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攥着那张已经泛黄的公交卡,指尖微微发颤。卡片边缘磨损得厉害,像是被无数只手反复摩挲过,上面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潮湿气息,仿佛刚从水里捞出来。周小雨的公交卡——这张本该属于一个七岁小女孩的卡片,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我的掌心,像是一封来自幽冥的邀请函。
夜风从车站口灌进来,吹得我后颈发凉。远处,13路公交车的灯光缓缓驶近,车灯昏黄,像是从深水里浮上来的鬼火。车门“吱呀”一声打开,我踏上台阶,心跳随着车轮滚动的节奏一点点加快。这一次,我不再是旁观者,也不是那个在档案室里翻找旧案的调查员。这一次,我是来完成一场迟到的告别。
车厢空荡,只有倒数第二排坐着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低着头,辫子垂在肩上,裙摆湿漉漉地贴在腿上,像是刚从河里爬出来。我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她没有抬头,但我能感觉到她在看我,用那种不属于活人的方式——无声、冰冷、穿透皮肉直抵灵魂。
“小雨。”我轻声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你爸爸很爱你。他每天都在找你。”
空气骤然凝固。车窗外的街景开始扭曲,路灯拉长成一条条惨白的光带,像是被水浸泡过的旧照片。小女孩缓缓抬起头,五官一点点浮现,像是从浑浊的河底被捞起。她的脸苍白得近乎透明,眼眶深陷,可那双眼睛却亮得吓人,盛满了水光,仿佛下一秒就要溢出泪来。
“可他让我上车……”她的声音细若游丝,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重量,“他说不会让我一个人……可最后,我一个人沉下去了。”
我的心猛地一揪。那天的雨下得很大,南门桥下的河水暴涨,13路公交车在暴雨中失控,冲破护栏,坠入河中。七名乘客无一生还,其中包括一个名叫周小雨的小女孩。而她的父亲,正是当年的司机陈国栋。他本该在终点站下车,却因为女儿一句“爸爸,我想坐到最后一站”,心软地让她上了车。那一晚,他开着车,听着女儿在后座哼歌,直到车头冲出桥面,坠入黑暗。
可真正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执念。
我握住小雨的手,冰冷刺骨,像握住一块沉在河底多年的石头。“这次,我陪你。”我说。话音刚落,整辆车突然剧烈一震,车窗外的景象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幽绿的河水,缓缓流动,映着车顶昏黄的灯光。我们,已经不在现实的轨道上了。
车继续前行,可这条路,早已不属于人间。
广播里传来沙哑的报站声:“南门桥站,到了。”
车门“咔哒”一声打开,可外面没有站台,只有一片翻涌的黑水,水面上漂浮着破碎的玻璃、散落的书包,还有一只小小的红色塑料凉鞋。司机陈国栋缓缓转过头,他的脸在阴影中模糊不清,可那双眼睛——那双眼睛正缓缓流下血泪,一滴一滴,落在方向盘上,发出“滋滋”的轻响,像是被水泡烂的纸。
“我不能停下……”他的声音像是从地底传来,带着铁锈般的嘶哑,“只要我不停,车就不会坠落……可我停了,她就能下车……”
我猛地站起身,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撞击。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被困在那一天,困在那个选择的瞬间——是继续开,还是停下?是遵守规则,还是满足女儿的愿望?他选择了后者,于是车坠河,女儿沉没。可他的魂魄却无法接受这个结局,于是他一遍遍重演,一遍遍开往南门桥,却始终不敢停下。因为他知道,一旦停下,就意味着承认——是他,亲手把女儿送进了死亡。
可真正的救赎,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那就停下吧。”我说。
我冲向驾驶座,手指触碰到手刹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意顺着指尖蔓延全身。我咬紧牙关,用力一拉——
“吱——!!!”
刺耳的刹车声划破死寂,整辆车剧烈震动,灯光瞬间熄灭,陷入一片漆黑。耳边只剩下水流声,哗啦啦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无数只手在抓挠车窗。我跌坐在地,呼吸急促,冷汗浸透后背。
就在这时,我听见了笑声。
清脆、天真,带着孩童特有的无忧无虑。
是小雨的笑声。
她站在车厢中央,红裙子不再湿漉,辫子也干爽地扎在脑后,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她转了个圈,像在跳舞,然后轻轻地说:“爸爸,我下车了。”
车门缓缓关闭,水流声渐渐退去。我抬头,透过前挡风玻璃,看见桥上的路灯亮起,雨不知何时停了,夜空清澈,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
我瘫坐在地,浑身脱力。手机突然震动,我颤抖着掏出来,是一条新闻推送:“南门桥13路公交车坠河事故30周年纪念日,家属举行追思仪式。”
而时间,显示的是——明天。
我愣住了。我明明记得,今天才是事故纪念日。可手机上的日期,清清楚楚写着:后天。
我猛地回头,车厢空无一人。没有小雨,没有陈国栋,只有我,孤零零地坐在破旧的座椅上。可就在我准备下车时,余光瞥见座位下压着一张纸条。我捡起来,上面是稚嫩的笔迹:
“姐姐,谢谢你陪我回家。爸爸说,他终于敢停下了。”
我攥紧纸条,眼泪无声滑落。
可当我走出车站,回头望去,13路公交车正缓缓启动,车灯亮起,驶向夜色深处。驾驶座上,陈国栋的身影模糊不清,可他的手,正稳稳地握着方向盘,不再颤抖。
车开过南门桥,没有坠落。
可我知道,这辆车永远不会真正停下。它会在每一个雨夜出现,载着那些未完成的告别,驶向那个既非生、也非死的终点。
而我,或许某一天,也会再次登上它。
因为有些错误,不是为了纠正,而是为了见证。
有些终点,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理解——
为什么,我们总在最该停下的时候,选择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