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事他也只是当笑话提了一嘴,重点还是说春雪如今热销,市场一片大好。
毕竟制衣厂刚开始那会儿,招工其实不算太顺利。
时下浦东与浦西的差距太大了。
工厂又是在一片农田村落房屋地界建造的,虽然又顺势修了路什么的。
可就算你会三两年就给职工分房子,那也赶不上浦西这边啊。
还真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具象化。
那会儿赖常清也有跟亲友们推荐工作。
制衣厂的工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但当时他都险些被断亲。
你什么人啊,收了那制衣厂多少钱,给我们介绍那黑心窝的工厂去工作。
连带着父母都说你少坑人。
现在又来找他了。
早干什么去了。
呵,亲爹妈来了赖常清也不打算应。
他才不“坑人”呢。
沈穗笑着听他吐槽,等赖常清说完了,这才说起了自己的事,“你觉得我弄个杂志怎么样?”
赖常清明显一愣,“啊?你这跨行跨的也太多了吧?”
杂志,出版。
这个跨越幅度有点大。
沈穗说起了跟杂志社联系做广告的事。
“倒也不是赌气,不过在杂志上做广告,能给你一页就不错了,基本上就是给两个豆腐块,印刷质量如何,全看别人良心。”
“与其把决定权交给别人,倒不如我自己来弄一个。”
赖常清轻咳一声,“那你想做什么方面的,服装类的?”
“从服装到化妆品吧。”其实八十年代是个十分神奇的年代。
别看这会儿工资不算高,但人们很舍得花钱。
大概是因为现在育儿成本低,再加上也不需要买房子,等着单位分房。
在两项大额支出不存在的情况下,几个月工资买一件羊毛大衣,几年工资买一台彩色电视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沈穗倒是没想要掏空同胞们的钱袋子。
她只是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好。
如何做好一个品牌呢。
除了保证产品品质外,也需要广而告之。
奔驰宝马是豪车,同样也需要天长日久的打广告。
酒香也怕巷子深。
你总不能敝帚自珍,连准顾客被别家酒香勾走都不在意吧。
如何长久的维持品牌是门学问。
沈穗也有在思考这件事。
要她系统的拿出一套成熟的方案来,沈穗目前没这个能力。
但她一直在努力。
试着在摸索中总结经验,让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如今想要弄杂志,算是一种尝试。
失败了倒也无所谓。
现在的沈穗,倒是有资格说一句“我不在乎那点钱”。
她的积蓄颇丰,有足够大的试错空间。
赖常清当然知道沈穗有多么的财大气粗。
年前,杜经理亲自送了年货到家里。
除了那些肉脯、坚果外,还有些衣服。
孩子穿的运动服,他爱人能穿的羊绒衫、羊绒大衣。
这一套年货下来,怕不是要抵自己半年工资了。
着实不差钱。
赖常清深呼吸一口气,“其实最近市里也有想要弄一个面向女性的杂志。”
沈穗微微侧首,“你仔细说说。”
元旦后的总结会议上,出版局有提过这事。
当时就想着弄一个时尚点的杂志,主要聚焦于新时代女性。
内容嘛,倒也简单。
服饰。
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安全的议题。
讨论度也比较广泛。
从潮流服饰到女性穿搭,从国际时尚前沿到国内街头抓拍,能做的内容还挺多。
“不过我们出版社没打算做这个,市里的这些出版社,目前似乎还没人要接这个担子。”
虽说能做的内容多,但要从头开始做起。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做生不如做熟。
做得好那是极小概率事件。
倒不如继续搞老本行。
除非出版局这边说,“那谁,你来做这个,这是命令。”
不然他们完全没必要请缨啊。
那不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嘛。
不过现在又不一样了。
“你真想弄这个?”
“嗯,想试试看,你觉得做这么一本杂志,大概需要多少钱?”
沈穗对出版这一行基本上算门外汉,但赖常清熟悉啊。
他是内行人。
“论印刷的好,倒是也还好,毕竟马力全开的话印刷成本反倒是不贵。”
哪怕是彩印,杂志的印刷成本也贵的十分有限。
赖常清苦笑了下,“贵的是采编。”
这种杂志,你怎么说也得是月刊吧。
32页未免少了点。
怎么说也得64页。
那么一个新的团队,如何把一个全新的杂志整出不同板块的内容,搞出64页的填充物,而且这些内容还不能太过无趣呢。
这其实蛮有挑战性的。
赖常清大概说了个数字,“印刷的话得看数量,如果杂志销量还行的话,兴许还能赚点钱呢。”
这就得看运气了。
对沈穗而言,这个开销不算大,“那我找出版局,承担这个项目组的开销,你觉得出版局会答应吗?”
“那有啥不能答应的,不过你个人资助不合适,以单位名义来做赞助更好一些。”
出版局是想要做这个刊物的,就是没人接担子而已。
“真打算做?”
“这个钱也不算太多,我想试试看。你想试试?”
赖常清还真有这个意愿。
怎么说呢。
如果是出版局下达的任务,他肯定得考虑下,毕竟做不好没盈利,到时候他说不定要跟这个新做的杂志一起say byebye。
但如果有沈穗资助,那就又不一样了。
钱是人的胆。
有了钱,腰杆子都能挺直几分。
赖常清还真打算试试看。
“不瞒你说,我现在也处于事业瓶颈期。”
他在出版社目前再想要往上走有点难,因为上面的不退就没空位置啊。
何况像他这样的主编也好些个呢。
大家都在盯着那一两个位置,竞争压力很大。
真要到上面总编、副总编退下来,他们这帮人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赖常清没什么政治资源可以用。
倒是沈穗有了搞杂志的意思,让他觉得或许自己可以另辟蹊径。
从而完成破局。
赖常清并不隐瞒自己的情况,沈穗想了想,“那你先去出版局那边请缨,然后再说能拉到资金,给自己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