革和边防建设,更显迫切。"
苏明远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加快推进科举改革。将那些与恭王有牵连的考官全部清除,代之以支持变法的新人。"
林焱点头:"这个建议很好。科举改革事关变法根本,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不过,当务之急是防备恭王勾结外敌,兴兵犯境。我已派人前往边关,警告李乾将军加强戒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守忠则关注另一方面:"恭王在逃,朝中还有不少他的党羽。我们必须彻查到底,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潜在威胁。"
"这事已交由何忠负责。"林焱解释道,"他虽然受伤,但已能指挥锦衣卫办事。目前已拘捕了二十余名与恭王有牵连的官员,正在严加审讯。"
会议持续到深夜,众人分头行动,各司其职。林焱负责统筹全局,确保变法进程不受影响;唐山长和苏明远着手准备科举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刘守忠协助何忠彻查恭王党羽。
接下来几日,京城风声鹤唳。锦衣卫大肆搜捕恭王党羽,已有五十余名官员被拘押,其中不乏朝中重臣。审讯过程中,又牵出更多同谋,涉案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边关传来警讯:北方诸**队异动,似有集结之势,恐与恭王叛逃有关。萧瑾立即下令加强边防,并派出精锐斥候,密切监视敌情。
三日后,变法议事厅如期召开。萧瑾亲自主持,林焱、唐山长等人参加。会议首要议题是应对恭王可能引发的边境危机。
"据边关斥候报告,恭王已抵达北方,正在联络各部落首领,企图联合起兵犯我边境。"林焱汇报道,"虽然目前尚未形成实质威胁,但必须未雨绸缪。"
萧瑾沉声道:"边防事关国家安危,绝不容有失。李乾已率军前往边关,加强防务。朕决定,加速推进军制改革,尤其是三军统制的实施,确保军队战斗力。"
林焱接着提出:"臣建议,在原有边防督察司基础上,增设北方三镇,分别驻守要害之地。每镇配备精锐,直接听命于边防督察,确保令行禁止。"
萧瑾当即拍板:"就依爱卿之言。同时,朕决定拨专款五十万两,用于添置新式武器,提升边军战力。此外,派遣明理学院精通兵法的教习前往边关,传授新式战法。"
接着,会议讨论了科举改革的推进计划。唐山长详细阐述了新科举制度的实施步骤:明年春季,先在京城举办一次小规模试点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朝廷;待试点成功后,逐步在全国推广,最终完全取代旧制度。
萧瑾对此计划非常满意:"科举改革事关国家人才选拔,必须稳妥推进。朕准许明年春季在京城试点,由林爱卿亲自主持。至于考官人选,必须精挑细选,确保公正无私。"
最后,会议讨论了吏治整顿问题。恭王案件暴露出朝中官场的严重**现象,许多官员为谋私利,不惜勾结外敌,危害国家。萧瑾决定,趁此机会彻底整顿吏治,清除**官员,建立新的政治生态。
会议结束时,萧瑾特意留下林焱单独谈话:"爱卿,恭王叛逃,朝中不稳,变法阻力仍大。你要多加小心,防止有人暗中使绊。"
林焱躬身应道:"臣明白。不过,恭王案也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一举肃清朝中奸佞,为变法扫清障碍。臣会把握好这个机会,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萧瑾赞许地点点头:"朕相信爱卿。不过,恭王此人诡计多端,必不会轻易放弃。边关恐怕很快就会受到威胁。爱卿要督促军制改革和边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臣遵旨。"林焱领命而去。
回到府邸,林焱刚准备休息,何忠突然前来拜访。虽然身负重伤,他仍坚持亲自汇报最新情况。
"大人,锦衣卫在审讯中发现,恭王党羽已经渗透到朝中多个部门,甚至包括六部和都察院。我们已拘捕了七十余名涉案官员,但恐怕还有漏网之鱼。"
林焱皱眉:"看来恭王经营多年,势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庞大。继续彻查,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同时,加强对边关的监视,防止恭王勾结外敌入侵。"
何忠又道:"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在审讯周明时,他供出恭王与北方游牧部落早有勾结,多年来暗中资助他们扩充兵力。如今恭王出逃,很可能会借助这些力量兴兵犯境。"
"果然如此。"林焱叹了口气,"看来边境战事在所难免。不过,这也给了我们推进军制改革的契机。明日我会向陛下建议,加速实施三军统制,尤其是边军改革,为可能到来的战事做准备。"
何忠点头赞同:"此外,锦衣卫已在全国各地设立密探,密切监视恭王党羽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很好。"林焱肯定地说,"恭王虽然叛逃,但此事尚未结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他卷土重来。同时,也要借此机会加速变法进程,尤其是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后,何忠告辞离去。林焱独自思索,恭王叛逃虽然暂时解除了朝中的直接威胁,但边境恐怕很快就会面临挑战。军制改革和边防建设刻不容缓。同时,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也必须加速推进,确保变法大业不受阻碍。
正当林焱思索之际,一名心腹匆匆进来报告:"大人,边关急报!北方游牧部落已集结大军,在恭王指挥下向我边境挺进!李乾将军请求增援!"
林焱立即起身:"备马,我即刻入宫觐见陛下!"
北方边境战事已起,恭王叛乱进入新阶段。林焱知道,接下来将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大战,也是变法成败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