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5章 西洋使者学习大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洪武位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微微颔首,表情带着几分欣慰:“这朱由检和手下的臣子们,面对海盗倒是有勇有谋。孙传庭指挥得力,将士们也都奋勇杀敌,不错。看来海外航行确实不太平,加强海防这事儿刻不容缓。洪承畴、杨嗣昌能在战斗中帮忙,还能在战后提出切实的海防建议,也算是尽忠职守。咱大明的海军,就得这么好好发展,以后在海上才不怕那些乱七八糟的势力。”

徐达咧着嘴笑,挠挠头说:“陛下,这海战看着惊险,不过咱大明将士就是厉害。以后多加强海军建设,海上贸易和海外的地盘都能稳稳当当的。”

刘伯温手捋胡须,神色认真:“陛下,加强海防是个长期的事儿,兵力、装备、情报都得统筹兼顾。后续实施过程中,还得谨防有人从中谋取私利,坏了大计。”

永乐位面

朱棣双手背后,神色严肃地在殿内踱步:“海路遇海盗,这虽是突发状况,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朱由检在应对时还算镇定,孙传庭能果断迎敌,指挥若定,值得称赞。此次经历让他们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回去规划的这些加强海防措施,也算全面。只是真正落实起来,还需下大力气。我大明的海军,本就该威震四海,绝不能让海盗之流肆意妄为。”

夏原吉恭敬地站在一旁,躬身说道:“陛下圣明。加强海军建设,扩充兵力、提高待遇、研发装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望陛下能提前规划财政安排,确保各项举措顺利推进。”

解缙微微弯腰,接口道:“陛下,建立情报网络至关重要,这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人手。而且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得保障,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宣德位面

朱瞻基靠在椅背上,脸上带着笑意:“嘿,这一趟海路可真是有惊无险呐!朱由检他们这海战打得漂亮,孙传庭厉害,将士们也个个都是好样的。这战后还能立马商量出加强海防的办法,不错不错。以后咱大明海军强大了,在海上就畅行无阻啦,海外的生意也能越做越大。”

杨士奇站在旁边,笑着捋胡须:“陛下,这都是陛下平日的教导有方,让臣子们懂得为朝廷分忧。加强海防,不仅能保障海路安全,还能提升我大明的威望。”

于谦一脸认真地说:“陛下,海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后续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可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嘉靖位面

朱厚熜坐在榻上,微微睁开眼,冷哼一声:“哼,这次遇上海盗,虽然击退了,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不过朱由检他们能意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还算有点脑子。就看这几个臣子回去之后,能不能把扩充兵力、研发装备、建立情报网络这些事儿办好。要是办砸了,朕可不会轻饶。”

严嵩在一旁赔笑着说:“陛下圣明。有陛下的督促,他们肯定不敢懈怠。这海军建设好了,也是陛下的功绩,保我大明海疆安宁。”

戚继光面色凝重地说:“陛下,加强海军训练刻不容缓。臣会关注孙传庭的练兵计划,必要时提供些经验,让大明海军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隆庆位面

朱载坖坐在书桌前,听完后靠回椅子,思索片刻后说道:“朱由检这一路经力不少,海战应对得不错,也明确了海防建设的方向。几位大臣提出的措施都有道理,扩充兵力、提升装备、收集情报,多管齐下才能让大明海防稳固。这事儿需要各方协同,稳步推进,可不能急于求成。”

张居正双手背后,神色认真地说:“陛下,海军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需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配合默契。同时,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激励官员积极投入到海防建设中。”

高拱摸着下巴,微微点头:“没错,陛下。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创新,学习借鉴海外先进的造船和火器技术,提升我大明海军的竞争力。”

……

京城新象:西洋求文启交流

朱由检一行刚回到京城,还未来得及好好休整,便收到奏报,称有西洋使者前来求见,请求学习大明文化。朱由检听闻后,稍作思索,决定召见西洋使者,这或许是一个让大明文化远播海外,同时增进对西洋了解的好机会。

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朱由检高坐龙椅,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分立两旁。西洋使者们身着奇装异服,恭敬地步入殿内,单膝跪地行礼。

为首的使者抬起头,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道:“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我们来自遥远的西洋国度,久闻大明文化博大精深,特来请求陛下允许我们学习大明文化,增进我们两国之间的交流。”

朱由检微笑着看着使者,说道:“贵国使者远道而来,不辞辛劳,朕深感欣慰。我大明文化源远流长,向来不吝与他国分享。只是,你们为何对我大明文化如此感兴趣?”

使者恭敬地回答:“陛下,我们在与大明的贸易往来以及听闻的诸多事迹中,了解到大明在科技、艺术、哲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我们相信,学习大明文化,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洪承畴在一旁微微点头,对朱由检说道:“陛下,西洋诸国近年发展迅速,与他们展开文化交流,或许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杨嗣昌也接口道:“陛下,借此机会传播我大明文化,可提升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彰显我朝天威。”

朱由检思索片刻后,对使者说道:“朕可以答应你们的请求。但学习文化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诸多努力。你们可有具体的学习计划?”

使者连忙说道:“陛下,我们带来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希望能在大明设立学堂,聘请大明的先生授课,从语言、文学、科技等方面系统学习。”

孙传庭眉头微皱,说道:“陛下,此事关乎重大,需谨慎考虑。设立学堂,人员往来频繁,恐有别有用心之人混入,危及国家安全。”

朱由检点头表示认同,对使者说道:“孙将军所言极是。朕虽答应你们的请求,但为确保安全,学堂的设立地点、人员进出等事宜,需由我朝官员严格监管。”

使者赶忙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一切听从陛下安排。我们一心向学,绝无他意。”

朱由检接着说:“既然如此,洪爱卿,此事便由你负责统筹安排。挑选可靠的官员负责学堂的监管,务必确保学堂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保障国家安全。”

洪承畴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尽力。”

朱由检又对使者说道:“朕会选派国内知名的学者和先生到学堂授课,传授我大明文化精髓。但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若有任何问题或建议,可随时向负责官员提出。”

使者感激地说道:“多谢陛下隆恩,我们定会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数日后,在洪承畴的精心安排下,西洋学堂在京城郊外正式设立。朱由检带着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前来视察。

走进学堂,只见西洋学者们正认真地听着大明先生讲解汉语知识。看到朱由检等人到来,纷纷起身行礼。

朱由检笑着对一位西洋学者说道:“你们初来乍到,学习上可还适应?”

西洋学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陛下,我们都很努力学习,只是汉语实在深奥,学起来有些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克服。”

朱由检鼓励道:“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和文化,必然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定能有所收获。你们若有任何学习上的困难,可告知先生,让他们多加指导。”

视察完汉语课堂,他们又来到科技教室。这里,大明先生正在讲解天文历法知识,西洋学者们一边听讲,一边认真记录。

杨嗣昌对朱由检说道:“陛下,这些西洋学者学习态度认真,若能将我大明科技知识带回西洋,或许能促进西洋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了解我大明的实力。”

朱由检点头:“不错。科技乃强国之本,我大明的科技成果若能为世界所用,也是一件幸事。”

孙传庭则说道:“陛下,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关键技术的保密,以防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朱由检说道:“孙爱卿提醒得是。洪爱卿,你要叮嘱授课先生,把握好传授知识的分寸。”

洪承畴应道:“陛下放心,臣已与先生们交代过此事。”

在学堂的花园中,西洋学者们还展示了他们学习书法和绘画的成果。朱由检看着一幅幅充满异域风格却又融入了大明元素的作品,不禁称赞道:“你们学得很快,且能将自己的风格与大明文化相结合,甚好。”

使者笑着说道:“陛下,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大明文化艺术,将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朱由检欣慰地说道:“文化交流,本就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朕期待看到你们在文化融合上取得更多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洋学者们在大明的学习逐渐深入。他们不仅掌握了汉语,对大明的文学、科技、艺术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日,使者前来求见朱由检,兴奋地说道:“陛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大明的医学十分神奇。我们希望能邀请大明的医师到我国,帮助我们建立医学体系。”

朱由检看向洪承畴,洪承畴说道:“陛下,我国医学源远流长,若能传播到西洋,不仅能帮助西洋百姓,也能进一步提升我大明的影响力。只是派遣医师前往西洋,路途遥远,需做好周全安排。”

朱由检思索片刻后说道:“此事可行。洪爱卿,你挑选几位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师,随同使者前往西洋。同时,准备一些医学典籍,供他们学习研究。”

洪承畴领命:“是,陛下。”

使者感激涕零:“陛下如此慷慨相助,我等万分感激。我国必将铭记陛下的恩情。”

与此同时,西洋学堂的西洋学者们也开始尝试将大明文化介绍给他们的国家。他们通过书信、回国使者等方式,向西洋各国介绍大明的文化、科技以及风土人情。

这一日,杨嗣昌拿着一些西洋传来的信件,对朱由检说道:“陛下,西洋各国对我们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也希望能派遣更多学者前来学习。”

朱由检笑着说道:“看来这文化交流已初见成效。杨爱卿,你与礼部商议,制定一套完善的接待和教学方案,以应对更多西洋学者的到来。”

杨嗣昌应道:“臣遵旨。陛下,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也可派遣大明的学者前往西洋,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科技,做到相互学习。”

朱由检点头赞同:“此计甚好。杨爱卿,此事也由你负责筹备。让大明的学者走出去,带回西洋的先进知识,为我大明所用。”

孙传庭在一旁说道:“陛下,无论文化交流如何发展,我大明的军事力量也绝不能松懈。只有强大的军事作为后盾,才能保障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朱由检说道:“孙爱卿所言极是。孙爱卿,你继续加强军队训练,提升我大明的军事实力。”

孙传庭抱拳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懈怠。”

在朱由检的推动下,大明与西洋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洋学者在大明学习的同时,大明的学者也踏上了西洋的土地。双方在文化、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大明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对西洋文化的探索热潮。百姓们对西洋的奇闻轶事、科技发明充满好奇,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人们谈论西洋的种种。

朱由检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大明百姓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于是,他下令在京城举办西洋文化展览,展示西洋的科技产品、艺术作品以及风土人情。

展览当日,京城百姓纷纷前来参观。展厅内,摆放着西洋的钟表、望远镜、油画等新奇物件,引得百姓们阵阵惊叹。

一位老者看着精致的西洋钟表,感慨道:“这西洋人的手艺真是精巧,如此复杂的物件,竟能做得这般精细。”

一旁的年轻人则对望远镜充满兴趣,透过望远镜看着远处的建筑,兴奋地说:“这东西真神奇,能把那么远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

朱由检与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也来到了展览现场。看着百姓们好奇而兴奋的神情,朱由检说道:“此次展览,就是要让百姓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洪承畴说道:“陛下此举甚妙,百姓们增长见识后,或许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创新,为大明发展贡献力量。”

杨嗣昌补充道:“陛下,我们还可鼓励百姓与西洋学者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

孙传庭看着热闹的人群,提醒道:“陛下,人员交流增多,治安问题需格外注意。臣会加派人手,确保京城秩序。”

朱由检点头:“孙爱卿考虑周全。文化交流虽好,但不能以牺牲百姓的安全为代价。”

在展览现场,一些西洋学者也在为百姓们讲解这些展品的原理和用途。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与百姓们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一位西洋学者说道:“我们西洋有许多有趣的发明,希望能与大明的朋友们分享。同时,我们也从大明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百姓们纷纷回应:“欢迎你们来大明,也希望你们多给我们讲讲西洋的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