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衲只谈佛法,不讲武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8章 开道轮 纪元新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男性因为阳精中的邪阴而生淫欲,淫欲最大作用就是催发雄性本能。

也可以称之为潜意识。

世间生物,所有雄性生物都会潜意识寻找雌性进行后代繁衍。

这是所有生命的本能特性,这也是万物得以生的必要因素与基本逻辑。

这些是很自然的行为,也不存在好坏。

但人类在思想上,将淫欲视为万恶之首。

这对于种族来说或许是个巨大潜在威胁。

女性属阴,性柔。

因为柔的特性,所以在淫欲上要比男性少很多。

本能延续后代的性格也小很多。

所以女性因为身体机能的原因,会将多余的阴灵之魄排出。

段德听了王灵的科普之后,也明白了段根为何无法转醒。

没有血液,就不存在呼吸,没了呼吸,就无法提供产生意识的气机。

这个气机就是人类意识的起源。

利用五贼的**与情绪来体现出人体的精气神。

两者亦可看作抱阴而复阳,五贼之欲为阴,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应的阳。

两种无形无质的意识形态形成阴阳对立纠缠,两种对立的人欲相合,意识得此而生。

这也是为何普通人最少需要十六岁之后才可修炼金丹之道。

生命诞生之后,需要满足一斤之数的阴阳之气,八卦就是以此为基础而生。

八个阴爻八个阳爻则满足一斤之数。

此刻阴阳相合灵知因此而出。

认得天真天性会在这一年泯与内,灵知也就是阴灵之魄中的那点灵光。

这也是为何**没有上线的起点。

因为意识需要灵知来作为基础点,灵知从阴魄之中而出。

所以阴魄能非常轻易的带动人的情绪与**。

若是一辈子无法明悟这些,那么阴魄的特性就会牵引着生命一直消耗直至死亡。

段德在此番理论推敲下,道德经很多还不懂的地方突然豁然开朗。

他才明白这部经书在华夏为何被统称为无上仙经。

以道德经的方式来修炼,根本无需纳入天地能量。

直接以心合神,以神合道,然后再以合道后的神来合性,这个性就是个性,天性,还有灵知的人性。

经中以国家的方式将其方法叙述出来的,不过以段德的推测,恐怕极少人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要表达的东西。

经云: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以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此处即可将大国看作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良知体现,小国则是人欲。

当人欲被压制后,也就是灵知移位元神掌身的时候。

这时候元神顺应人性,人性会因为元神的顺应而对行为进行自我矫正。

他在这三百年期间,几乎每隔几天,身体机能都会进行一次自我调节。

不仅是他,李天似乎也与之相同。

其中最大因素便是心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来。

牝母大道皆是以气存。

一定程度上,经中也表示了这一点。

若想要得道,首先你的身体得恢复到婴儿阶段,所有经脉与血管都无一丝阻碍。

这或许也是段根修出了修为后也会散的原因。

想到此,段德猛然惊醒。

为何他的身体进不来,是因为他体内存在的能量形成了隔离膜。

难怪道德经没一句提法,没一句提能量。

能量也是一种阻碍。

所谓的空,不仅仅是心空神静,身体也要空。

能量是由它所生,可以为它所用,却无法与之相合。

拥有了能量后,就失去了承载他的身体。

经云:知子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谓之其生,也就是说,只要得道,其他东西皆可弃,以无法应万法。

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华夏先贤对道的追求在此刻深深的震撼到了段德。

不用得,明悟了这番哲理就已死而无憾,已然知足。

或许孔子在说出此话的那一刻,便跨入了那个行列。

对道追求不殆,最后却无需有得,看一眼就已满足,哪怕是付出生命。

这个性质不正是与道相合吗。

现在无论是修仙界亦或者凡人。

似乎都走错了方向。

通常修道者多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对自己的心念的压制,导致了对自身天性与最基本的人性都给一起压制了。

这也就造就了淫欲为万恶之首的主要概念。

因为淫欲在最后那一刻对精神的冲击,会一瞬间抽离出大量精气神离体。

段德以神**立道,所以这个领域他最有发言权。

他认为淫欲若以获取快感而发,那如众说一样,将带人走向死亡。

但若除去淫欲这个概念,换成另外一个概念,那么一切将会i形成颠倒性反转。

那就是给下一代人进行信息引导,潜意识灌注。

男女之事若不是因爱而发,那将会在精气神出体之时裹挟着灵魂一起丧命。

是否因爱而发,这无需证明,一个人对生的渴望会让他自己选择。

这是负面概念。

若是双方都因爱而发后。

女子会因此获取到一部分寿元。

自身因为每月流失秽阴之血而消耗的生命,也会因此得到补充。

男性因爱而发非但不会被精气神一起带着丧命,反而能增长寿元。

此为向死而生,当你不自生,死会因此而消失。

对于这点,道德经也有说法。

经云: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故?,生生之厚的意思就是,越是求生,那便越无生。

亦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当你放弃自我,那便会因为放弃而得到真正的自我,是谓道者,反也。

若是以这种概念教育下一代,那么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男女之事将会从万恶之首变为大善之根,若虚情假意,那便死。

人与人之间将会因此得到真正的解脱。

人求生,那便需要拥有付出全部的觉悟,需要一颗剔透的真心。

为了爱,为了生命延续,若是能将生命都付出,那即使死亡,其意志也将因为这种高度而长存。

喜欢老衲只谈佛法,不讲武德请大家收藏:(www.qishupu.com)老衲只谈佛法,不讲武德奇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