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裹挟着水汽,沿着天龙大运河的河道一路蔓延,尚未抵达的船队,却早已让整条河川提前沸腾起来。
苏瑶坐在画舫窗边,指尖轻抵着微凉的舷木,远远便听见岸上鼎沸的人声,像浪潮般一**涌来。她微微蹙眉,转头看向身侧的侍女:“这还未到码头,怎的如此热闹?”
侍女刚要回话,船头已传来祁大将军沉稳的声音:“王妃,百姓们都盼着您呢。”
苏瑶掀帘走出舱外,目光所及之处,两岸早已挤满了人。青灰色的屋顶上站着孩童,柳荫下挤满了老幼,就连河面上过往的商船、渔船,都纷纷放慢速度,船头的人探着身子朝画舫这边望来,一声声悠长的汽笛划破长空,交织成一片喧闹的欢迎曲。
“这……”苏瑶望着那一张张带着热切笑意的脸,一时有些怔忡。当年主持开凿天龙大运河,只为疏导水患、南涝北旱的灾害、连通南北,却没想到会换来这般阵仗。
船队缓缓驶入一处河道转弯,岸边陡然升起一座青翠山峰。祁大将军指着山顶道:“王妃请看那边。”
苏瑶抬眼望去,只见那不算巍峨的山峰上,石阶蜿蜒,人影绰绰,竟也是挤满了人。更让她惊讶的是,峰顶隐约可见一片红墙,在苍松翠柏间格外醒目。
“那是……”
“王妃有所不知,”一旁的戴将军朗声笑道,“那山峰上的百姓,自掏腰包修了座娘娘祠。”
“娘娘祠?”苏瑶愣住了,脚步下意识地朝船头又挪了些,“什么娘娘祠?”
“自然是为您修的。”戴将军眼中带着敬佩,“自大运河开通后,沿岸再无水患,年年风调雨顺,百姓们日子安稳了,都念着您的功劳,便自发凑了银子,在这能望见运河的山顶上修了祠堂,日日供奉呢。”
“还有这事?”苏瑶心头涌上一阵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暖意,还有几分不安。她定了定神,“既如此,便上去看看吧。”
一行人弃船登岸,沿着百姓自发铺设的石阶上山。沿途不时有山民捧着瓜果前来,口中说着“多谢王妃”“娘娘万福”,苏瑶一一谢过,脚步却不由得加快了些。
越靠近山顶,那片红墙便越发清晰。待走到近前,一座小巧却精致的祠堂赫然在目:绿瓦覆顶,红漆涂墙,檐角的风铃在风中轻响。祠堂门前的匾额上,题着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风调雨顺佑我天龙,造福百姓万代千秋”。
而门楣上方,一条崭新的横幅更让苏瑶驻足——“苏娘娘祠”。
祠堂前的香炉里青烟袅袅,几个白发老者正领着孩童整理供品,见苏瑶走来,忙要下跪行礼,被她快步拦住。
“万万不可。”苏瑶望着匾额上的字,又看了看周围虔诚的百姓,轻声道,“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怎担得起‘娘娘’之称,受此供奉?”
祁大将军在旁道:“王妃,这是百姓的心意。运河通了,商船来了,田地里收成好了,家家户户能吃饱穿暖,这都是您带来的福泽啊。”
苏瑶望着山下蜿蜒如带的大运河,河水波光粼粼,正映着岸边百姓忙碌的身影。她轻轻叹了口气,转头看向那座祠堂,目光柔和下来。
或许,这座祠堂供奉的从来不是她苏瑶,而是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山风拂过,松涛阵阵,远处的运河上,汽笛声再次响起,悠长而安稳。
苏瑶轻声道:“祁将军,烦请转告乡亲们,苏瑶感激他们的厚爱,但这份供奉,我实在受之有愧。还请乡亲们将这心意收回,用于改善生活,或是修缮学堂,培养更多的人才,那才是造福万代之举。”
祁大将军闻言,神色肃然,郑重地点了点头:“王妃放心,末将定会将您的意思转达给乡亲们。”
苏瑶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望向那座祠堂,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份供奉虽然她不能接受,但这份心意,她会永远铭记在心。
一行人缓缓下山,苏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她深知,作为王妃,她有责任为百姓谋福祉,为这片土地带来安宁与繁荣。而这份责任,也将激励着她不断前行,为百姓创造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