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时刻在关注着应昌方面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至正帝驾崩的情报。
他当机立断,抛下辎重后勤,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袭应昌。
新皇即位必然会带来朝局的混乱,哪怕元昭宗继位前就深度介入朝堂,依然不能例外。
以至于直到李文忠的大军来到应昌城下,元昭宗才知道明军打过来了。
不过他比他爹至正帝有骨气,并没有弃城逃跑,而是聚拢全城兵力,准备给李文忠来一个大的。
他想的很美好,自己刚刚继位人心不服。
只要能挡得住李文忠,自己的威望就将超过父亲至正帝,成为大元新的皇帝。
不过他也没有盲目,在坚守的同时,还派人去辽东等方向搬救兵。
到时候大军合围,李文忠就是插翅也难飞。
击败大明名将李文忠,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大元只有在我的带领下,才能力挽狂澜,夺回失去的一切。
总之一句话,未来是美好的,只要坚守住就有希望。
李文忠也很配合他,大军竟然四面合围,没有留一丝缝隙。
元昭宗大喜,自古攻城必围三阙一,以防止守城方见无路可逃生出死志。
李文忠竟然四面合围,犯下了兵家大忌,枉为名将。
这一次合该我功成名就。
然后他就知道了,什么叫活学活用,也知道了李文为什么是名将。
李文忠只用了一招佯攻,就让应昌牢固的城防露出了破绽。
第一天先让大军进行城南,第二天上午依然攻城南。
元昭宗倒是很有定力,依然坚守原来的战略毫不动摇。
第二天下午,明军突然猛攻城北。
这次的进攻非常猛烈,几次明军都杀上了城头。
不过很快就被元军给驱赶了下去。
元昭宗大喜,我就知道李文忠要搞声东击西的把戏,这下黔驴技穷了吧。
李文忠似乎有些恼羞成怒,下令大军猛攻城北。
一时间元军防守压力倍增,元昭宗就将主力调到了城北防守。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主力刚调走不久,明军再次猛攻城南。
元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明军一股气登上了城头。
人心本就不安的元军,军心彻底丢失,开始成批的逃跑。
还在做美梦的元昭宗大惊,仓皇之下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在亲卫的拼死保护下杀出了重围。
等确定安全之后清点人数,发现只剩下一百余骑。
满朝文武只有五六个陪他一起逃了出来,其余全部留在了城里。
这一刻,元昭宗所有的雄心壮志,全部灰飞烟灭。
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听到明军到来就提前逃跑。
原来真的打不过。
但元昭宗还面临一个问题,接下来去哪。
想起王保保的信,他本来想去和林,却被手下给劝阻了。
王保保心思不定,万一他真的有反心呢?
而且你就带着我们这几个人过去,手里无兵无权,小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况且他手下只有六七万人,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很差。
靠这点人是挡不住明军的。
不如去捕鱼儿海,那里是直属于汗帐一系的势力范围。
你去了之后,能快速的拉起一支新的队伍。
手中有兵你才是蒙古大汗和大元皇帝啊。
而且捕鱼儿海离辽东很近,辽东纳哈出手里有二十万大军,还有心向大元的高丽。
这一番说辞,成功的说动了元昭宗。
他当即就带着残兵去了捕鱼儿海。
王保保直到二十余天后才得知这个消息,气的差点昏厥过去。
他知道,这次大元真的完了。
本来他计划的是,靠着自己手里的力量,再加上元昭宗的名义,起码可以拼凑出一支十几二十万的大军。
而且和林在草原的中心地带(外蒙古境内),大明想进攻这里属于劳师远征。
光粮草补给就能将明军拖垮。
到时候明朝真要是敢进攻和林,他依靠地利定然能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现在一切计划都破灭了。
靠他一个在草原毫无根基的军阀,根本就号令不动任何人。
也很难从其他部落那里,获得太多的增援。
别说扩军了,他手中的粮食,能不能养活现有的手下都是两说。
至于带兵去捕鱼儿海和元昭宗汇合……
以前他或许还会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他不敢了。
元昭宗和朝中大臣明显不信任他,要是带兵过去,别人只会怀疑他想火并。
况且就这样过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他虽然不想内斗了,但也不想去送死。
回想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他心中充满了无奈。
离间计,真的是屡试不爽啊。
他倒没有怪明朝那边阴险,大家针锋相对,无所不用其极。
怪别人狡诈,只能说明自己无能。
唯一让他难受的是妹妹的遭遇。
哥哥无能,没办法将你救出来,只希望那马钰能对你好一点。
——
再说李文忠这边,虽然元昭宗逃走很让他遗憾,但清点战利品之后可谓是大喜。
元昭宗压根就没想过逃跑,所以事先没有任何准备。
等明军攻破应昌城,可以说将元朝的高层几乎全部活捉。
包括元昭宗的太子、皇后、嫔妃,各王公大臣数不胜数。
还在宝库里找到了金、宋等朝的玉玺,以及其它珍宝无数。
可以说,蒙元数百年积累的珍宝,被大明一次性打包。
之后李文忠率军凯旋,路上还顺手攻下大兴,活捉元朝国公江文清,俘虏元军三万七千余人。
等他回到应天,朱元璋亲自到码头迎接,足见有多兴奋。
在庆功宴上,朱元璋当场宣布册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世袭罔替。
其余诸将也各有封赏。
朱樉自然也来参加了庆功宴,比起其他人,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瞅了个间隙,他问道:“表哥,可知元伪帝的行踪?”
李文忠摇摇头,说道:“我派人追踪过他,只知他一路往东北而去。”
“具体去往哪里,现在还不知道。”
“不过根据推测,十有**是去了捕鱼儿海。”
朱樉大喜,和林在西北方向,元昭宗一路往东北而去,可推测他没有去和林。
别管他具体去了哪,只要没有和王保保汇合就好。
“没有去和林就好,我们的离间计成功了。”
李文忠自然也知道离间计的事情,于是笑道:
“元朝堪战者唯有王保保一人,若让他与元伪帝合兵一处,必为我大明心腹大患。”
“现在没有了元伪帝的名义号令群雄,他就成了没牙的老虎。”
“表弟此计,可当十万大军。”
朱樉也是非常高兴,嘴上谦虚的道:
“表哥谬赞了,真正克敌制胜,还得依靠你们啊。”
朱元璋自然也很关心离间计之事,庆功宴结束后,君臣也谈起了此事。
得知元昭宗没有去和林,朱元璋大喜,立即调整了战略。
“本来咱计划明年让天德去北平练兵,后年再攻打和林,与蒙元余孽做最后的决战。”
“现在看来计划要略微调整一下了。”
于是他下令徐达、冯胜、傅友德诸将在山西练兵,又令李文忠去北平练兵。
同时命令兵部筹集军需粮草。
“明年兵分三路,冯胜攻打河西走廊,徐达、傅友德率领主力攻和林,李文忠出居庸关牵制东北方向的敌军。”
“务求毕其功于一役,将王保保彻底消灭。”
“没了他,蒙元不过一群碌碌之辈,我大军可从容平灭之。”
马钰得知此事之后,也非常的兴奋。
不为别的,历史真的改变了。
原本历史上,至正帝死后,李文忠打下应昌。
元昭宗在最后时刻幡然醒悟,选择了与王保保和解。
利用君主的名义,征召了十几万大军。
这才有了洪武五年,王保保的绝地反击。
这一仗可以说,将明朝的统一步伐,拖后了至少十年。
现在,因为离间计的原因,元昭宗没有去和林。
王保保一个汉化的蒙古人,号令不动任何人。
靠他手里的那点力量,根本就抵挡不住徐达、傅友德统率的大军。
历史真的改变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提前一年发动北伐,这一点很好理解。
俗话说夜长梦多,一旦给王保保太多时间,说不定人家君臣就和解了。
就算不和解,以王保保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兼并几个部落,打下属于自己的根基。
一旦他在草原扎根,大明再想消灭他就很难了。
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决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朱元璋命令下达后,另一个人不愿意了,那就是常遇春。
当天他就杀到乾清宫,将朱元璋给堵住:
“上位,咱们可是说好的,打草原得算我一个。”
朱元璋有些头疼的道:“你的身体……”
常遇春使劲拍了拍胸脯:“我的手脚早就好了,这大半年每天都在训练,比之前还要强壮。”
“您就放心吧。”
朱元璋无奈,只得让他去了徐达那里,并一再叮嘱决不能大汗浇冷水之类的。
常遇春说道:“您放心,我还不想死呢,这次保证好好照顾自己。”
拿到任命书之后,常遇春就火急火燎的出发了。
马钰等人一直将他送到码头江边,直到他乘坐的船消失才返回。
看着担忧的常妃等人,马钰又安抚了一下大家。
好不容易出了一趟城,大家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在城外转了一圈。
还特意跑到难民营查看情况。
朱标介绍道:“北方已经平定,朝廷开始往中原迁徙百姓。”
“难民大部分都已经被送去了北方安置,应天的压力小了许多。”
看着空荡荡的难民营,马钰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朝廷准备怎么迁徙百姓,有计划了吗?”
这里也没有外人,朱标就说道:
“从南方往北迁徙,先迁一部分无地少地的百姓过去,然后再迁大户。”
马钰点点头,忽然问道:“都城放在哪,确定了吗?”
常茂、朱樉等人也都看了过来。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你不问我也正想与你商量,你觉得安阳如何?”
马钰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从宝鼎被挖出来那天开始,他就猜到国都很有可能会放在那里。
“我觉得挺好的,地处河南、山东、北平、山西四省交界,乃中原腹心之地。”
“西有太行山做屏障,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可减轻京城的漕运压力。”
“有洹河、漳河提供水源和航运能力,船只可直通黄河和大运河。”
“且地势较高,既能享受到黄河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担心其泛滥。”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洛阳和长安那样的天险拱卫,必须要构建坚固的城池。”
朱标笑道:“前年在牢里你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地。”
“安阳除了天险不多之外,其余条件都远超其它各地,已经是最适合做京畿的地方了。”
马钰也笑道:“哈哈,我自己都忘了曾经说过这话了。”
“不过,朝廷现在正在营建凤阳皇宫,还有余力另建一座皇城吗?”
提起凤阳皇宫,朱标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目光朝常茂等人看了一眼。
常妃秒懂他的意思,站出来说道:
“那边是什么,你们陪我一起去看看吧。”
几人自然都知道有不方便自己听的话,都跟了过去。
只剩下朱标、马钰、朱樉三人。
朱标这才说道:“凤阳皇宫那里出问题了。”
马钰心中一动,莫非是贪腐的事情被查出来了?
脸上故作疑惑的道:“出什么事情了?”
朱标说道:“让二弟和你说吧,他最清楚不过了。”
朱樉当即就将情况给解释了一遍。
正如原本史书上所写的那般,凤阳皇宫营建除了贪腐窝案。
被征辟的民夫、工匠受到了欺凌。
“最严重的是,他们竟然将发放给民夫、工匠的口粮全部克扣。”
“百姓不光要干活,还要自己出钱买吃的。”
这事儿,还是锦衣卫在民间调查财税问题,意外从一个民夫家里得知了消息。
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凤阳皇宫贪腐案。
“当时部分受不了的百姓,已经有了暴动迹象。”
“那些贪官污吏不但不知道安抚,竟然还想强压。”
“如果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已经发生民变了。”
说到这里,朱樉脸上一片杀意,朱标眼神也是杀意盎然。
大明才刚刚建立三年,就差点逼的百姓造反,他们如何能不愤怒。
即便早就从史书上知道了此事,但亲耳听到百姓的惨状,马钰也依然非常愤怒: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朱标克制住怒气,说道:“李相近来身体欠佳,想要辞去相位安心修养。”
“我爹准备让他去凤阳督查此事。”
“等事情查清,就先把凤阳的工程停掉,将人力抽调到安阳去营建新城。”
李善长生病这事儿马钰也听说过,并不是装病急流勇退。
他没有这个觉悟。
他是真的生病了,不过并不是什么急病,而是战乱年代留下的一些老毛病。
年龄大了就开始集中爆发。
医生给他的建议就是,静养调理。
李善长还是很惜命的,已经做好辞职准备,等新丞相选出来他就可以退居幕后了。
朱元璋让他去查凤阳皇城贪腐案,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安排。
以他的身份地位,查个贪腐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熟知历史的马钰却忍不住苦笑起来。
让李善长过去,那真的是让贼去捉贼了。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声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现在主持凤阳皇城营建的,是谁的人?”
“这些人贪腐的那么严重,朝廷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打掩护,你们觉得可能吗?”
朱樉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我早就觉得此事有鬼,看来果然如此。”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是说李相?不可能吧,他图什么?”
马钰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你想一想,刘中丞(刘伯温)是怎么和李相决裂的。”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当然,我也只是猜测,具体如何还要查过之后才知道。”
朱标脸色凝重起来:“如果真如你所说,此事确实不能让李相前去。”
“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我爹,让他另外任命一人前去。”
马钰没有再说什么,希望这一世凤阳贪腐案能早点完结。
前世朱元璋察觉凤阳那边有问题,就让赋闲在家的李善长前去调查。
结果可想而知,李善长抓了几个小虾米顶罪,真正的大老鼠都被保了下来。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
还表彰李善长干的好,并让他负责凤阳皇宫营建。
一直到洪武八年,民夫工匠们实在受不了开始集体罢工,此事才彻底曝光。
朱元璋这时候也明白过来,李善长才是凤阳贪腐的保护伞。
但因为顾念旧情,就替他洗脱了罪名,让他全身而退。
当时朱元璋大概率是觉得,李善长都已经六十多了,且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留他一命还能顾全君臣情义。
哪知道李善长老而弥坚,身体越来越好,一直活到七十多岁都没有死的迹象。
想必朱元璋也很后悔,为啥没有趁着凤阳皇城窝案爆发的时候,就顺手将他给收拾了。
结果自己还落了个屠杀功臣的骂名。
不过马钰并没有劝说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打算,他要真敢这么干了,恐怕功臣集团秒秒钟和他决裂。
就连朱元璋,也会怀疑他的用心。
点出可疑的地方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朱元璋自己去决定。
——
乾清宫。
听到朱标的汇报,朱元璋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之前他只是没有往那方面怀疑,这会儿经过提醒,他如何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仔细回想一下,凤阳皇城的营造官吏很多都是李善长举荐的。
大部分官吏,都能和他扯上关系。
他又怎么可能对此事毫无所知?
关键是,李善长有前科。
之前就因为包庇犯罪的下属,和刘伯温决裂。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推测**不离十。
一想到李善长竟然欺骗自己,他内心就升起一股火焰。
不过最终,他还是将怒气压了下去,说道:
“标儿你多虑了,百室的为人咱知道,虽然小节有瑕疵,但大节向来没有问题。”
“此事定然与他无关。”
朱标心下叹息,父亲还是顾念旧情啊。
他自然不会硬着头皮和父亲对着干,于是顺着说道:
“我也是这般想的,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岂会做出此等贪赃枉法之事。”
对儿子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不过他也知道再让李善长过去已经不现实,就说道:
“但你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正所谓瓜田李下。”
“凤阳皇城营造的官吏,多与百室有关系,再让他过去调查,确实多有不妥。”
“当另外选一能臣过去方可。”
朱标说道:“父亲英明,只是不知朝中有谁能担当此大任。”
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处置凤阳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在李善长的保护下将那些人给处理了。
还不能牵连到李善长。
也就是说,这个人得符合以下标准。
能力足够强,不怕李善长,又能体会上意。
可以将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波及太广。
杨宪第一个被否决,他和李善长有大仇,让他去必然会将李善长给拉下水。
浙东派系也不行,他们巴不得把事情闹大。
多拉一些淮右派系的人下水。
其他人好像也都不合适,要么不敢得罪李善长,去了大概率就是象征性的走一圈。
要么就是能力不够,要么就是太方正不懂的体会上意。
思来想去,朱元璋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朱标也有些头疼,有李善长在,这事儿好像还真不好办。
就在这时,内侍来报:
“陛下,刘中丞求见。”
刘伯温?
父子俩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合适的人选这不就自己送上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