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年恩怨十年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外传—沈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临江城,城临江,

首富发家靠漕帮。

家财万贯无儿女,

为他人作嫁衣裳。

——临江城童谣

黎翀,临江城首富。

一城之首富,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临江城首富的含金量,着实非同一般:

临江城,城如其名,大江东去,由此入海。

正因有此地利,使得临江城航路发达,贸易兴旺:商人的丝绸、茶叶、瓷器……都要经临江城运往海外,贸易之后,又将白花花的银子悉数运回。

商贸往来,繁华兴旺,虽处江南偏僻之地,比之京城亦不遑多让。

黎翀白手起家,从航运做起,聚富敛财,至今时今日,已染指临江城各行各业。

黎翀常放豪言:“百川自临江城东归入海,财富亦聚于我黎翀之手。我,便是这临江城之海。”

汇一城之财富,成一家之兴盛,时人闻之,并不觉得他狂傲。

天道有常:人有所兴,必有所缺。

黎翀也难逃此律。

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可眼睁睁看着一头青丝熬成白发,膝下却始终无儿女承欢。求医问药也好,广纳妻妾也罢,终无所获,料想百年之后也没个传人,即使有家财万贯,岂非为人作嫁?

天无绝人之路,黎翀虽老来无子,却别辟蹊径,另觅机缘,终于让他找到了理想的传人。

一、忠心护主

生意之外,黎翀颇爱藏宝,凡有奇宝现世,无不重金求购,藏于深宅。

机缘巧合,黎翀偶尔得知了乱世中流落海外的两件玉雕至宝“青龙震九霄”、“百鸟朝玉凤”的消息。

此两宝价值连城,更胜无数珍藏。

兹事体大,黎翀不敢相信手下伙计的眼力,遂决心亲自出海,求购这两件稀世珍宝。

此行顺利,黎翀小施手段,便以极小代价从海外土着手中得到两件宝物。

他本志得意满,乘船返航,殊不知海上多恶浪,前途多风波。

时值倭国战乱,武士流落海上,成为倭寇。

黎翀这条大船,便被这帮宵小之徒盯上了。

倭寇凶狠,跳帮登船,杀人掠货,危急万分。

在一片叽里咕噜的喊杀之中,黎翀端坐船头,万念俱灰,料想自己商海浮沉,却落得个葬身大海,实在可悲可叹可笑可怜。

倭刀之下,黎翀已存死志,不料千钧一发之际,竟有一家丁自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浑身浴血,宛若杀神,不顾性命地挡在黎翀身前。

这家丁好手段,拼死搏杀一番,竟将登船之倭寇尽数斩杀。

经此恶战,虽护得主人周全,然家丁亦身披重创,气息奄奄。

见此情形,黎翀裹了两件宝物,弃了大船,又拖此家丁登上小艇,亲自操桨,于茫茫大海之上浮沉数日,终于在粮绝之前窥见大陆,逃出生天。

商海浮沉十余载,黎翀深知人性伪诈,可这患难之中杀出的家丁,却又让黎翀觅得一丝真情。

上岸之后,黎翀不惜重金,遍寻名医,觅得良药,终于将这家丁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询问之下,方知此人姓沈名庆,无父无母,乃流落世间一孤儿。

此事之后,沈庆便被任命为黎翀院中总管,除教授家丁武艺,护送货物之外,黎翀更有意让他接手经商事宜,如此栽培提拔,一时风光无两。

几经考察,黎翀见沈庆为人心性纯良,头脑灵活,越发喜爱,竟有意将之收为义子,并在自己百年之后,让此子继承自己的万贯家财。

二、收为义子

黎翀要收义子的消息传出,整个临江城为之一震。

人们对这消息议论纷纷,那首“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童谣,也是在这时候传遍街头巷尾的。

对于走运的沈庆,人们则无不羡慕嫉妒,而与此利益相关的黎翀的那些妻妾们,则恨火攻心,私下里议论着老头子被沈庆那奴才灌了**汤,老糊涂了。

更有甚者,竟暗自谋划要鸩杀沈庆,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黎翀是何等样人,商海浮沉,大起大落,对于人心的险恶早已了然于心。

要说这黎翀行事,却也狠决,干脆一纸休书,将年轻貌美的娇妻休了去,又遣散妾室,各给了一笔巨额安家费,好叫她们搬出临江城,各寻出路。

随即,他便以喜得义子之名大摆宴席,邀满城百姓共宴,以示决心,并绝汹汹之口。

这几日,满城欢庆,见沈庆者,更连称恭喜,争相巴结。

可本该最开心的沈庆,却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若问沈庆为何忧心至此,只因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或者说,那藏于深处的身份,才是他真正的身份。

锦衣密探。

三、锦衣密探

锦衣者,恰如其名,着锦衣,配御刀,上达天子,下察百官,好不威风。

然而,锦衣之中还有一群人,自选拔之日始,便隐于芸芸众生之中,为商为民,为奴为仆,甚至远居海外,终其一生不得还乡。

终其一生,他们都要追随监察对象左右,是朝廷楔入各行各业的一枚枚钉子,直到被重新启用的那一刻,才能恢复本来身份。

可太平盛世,囯国俱和,家家皆安。

于是大多数密探,终其一生都未得启用。

沈庆,便是朝廷楔入黎翀家中的一颗钉子。对于这种巨商大贾,更要防止其有不臣之心。

身负密探之职,黎翀越是推心置腹,沈庆便越发良心不安:一面是国之大义,一面是家之温情,何去何从,倒叫人好生纠结。

沈庆思前想后,定了定心,还是走到了黎翀的面前。

四、通过考验

“主人……”沈庆闯门而入,脱口而出。

“欸?”黎翀面露不悦,三两步走到沈庆跟前,正色道:“还不改口?”

“义,义父。”沈庆心中有愧,连带这声义父也叫的生疏。

“好,好,好,”黎翀连说三个好字,又询问道:“吾儿寻我何事?”

“我……”话到嘴边,沈庆却不知如何开口。

不知怎的,黎翀却出奇的有耐心,一直用温和而富有期待的眼神看着沈庆,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待了许久,沈庆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开口道:“义父,其实我是……”

“够了!”黎翀突然大声一喝,制止了沈庆的话。

待意识到沈庆被他突然的暴喝吓了一跳,黎翀的语气竟又突然温和起来,开口道:“够了,你能主动开口,就足够了。至于你的身份,不必说出来,说出来,忠孝便无法两全了。”

“您是什么时候?”沈庆不解。

“商海浮沉,直至今日,你以为我黎翀全无手段?”黎翀沉吟一阵,开口道:“别怪为父疑心重,从你舍命救我那一次,我便差人将你的底细查清了。”

“我懂了,”沈庆向黎翀磕了三个响头,道:“多年大恩难报,我立刻离开临江城。”

“糊涂,”黎翀气的用手中拐杖猛戳地面:“我黎翀看中的,乃是一个’诚’字。今日你舍财舍运,向我坦白,才证明我黎翀没有老眼昏花,没有看错人。你走了,我辛苦攒下的基业,又有谁能继承?”

沈庆垂下头来,夹在朝廷锦衣与临江首富之间,似乎正如黎翀所言:忠孝两难全。

黎翀却仿佛看穿了沈庆的心思,顿了一顿,方才开口道:“我恰有一批货物,由你押送到京师,送给严蕃严大人,我保你忠孝两全。”

沈庆垂头不语。

“就当再为老夫做一件事,行吗?”黎翀见沈庆如此,气的七窍生烟。

“沈庆定不辱命!”

五、脱入暂出

京城之中,锦衣指挥使陆昭唤沈庆进入镇抚司,将他的锦衣令亲手交还给他。

锦衣令,乃锦衣特有的身份印记,密探的锦衣令则由指挥使保管,作为他们行动的标记。

陆昭将锦衣令还给沈庆,其用意不言自明。

直至此时,沈庆才明白,他押送而来的“货物”,是黎翀送给严蕃,助他脱离密探之职的买路钱。

“陆大人。”沈庆双手接过锦衣令,心中却五味杂陈。

“不必再叫我大人,”陆昭道:“今既脱离此道,密探之事,须烂在肚腹,不再提及,谨记!”

“卑职明白!”

沈庆自然知道,锦衣密探所行多诡秘之事,若为世人所知,只恐人人自危。

“去吧!”陆昭背过身去,不再看他。

沈庆拜了一拜,转过身去,向镇抚司外走去。

耳听脚步渐行渐远,陆昭却突然感慨一声:“黎翀老爷子好算计,殒殁之前,早将产业转入你的名下,此去临江,仍可做富家郎。”

沈庆的脚步突然停下,手中锦衣令“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闻声,陆昭回过头,颇有深意地看着沈庆的背影。

沈庆猛然回头,与陆昭四目相撞,血红的眼睛里噙满泪水,口中问道:“殒殁?你说的是谁?”

“你还不知道啊?”陆昭故作惊讶,开口道:“你离开临江城之后,便有倭寇跨海而来,侵略临江城。临江城虽繁华一时,然久不经战,兵士懈怠,一击即溃。城破之后,首富之家首当其冲,被倭寇洗劫一空,黎翀也死于倭刀之下。好在黎翀提前将产业迁出,并转至你名下,否则操劳一生,真要一切成空了。”

“不可能,”沈庆根本不敢相信这一切,道:“老爷子既然有时间将产业转移,为何自己不逃?”

“人老恋巢,”陆昭答道:“黎翀不肯走,老了老了,反比守城的官兵更多一腔血勇。他带着一帮护院家丁力战倭寇,战绩倒是比官兵斐然,只可以寡不敌众,说来,也算是战死的。”

“不不不,你是胡说的,临江城山遥路远,你怎么可能知道的这么详细?”沈庆尽力寻找着陆昭话语中的漏洞,试图证明陆昭所说的皆是谎言。

“黎翀身为临江首富,身边岂会只有你一个密探?”陆昭大喝一声,随即摆摆手,道:“走吧走吧,你已脱离苦海,何必再问锦衣之事,做你的富家翁去吧。”

听闻陆昭此语,沈庆像突然想到什么,连滚带爬地捡起自己那枚锦衣令,一路跪到陆昭身前,并将锦衣令双手奉上,开口道:“指挥使大人,请收回这枚锦衣令。”

“这又何必?”陆昭苦叹一声,道:“密探之事,艰难困苦而声名不显,多少人想脱离密探而不得,黎翀好不容易为你铺好道路,放着万贯家财不要,为何要前功尽弃呢?”

沈庆的目光却坚定起来,道:“请指挥使大人收回锦衣令,并派我再赴东南,紧盯倭乱。”

沈庆深知,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若想复仇平倭,必须背靠锦衣。

听闻此言,陆昭心已了然,将锦衣令接回手中,摆摆手,道:“去吧!他日用你之时,便再将此锦衣令交予你手。”

尾声

回东南之后,沈庆散尽资财,支持抗倭,并化身游侠,不断猎杀倭寇。

几经查访,沈庆终于查清,当年杀死黎翀的,正是盘踞在双木洲的倭酋木村武陟。

奈何对方势大,凭他一人之力难以抗衡。

又数年,戚将军横空出世,剿灭倭寇无数,大破数万倭寇盘踞的海波城,又趁热打铁,将目光转移向双木洲。

此时,戚将军军中监军,同为锦衣的项人尔将那枚锦衣令抛在沈庆面前。

苦心人天不负,蛰伏多年,沈庆亲自潜入敌营,并以生命为代价,将双木洲地形图及倭寇布防图传递出去。

与此同时,他鼓动民夫反抗,其身虽殒落,但留下的后手将在剿灭双木洲倭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那些人将里应外合,助力戚将军攻下双木洲,并斩下倭酋木村武陟的首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