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一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熙丰六年,五月十一。

妫州,中军大营。

近枢锐卒,束甲佩刀,三步一人,犹若磐石,严整肃立。

但见丈许乌木,上置文书军报,一一铺陈。

官家赵策英扶手正坐,手上拾起一道文书,淡淡注目。

自其以下,左右立椅。

以左,约莫有十把椅子。

凡入座者,或为紫授重臣,或为有名武将。

宁国公顾廷烨、权知开封府章衡、河东路安抚使李清臣、富宁侯石元孙,以及郑晓、梁昭、杨文广、燕达几人,都是赫然在列。

无一例外,皆是正色庄容,严肃非常。

以右,一样是约莫十把椅子。

凡入座者,或为一国宰相,或为一国重臣。

宰相赵徽、枢密使耶律乙辛、枢密副使萧惟信、卫王萧佑丹,以及萧岩寿、耶律撒剌、萧挞不也一干南北面官,都是辽国较为有名的重臣。

无一例外,皆是一脸的凝重,面色难堪。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没资格入坐的文臣武将、辽国大臣,约莫有六七十人,也都是束手肃立,严阵以待。

此次,就连宰相、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有足足几人,就规模和阵容而言,可谓是一等一的存在。

这却是要谈和。

自从金盆寨劝谏以来,耶律洪基就答应了求和。

就此,辽国表达了求和的意向。

大周一方,经过商议,也准许了求和的意向。

主要是辽国铁骑确有不凡之处。

自二月至五月,近百日的刀兵相向,中军也仅仅是啃下了蔚、妫两州而已。

至于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更偏向于拉扯状态,偶有优势,也夺得了一定的疆土,但却较为散乱,达不到一州的面积。

就以目前的进程而言,就算是辽、周二国真的继续打下去,也无非是一点一点的推进。

要想真的凭借武力夺下燕云十六州,起码得以“年”为单位。

十万大军,连年征战!

这种程度的粮草、兵力损耗,即便是对于中原正统来说,也是相当大的压力。

拖得太久,有害无利。

准许求和,通过割让得到燕云十六州,无疑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若是要问为何不继续僵持下去,一次性灭了辽国?

只能说,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开疆拓土,都是以“州”为单位。

拓土燕云十六州,都已经是相当辛苦且艰难。

而事实就是,燕云十六州并不大。

从面积上讲,燕云十六州,仅仅是辽国领土的半成左右,也就是百分之五。

要想一次性灭了足有千万人口的游牧政权,几乎不可能!

一次性灭国,也容易引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反扑。

唯有徐徐图之!

“呼!”

一口气,无声舒出。

文书轻置,赵策英抬头,一双龙目向下注目过去。

其中泛起的热切,可谓是一目了然。

赵官家之心,人尽皆知!

其实,一旦涉及谈判,理论上就不该表现出任何情绪,以免被人钻了空子。

赵官家,也已经尽量维持平和姿态。

但,奈何兴奋过头。

情绪?

根本就藏不住半分!

当然,这也不奇怪。

辽、周、夏三大政权,但凡是消息灵通的人,谁人不知赵官家志在大一统?

今次,大军优势占尽,以一敌二也毫不落下风,更是注定会让其不见兔子不撒手。

这一点,无论是辽国,亦或是西夏,都是一清二楚。

既然耶律洪基选择“识时务”一次,遣使谈和,就说明其心里已经有了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准备。

毕竟,没有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条件,就注定谈和不可能谈成!

这让赵策英如何不兴奋?

燕云十六州,大一统啊!

千古一帝,世宗皇帝,正在招手!

“咳~!”

一声轻咳,赵策英抻着手,一脸的倨傲,淡淡道:“两国谈和,关乎重大。一些较为繁琐的礼制,亦或是客套话,就免了吧。”

“朕就开门见山。”

赵策英向下注目着,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辽国,必须割让燕云十六州。”

“否则,一切免谈,该打还得打。”

观其言行,大有谈不成就拉倒的架势。

“这——”

宰相赵徽、枢密使耶律乙辛、枢密副使萧惟信,几人相视一眼,皆是面色微变,为之一黑。

这也太直接了吧?

“燕云十六州,关乎重大,岂可割让。”

宰相赵徽试着“拉扯”一二。

其实,国中已经决定了可割让燕云十六州。

但,谈判是一门艺术。

赵官家志在燕云十六州,可谓人人皆知。

这就是辽国的筹码。

拉扯得越好,辽国手中的筹码就越重。

借此,也就能得到越好的割让条件。

谁承想.

“嘭!”

赵策英一拍木案,一脸的不耐烦:“朕就问一句,行不行?”

“不行,就滚!”

“来日,刀兵相向,自见分晓!”

宰相赵徽咬着牙,连忙道:“行。”

从理智上讲,这种“太过直接”的谈判方式非常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但赵徽不敢赌。

没办法,西夏内乱,已然称臣,大辽已然是孤立无援。

凭借着火炮、兵力,以及女真人反抗的优势,大周一方的确是有不顾一切,继续开战的底气。

“那就这样吧。”

赵策英大手一挥,微眯着眼睛:“燕云十六州划过来,辽国退兵。自此,两国便可相安无事。”

一句话,大有就此结束谈判的架势。

“诶——”

赵徽一惊,连忙阻拦道:“燕云十六州,丰沃非常。”

“如今,大周仅仅是攻下了应、云、寰、朔、蔚、妫六州而已。”

“天下,岂有割让十州求和之理?”

赵徽黑着脸,扫视一眼,沉声道:“且知,就算是真的继续交战,也无非破釜沉舟,丢掉十州而已。”

一句话,割让行,但必须得给补偿。

单是为了求和,就割让十州疆土,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檀渊之盟,也没有这么欺负人啊!

“嗯~!”

赵策英沉吟着,淡淡问道:“说吧,辽国有何条件?”

仅凭休战就让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肯定是不太现实。

这一点,赵策英也是心头有数。

就此次北上而言,与其说是割让燕云十六州,不如说是“买”燕云十六州。

至于北伐的意义,则是让大周一方有“买”下疆域的资格。

仅此而已!

“五大条件。”

几道文书,一一掏出。

“其一,结为兄弟之国,互通国书,平等相待,并签订永久和平条约。”赵徽向上望去,一脸的郑重。

这一条其实不关乎利益,也不是特别不重要,但必须得有,不可或缺。

主要是涉及到国本和尊严的问题,辽国可不是西夏,不可能称臣。

“可。”赵策英点头。

以辽国的体量,赵策英也不指望辽国称臣。

“其二,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归大辽。”赵徽严肃道。

这一条很重要。

辽国千万人口,汉人约莫有六成。

而汉人之中,又有约莫七八成都是在燕云十六州耕地生活,也就是四百万左右。

人口,就是生产力!

这样数量的人口,辽国不可能就此相送。

否则,可就是真的打断了国运,打断了脊柱。

赵策英迟疑着,并未作答。

自上而下,或辽或周,不时有人暗自相视,亦或是向上注目过去。

不过,就总体而言,意见却是出奇的一致。

不要燕云十六州的四百余万百姓!

于辽人而言,一旦没了燕云四百余万百姓,税收、粮草的来源可就少了大半。

这是必须得有的重磅条件。

就跟赵策英坚定的要求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否则就不能继续谈下去一样。

辽国一方,也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的汉人。

否则,一样是没必要继续谈下去。

于周人而言,一样不希望燕云百姓回归大周的环抱。

一则,燕云汉人根本就不认大周正统。

自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

二十年一代人,燕云汉人已经绵延了足足七代。

从小就接受异族教育,燕云汉人身上的“中原文化气息”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

燕云汉人,从始至终都自认为是辽国汉人,而非大周汉人!

就算是真的留住了燕云汉人,也无非是为治理平添矛盾而已。

二则,燕云有名门望族,有世家。

要是燕云汉人不迁走,名门望族和世家自然也不迁走。

对于文臣武将,以及中原望族来说,这也就相当于“白”打了燕云十六州。

主要在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已根深蒂固,深耕地方势力百余年。

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不走,土地就仍是在他们手上,其他人根本就没机会进去分一杯羹。

甚至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有可能借着对底下百姓的掌控力度,模仿西南都护府的政治架构,从而谋求“自治”。

土地没有,官位没有,这可不就是白干一场?

亦或是.

不时有文臣武将,暗自相视。

若是官家真的不同意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迁出去,那干脆就悄悄带兵,设法找了燕云十六州名门望族和世家的族谱,挨个屠一遍!

有百姓,没氏族,也是一样的效果。

有没有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没氏族!

约莫二三十息。

“可。”

赵策英点了头。

老实说,四百万百姓还是不少的,大周百姓也就五千万左右而已。

不过,辽国对此势在必得,麾下文臣武将对此不太情愿。

简单的权衡利弊,还是让赵策英放弃了燕云四百万汉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

大周不缺四百万人!

自从新政施行以来,经济飞腾,民生上行。

粮食、棉花,都已经渐渐有了成效。

衣暖食饱,生育率已然有了大肆上行的趋势。

单是熙丰五年,就降世了六百三十万新生儿。

就算是中途有夭折,起码也还能有四百万新生儿长大。

一年,四百万可长大的新生儿!

这是人口奔“亿”的架势。

区区四百万燕云汉人,不要也罢!

“呼!”

赵徽松了口气。

这一条,就是几大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既然这一条没问题,那他也算是能交差了。

“其三,大周不得在燕云边境修筑军事工事。”赵徽沉声道。

“不可。”

赵策英果断回绝:“不能修筑军事工事,岂非是静待尔等来抢回去?”

“不成!”

“嗯”

赵徽也知晓不太可行,旋即退了半步:“亦或者,于燕云十六州边界单独腾出一条宽约五十里左右的‘非军事区',大周不得在该区域修建堡垒、驻军。”

“无论是大辽,亦或是大周,都可单独在此设立少量巡逻兵,以维持两国友好安宁。”

赵策英眯着眼睛,并未回绝。

这一条件,并不难理解。

无非是为了监督,以防止大周大军北上突袭。

“继续说吧。”赵策英淡淡道。

言下之意,自是答应了这一条件。

主要在于,要是真的决定二次北伐,区区非军事区,有和没有都一样。

“其四,大辽希望得到炸弹和火炮的制造方式。”

“不成!”

赵策英脸色一黑,大袖一挥,叱道:“你且回去吧。”

“这样的条件,简直毫无诚意。”

“即日起,两国继续交战!”

赵策英相当之气。

特么的,炸弹和火炮,这是能传授出去的东西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呢?

“陛下息怒。”

“既如此,这一条就作罢。”赵徽连忙道。

这一条,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没有。

而且,还不能有“下位替代”。

否则,史书之上记载一笔,且让赵策英如何自处?

打赢了,但是傻傻的送出来火炮和炸弹。

这不被骂成狗才怪!

“其五,两国互开榷场,准许民间自由交易。”赵徽说出了最后的条件。

不得不承认的是,辽国经济已经非常依赖于中原。

特别是白银流通的问题,着实是将辽国折腾得够呛。

可以说,但凡是明眼人都知道大辽必须得在经济上尽量做到不依赖大周,以防止被无端的摆上一道。

但,还是那句话——没办法!

游牧民族,就连货币都不能统一,甚至还存在着大量以物易物的情况,怎么可能发展得好经济?

若是不依赖大周,辽国经济只会衰落得越发厉害。

虽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回暖期”,但问题在于辽国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刻。

特别是辽皇耶律洪基,急于巩固统治,根本就不敢激化国内矛盾。

如此,也唯有开通榷场,好歹还能通过外贸适当缓和国内矛盾。

“可。”

五大条件无有疑议,盟约即成。

“呼。”

赵策英“黑脸”尽去,长舒一口气,大手一挥,豪气道:

“来人,设宴!”

“朕要与使者,酣饮一番!”

燕云十六州,就此入手!

大一统,即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