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章 蝴蝶翅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李文忠时刻在关注着应昌方面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至正帝驾崩的情报。

他当机立断,抛下辎重后勤,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袭应昌。

新皇即位必然会带来朝局的混乱,哪怕元昭宗继位前就深度介入朝堂,依然不能例外。

以至于直到李文忠的大军来到应昌城下,元昭宗才知道明军打过来了。

不过他比他爹至正帝有骨气,并没有弃城逃跑,而是聚拢全城兵力,准备给李文忠来一个大的。

他想的很美好,自己刚刚继位人心不服。

只要能挡得住李文忠,自己的威望就将超过父亲至正帝,成为大元新的皇帝。

不过他也没有盲目,在坚守的同时,还派人去辽东等方向搬救兵。

到时候大军合围,李文忠就是插翅也难飞。

击败大明名将李文忠,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大元只有在我的带领下,才能力挽狂澜,夺回失去的一切。

总之一句话,未来是美好的,只要坚守住就有希望。

李文忠也很配合他,大军竟然四面合围,没有留一丝缝隙。

元昭宗大喜,自古攻城必围三阙一,以防止守城方见无路可逃生出死志。

李文忠竟然四面合围,犯下了兵家大忌,枉为名将。

这一次合该我功成名就。

然后他就知道了,什么叫活学活用,也知道了李文为什么是名将。

李文忠只用了一招佯攻,就让应昌牢固的城防露出了破绽。

第一天先让大军进行城南,第二天上午依然攻城南。

元昭宗倒是很有定力,依然坚守原来的战略毫不动摇。

第二天下午,明军突然猛攻城北。

这次的进攻非常猛烈,几次明军都杀上了城头。

不过很快就被元军给驱赶了下去。

元昭宗大喜,我就知道李文忠要搞声东击西的把戏,这下黔驴技穷了吧。

李文忠似乎有些恼羞成怒,下令大军猛攻城北。

一时间元军防守压力倍增,元昭宗就将主力调到了城北防守。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主力刚调走不久,明军再次猛攻城南。

元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明军一股气登上了城头。

人心本就不安的元军,军心彻底丢失,开始成批的逃跑。

还在做美梦的元昭宗大惊,仓皇之下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在亲卫的拼死保护下杀出了重围。

等确定安全之后清点人数,发现只剩下一百余骑。

满朝文武只有五六个陪他一起逃了出来,其余全部留在了城里。

这一刻,元昭宗所有的雄心壮志,全部灰飞烟灭。

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听到明军到来就提前逃跑。

原来真的打不过。

但元昭宗还面临一个问题,接下来去哪。

想起王保保的信,他本来想去和林,却被手下给劝阻了。

王保保心思不定,万一他真的有反心呢?

而且你就带着我们这几个人过去,手里无兵无权,小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况且他手下只有六七万人,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很差。

靠这点人是挡不住明军的。

不如去捕鱼儿海,那里是直属于汗帐一系的势力范围。

你去了之后,能快速的拉起一支新的队伍。

手中有兵你才是蒙古大汗和大元皇帝啊。

而且捕鱼儿海离辽东很近,辽东纳哈出手里有二十万大军,还有心向大元的高丽。

这一番说辞,成功的说动了元昭宗。

他当即就带着残兵去了捕鱼儿海。

王保保直到二十余天后才得知这个消息,气的差点昏厥过去。

他知道,这次大元真的完了。

本来他计划的是,靠着自己手里的力量,再加上元昭宗的名义,起码可以拼凑出一支十几二十万的大军。

而且和林在草原的中心地带(外蒙古境内),大明想进攻这里属于劳师远征。

光粮草补给就能将明军拖垮。

到时候明朝真要是敢进攻和林,他依靠地利定然能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现在一切计划都破灭了。

靠他一个在草原毫无根基的军阀,根本就号令不动任何人。

也很难从其他部落那里,获得太多的增援。

别说扩军了,他手中的粮食,能不能养活现有的手下都是两说。

至于带兵去捕鱼儿海和元昭宗汇合……

以前他或许还会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他不敢了。

元昭宗和朝中大臣明显不信任他,要是带兵过去,别人只会怀疑他想火并。

况且就这样过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他虽然不想内斗了,但也不想去送死。

回想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他心中充满了无奈。

离间计,真的是屡试不爽啊。

他倒没有怪明朝那边阴险,大家针锋相对,无所不用其极。

怪别人狡诈,只能说明自己无能。

唯一让他难受的是妹妹的遭遇。

哥哥无能,没办法将你救出来,只希望那马钰能对你好一点。

——

再说李文忠这边,虽然元昭宗逃走很让他遗憾,但清点战利品之后可谓是大喜。

元昭宗压根就没想过逃跑,所以事先没有任何准备。

等明军攻破应昌城,可以说将元朝的高层几乎全部活捉。

包括元昭宗的太子、皇后、嫔妃,各王公大臣数不胜数。

还在宝库里找到了金、宋等朝的玉玺,以及其它珍宝无数。

可以说,蒙元数百年积累的珍宝,被大明一次性打包。

之后李文忠率军凯旋,路上还顺手攻下大兴,活捉元朝国公江文清,俘虏元军三万七千余人。

等他回到应天,朱元璋亲自到码头迎接,足见有多兴奋。

在庆功宴上,朱元璋当场宣布册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世袭罔替。

其余诸将也各有封赏。

朱樉自然也来参加了庆功宴,比起其他人,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瞅了个间隙,他问道:“表哥,可知元伪帝的行踪?”

李文忠摇摇头,说道:“我派人追踪过他,只知他一路往东北而去。”

“具体去往哪里,现在还不知道。”

“不过根据推测,十有**是去了捕鱼儿海。”

朱樉大喜,和林在西北方向,元昭宗一路往东北而去,可推测他没有去和林。

别管他具体去了哪,只要没有和王保保汇合就好。

“没有去和林就好,我们的离间计成功了。”

李文忠自然也知道离间计的事情,于是笑道:

“元朝堪战者唯有王保保一人,若让他与元伪帝合兵一处,必为我大明心腹大患。”

“现在没有了元伪帝的名义号令群雄,他就成了没牙的老虎。”

“表弟此计,可当十万大军。”

朱樉也是非常高兴,嘴上谦虚的道:

“表哥谬赞了,真正克敌制胜,还得依靠你们啊。”

朱元璋自然也很关心离间计之事,庆功宴结束后,君臣也谈起了此事。

得知元昭宗没有去和林,朱元璋大喜,立即调整了战略。

“本来咱计划明年让天德去北平练兵,后年再攻打和林,与蒙元余孽做最后的决战。”

“现在看来计划要略微调整一下了。”

于是他下令徐达、冯胜、傅友德诸将在山西练兵,又令李文忠去北平练兵。

同时命令兵部筹集军需粮草。

“明年兵分三路,冯胜攻打河西走廊,徐达、傅友德率领主力攻和林,李文忠出居庸关牵制东北方向的敌军。”

“务求毕其功于一役,将王保保彻底消灭。”

“没了他,蒙元不过一群碌碌之辈,我大军可从容平灭之。”

马钰得知此事之后,也非常的兴奋。

不为别的,历史真的改变了。

原本历史上,至正帝死后,李文忠打下应昌。

元昭宗在最后时刻幡然醒悟,选择了与王保保和解。

利用君主的名义,征召了十几万大军。

这才有了洪武五年,王保保的绝地反击。

这一仗可以说,将明朝的统一步伐,拖后了至少十年。

现在,因为离间计的原因,元昭宗没有去和林。

王保保一个汉化的蒙古人,号令不动任何人。

靠他手里的那点力量,根本就抵挡不住徐达、傅友德统率的大军。

历史真的改变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提前一年发动北伐,这一点很好理解。

俗话说夜长梦多,一旦给王保保太多时间,说不定人家君臣就和解了。

就算不和解,以王保保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兼并几个部落,打下属于自己的根基。

一旦他在草原扎根,大明再想消灭他就很难了。

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决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朱元璋命令下达后,另一个人不愿意了,那就是常遇春。

当天他就杀到乾清宫,将朱元璋给堵住:

“上位,咱们可是说好的,打草原得算我一个。”

朱元璋有些头疼的道:“你的身体……”

常遇春使劲拍了拍胸脯:“我的手脚早就好了,这大半年每天都在训练,比之前还要强壮。”

“您就放心吧。”

朱元璋无奈,只得让他去了徐达那里,并一再叮嘱决不能大汗浇冷水之类的。

常遇春说道:“您放心,我还不想死呢,这次保证好好照顾自己。”

拿到任命书之后,常遇春就火急火燎的出发了。

马钰等人一直将他送到码头江边,直到他乘坐的船消失才返回。

看着担忧的常妃等人,马钰又安抚了一下大家。

好不容易出了一趟城,大家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在城外转了一圈。

还特意跑到难民营查看情况。

朱标介绍道:“北方已经平定,朝廷开始往中原迁徙百姓。”

“难民大部分都已经被送去了北方安置,应天的压力小了许多。”

看着空荡荡的难民营,马钰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朝廷准备怎么迁徙百姓,有计划了吗?”

这里也没有外人,朱标就说道:

“从南方往北迁徙,先迁一部分无地少地的百姓过去,然后再迁大户。”

马钰点点头,忽然问道:“都城放在哪,确定了吗?”

常茂、朱樉等人也都看了过来。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你不问我也正想与你商量,你觉得安阳如何?”

马钰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从宝鼎被挖出来那天开始,他就猜到国都很有可能会放在那里。

“我觉得挺好的,地处河南、山东、北平、山西四省交界,乃中原腹心之地。”

“西有太行山做屏障,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可减轻京城的漕运压力。”

“有洹河、漳河提供水源和航运能力,船只可直通黄河和大运河。”

“且地势较高,既能享受到黄河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担心其泛滥。”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洛阳和长安那样的天险拱卫,必须要构建坚固的城池。”

朱标笑道:“前年在牢里你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地。”

“安阳除了天险不多之外,其余条件都远超其它各地,已经是最适合做京畿的地方了。”

马钰也笑道:“哈哈,我自己都忘了曾经说过这话了。”

“不过,朝廷现在正在营建凤阳皇宫,还有余力另建一座皇城吗?”

提起凤阳皇宫,朱标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目光朝常茂等人看了一眼。

常妃秒懂他的意思,站出来说道:

“那边是什么,你们陪我一起去看看吧。”

几人自然都知道有不方便自己听的话,都跟了过去。

只剩下朱标、马钰、朱樉三人。

朱标这才说道:“凤阳皇宫那里出问题了。”

马钰心中一动,莫非是贪腐的事情被查出来了?

脸上故作疑惑的道:“出什么事情了?”

朱标说道:“让二弟和你说吧,他最清楚不过了。”

朱樉当即就将情况给解释了一遍。

正如原本史书上所写的那般,凤阳皇宫营建除了贪腐窝案。

被征辟的民夫、工匠受到了欺凌。

“最严重的是,他们竟然将发放给民夫、工匠的口粮全部克扣。”

“百姓不光要干活,还要自己出钱买吃的。”

这事儿,还是锦衣卫在民间调查财税问题,意外从一个民夫家里得知了消息。

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凤阳皇宫贪腐案。

“当时部分受不了的百姓,已经有了暴动迹象。”

“那些贪官污吏不但不知道安抚,竟然还想强压。”

“如果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已经发生民变了。”

说到这里,朱樉脸上一片杀意,朱标眼神也是杀意盎然。

大明才刚刚建立三年,就差点逼的百姓造反,他们如何能不愤怒。

即便早就从史书上知道了此事,但亲耳听到百姓的惨状,马钰也依然非常愤怒: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朱标克制住怒气,说道:“李相近来身体欠佳,想要辞去相位安心修养。”

“我爹准备让他去凤阳督查此事。”

“等事情查清,就先把凤阳的工程停掉,将人力抽调到安阳去营建新城。”

李善长生病这事儿马钰也听说过,并不是装病急流勇退。

他没有这个觉悟。

他是真的生病了,不过并不是什么急病,而是战乱年代留下的一些老毛病。

年龄大了就开始集中爆发。

医生给他的建议就是,静养调理。

李善长还是很惜命的,已经做好辞职准备,等新丞相选出来他就可以退居幕后了。

朱元璋让他去查凤阳皇城贪腐案,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安排。

以他的身份地位,查个贪腐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熟知历史的马钰却忍不住苦笑起来。

让李善长过去,那真的是让贼去捉贼了。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声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现在主持凤阳皇城营建的,是谁的人?”

“这些人贪腐的那么严重,朝廷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打掩护,你们觉得可能吗?”

朱樉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我早就觉得此事有鬼,看来果然如此。”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是说李相?不可能吧,他图什么?”

马钰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你想一想,刘中丞(刘伯温)是怎么和李相决裂的。”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当然,我也只是猜测,具体如何还要查过之后才知道。”

朱标脸色凝重起来:“如果真如你所说,此事确实不能让李相前去。”

“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我爹,让他另外任命一人前去。”

马钰没有再说什么,希望这一世凤阳贪腐案能早点完结。

前世朱元璋察觉凤阳那边有问题,就让赋闲在家的李善长前去调查。

结果可想而知,李善长抓了几个小虾米顶罪,真正的大老鼠都被保了下来。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

还表彰李善长干的好,并让他负责凤阳皇宫营建。

一直到洪武八年,民夫工匠们实在受不了开始集体罢工,此事才彻底曝光。

朱元璋这时候也明白过来,李善长才是凤阳贪腐的保护伞。

但因为顾念旧情,就替他洗脱了罪名,让他全身而退。

当时朱元璋大概率是觉得,李善长都已经六十多了,且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留他一命还能顾全君臣情义。

哪知道李善长老而弥坚,身体越来越好,一直活到七十多岁都没有死的迹象。

想必朱元璋也很后悔,为啥没有趁着凤阳皇城窝案爆发的时候,就顺手将他给收拾了。

结果自己还落了个屠杀功臣的骂名。

不过马钰并没有劝说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打算,他要真敢这么干了,恐怕功臣集团秒秒钟和他决裂。

就连朱元璋,也会怀疑他的用心。

点出可疑的地方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朱元璋自己去决定。

——

乾清宫。

听到朱标的汇报,朱元璋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之前他只是没有往那方面怀疑,这会儿经过提醒,他如何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仔细回想一下,凤阳皇城的营造官吏很多都是李善长举荐的。

大部分官吏,都能和他扯上关系。

他又怎么可能对此事毫无所知?

关键是,李善长有前科。

之前就因为包庇犯罪的下属,和刘伯温决裂。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推测**不离十。

一想到李善长竟然欺骗自己,他内心就升起一股火焰。

不过最终,他还是将怒气压了下去,说道:

“标儿你多虑了,百室的为人咱知道,虽然小节有瑕疵,但大节向来没有问题。”

“此事定然与他无关。”

朱标心下叹息,父亲还是顾念旧情啊。

他自然不会硬着头皮和父亲对着干,于是顺着说道:

“我也是这般想的,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岂会做出此等贪赃枉法之事。”

对儿子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不过他也知道再让李善长过去已经不现实,就说道:

“但你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正所谓瓜田李下。”

“凤阳皇城营造的官吏,多与百室有关系,再让他过去调查,确实多有不妥。”

“当另外选一能臣过去方可。”

朱标说道:“父亲英明,只是不知朝中有谁能担当此大任。”

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处置凤阳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在李善长的保护下将那些人给处理了。

还不能牵连到李善长。

也就是说,这个人得符合以下标准。

能力足够强,不怕李善长,又能体会上意。

可以将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波及太广。

杨宪第一个被否决,他和李善长有大仇,让他去必然会将李善长给拉下水。

浙东派系也不行,他们巴不得把事情闹大。

多拉一些淮右派系的人下水。

其他人好像也都不合适,要么不敢得罪李善长,去了大概率就是象征性的走一圈。

要么就是能力不够,要么就是太方正不懂的体会上意。

思来想去,朱元璋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朱标也有些头疼,有李善长在,这事儿好像还真不好办。

就在这时,内侍来报:

“陛下,刘中丞求见。”

刘伯温?

父子俩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合适的人选这不就自己送上门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