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在天津做农业实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看番薯能否在北方种植。
所以他很清楚番薯的生长期。
他在天津做农业实验,当然也尝试培育过早熟种的番薯,可惜收效甚微。
当时从吕宋引进的番薯,在南方的福建、广东等温暖地区已得到推广,
但却尚未大规模进入北方,主要就是因为气候限制。
从南美引进的红薯生长需4-6个月无霜期,在明末小冰期的北方是很难达到高产的。
而永乐大帝湾的气候比天津还要恶劣,所以徐光启很难相信番薯能在这里实现高产。
特别是生长需要4-6个月无霜期的番薯,在这里能免受霜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高产,他是真的不敢想象。
所以当郭怀一说,永乐大帝湾有早熟品种的番薯,徐光启不吃惊才怪呢。
而且他问郭怀一是从何处得来的早熟品种的番薯,
就说明他根本不相信永明镇能在短短六年内培育出早熟品种的番薯。
“我们种的番薯,是少爷从平户英国商馆的考克斯先生那里买来的。”
郭怀一看了一眼李国助,说道,
“所以我猜测应该是从英格兰来的吧。”
“郭小友说的对吗?”徐光启立马看向李国助。
“呃……这我也没问过考克斯啊……”
李国助呲牙一笑,赶忙为自己开解道,
“不过我觉得,考克斯的番薯十有**是从英格兰带过来的。”
“在欧洲,番薯是1526 年被西班牙人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西班牙,”
“进而传入意大利,再经意大利传到了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接着传入英国。”
“到如今,英国种植番薯没有一百年也该有七八十年了。”
“英国那地方纬度较高,总体上还是比较冷的,跟辽南十分相近。”
“所以适应了英国气候的番薯能成为早熟品种,倒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今天之前,他还从来没想过自己从考克斯那里弄来的番薯到底是什么品种呢。
只记得自己在1616年种的一亩番薯,是在种下四个月以后收获的。
若按这个时间算,应该是中熟品种才对。
至于李国助说英国培育出了早熟品种的番薯,就纯属是他自己的推测了。
事实上在英国,红薯的种植规模从未达到与土豆一样对饮食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
从南美引进的番薯喜温暖气候,需15℃以上的气温才能正常生长。
而英国的年平均气温约为8℃至12℃之间。
这还是现代的数据,在明末小冰期只会更冷。
所以番薯在英国的种植量一直较少。
虽然不能排除英国农民改良红薯品种的可能,
但与土豆相比,他们对改良红薯品种的热情肯定不会太高。
然而郭怀一却说,自己种的就是李国助从考克斯手里弄来的番薯。
那就说明,英国无意间还是培育出了耐寒耐旱且早熟的红薯品种。
但即使如此,红薯也没有在英国得到像土豆一样的推广。
“嗯……你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徐光启捻着胡须沉吟道,突然又问郭怀一,
“那除了品种外,你们还有别的办法确保番薯的产量吗?”
他本来就是西学大家,李国助说1526年和纬度,他是肯定能听懂的。
至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他倒是有可能听不懂。
毕竟那个时候,对欧洲很多国名的翻译,跟现在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然而比起这些,他显然更在意红薯相关的问题。
“有啊。”
郭怀一立即自豪地说道,
“我们会把番薯种在丘陵的阳坡,这可以保证它们得到更充分的光照。”
“何况热气是向上的,即使到了八月,丘陵的阳坡也比平地上暖和一些。”
“我们还会用垄作覆草保温法,避免番薯遭受霜冻。”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在种下四个月以后再收番薯。”
“在丘陵的向阳坡,我们还会套种玉米和番薯,也能提高番薯的产量!”
“哦,这倒是与我的方法不谋而合呀。”
徐光启惊喜地道,旋即话锋一转,
“不过玉米跟番薯套种,老夫倒是没试过,真能提高产量吗?”
徐光启对玉米也是有一定研究的,而且“玉米”之名,也是最早见于他的《农政全书》。
这也就怪不得,他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
“千真万确,比真金还真!”
郭怀一信誓旦旦地道,
“我们有只种番薯的梯田,也有番薯和玉米套种的梯田。”
“徐大人若是不信,等下个月可以收番薯的时候,我们去一称便知。”
“呵呵呵,郭小友都这么说了,老夫岂有不信之理。”
徐光启忙赔笑道,旋即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等番薯收获之时,老夫还是一定要来看的。”
“哈哈哈,没问题,到时候一定会邀请徐大人来看的。”
郭怀一爽朗地笑道。
“郭大哥,我让农政委员会研究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你们研究的如何了?”
李国助突然开口问道。
他上辈子就通过一些资料,得知明朝玉米的产量并不高。
1616年种的那一亩玉米的收成也证实了这一点。
玉米终究是一种喜温作物,种子发芽要求6-10℃,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在永乐大帝湾这种高纬度的地方种植本来就有些勉强,更何况还是在明末小冰期呢。
即使是在全球变暖的现代,这一地区种植的玉米也是以早熟或中早熟抗寒品种为主,以确保在霜冻前成熟。
早熟抗寒品种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105天左右,
中早熟抗寒品种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115天左右。
而明朝刚从南美传来的玉米应该还属于中熟、中晚熟,或晚熟品种,
即使在福建那种亚热带地区都只有200斤左右的亩产量。
指望这些品种的玉米能在永乐大帝湾获得高产,着实也是有些不切实际。
但玉米在现代终究是一种高产作物,说明它是有成为高产作物的潜质的。
所以李国助还是希望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玉米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