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官员田文镜率先响应了皇上的新政,他心里对这位新帝是佩服至极的,觉得这样的新政是可以抑制**的。
田文镜吸取了湖广总督推行火耗归公方案的教训,制定出符合河南本身特点的实施计划。湖广总督的方案有几个明显的缺陷:首先,官员不是基于需要、而是基于辖区内赋税的金额获得养廉银,这导致同样职位官员的养廉银有时竟差十倍以上;其次,高层官员的养廉银继续依赖基层的小额捐献,以往盛行的敲诈勒索并未禁绝;最后,包括总督、巡抚、道员和学政在内的省级官员完全没有养廉银,但这些人其实有非常繁重的公务和开支需要处理。
田文镜经过思考,要求所有火耗银都要解送省里的藩库,州县官由于不再持有本地的地丁钱粮,他们也就不再有动力额外征税,基层**得以遏制;之后,河南按照官员职位分发养廉银,巡抚可得3万两,布政使可得两,如此等等。
和最初提出的方案相比,田文镜等人的方案不但将火耗作为弥补亏空的手段,还将其视为地方官员生活和支撑行政支出的长久来源。廉洁是诸多因素共同的产物,而不是身居高位的人道德自律的结果,禁止节礼和拣选有操守的官员无助于树立廉洁的官场风气。
这样的改革在康熙朝是不可想象的,究其原因就是康熙皇帝倾向于官员自律,而不加以雷霆手段,康熙注重名声,在意士绅阶层对自己的评价,又有哪个皇帝不在意呢?还真有,胤禛,就是不在意。
从新政开始之初,胤禛就知道自己在史书中的名声好不了,搞不好还会被说成是暴君,但是,他不在意,无论是圣名还是骂名,他都不在乎,对于这些胤禛早就看透了,全都称颂又怎么样,浮云罢了。
胤禛对这田文镜这套方案大加赞赏,他的唯一批评居然是,担心养廉银不足以支撑基层官员的开支,因此建议田文镜适当考虑增加基层官员的养廉银数量。
胤禛这个皇帝其实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他还怕基层官员开支不够,但是这些也没换回来这些士绅的心。而且,他给了田文镜很大的发挥空间,没有下旨意必须按照皇帝的意思,而是让田文镜自己考虑,这样宽松的政治环境其实在大清是少有的。
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河南,火耗盈余超过60万两,田文镜用这笔钱翻修仓库、城墙、寺庙和其他公共建筑,全省基建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官员也历史性地拥有了养廉银。为日后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胤禩府
“呵呵,皇上还在沾沾自喜,认为他的新政赢了?可笑,太可笑了。”
胤禩摇着脑袋,坐在那里仰天大笑。
“八爷,你这是什么意思?”八福晋问道。
“如玉,你想想,雍正这样的做法已经彻底得罪了读书人,田文镜是汉军旗人,不是传统科举出身,而是国子监的监生,这种出身在仕林里可是被看不起的,雍正已经众叛亲离,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推行新政,让田文镜这种背景的人去实施,日子久了,焉能没有问题?呵呵,真是好笑。”胤禩嘲讽般地说。
“但是八爷,如果这些读书人向雍正发难,你会怎么做呢?”如玉很好奇胤禩的下一步做法。
“我怎么做?你觉得呢,雍正囚禁我的兄弟们,又处处针对我,他是我的敌人,一旦情况有变,最好是读书人大范围对抗朝廷,这样的话,我就以宗室的身份让大家出来,逼雍正推翻新政,再不行,就让他退位,让弘时继位!”
胤禩咬着牙说道。
“逼雍正退位?!八爷,这样做必须有把握才行!”
如玉惊恐地瞪大了眼睛。
“而且,三阿哥弘时可以吗?他可以继承大清江山?”如玉眉头微皱,因为她也知道,这位三阿哥无论是德还是才,均不入雍正的眼。
“弘时最好是个草包,这样我才能拿回我所丢失的一切!”
胤禩目光阴寒,“呵呵,我扶弘时上位,到时候以叔王的身份辅政,放出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那时候,大清就是我们说了算!”
“八爷.....”,如玉有些担心地看着胤禩,虽然她也恨雍正,但是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疯狂。
“八爷,无论如何,我都会支持你。”如玉握紧了胤禩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