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武当红萼记:浆水罐秘踪(上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武当红萼记:浆水罐秘踪

楔子

武当七十二峰,如青簪列阵插在云间。嘉靖十七年夏,天柱峰下的紫霄宫旁,生着几株无人识得的灌木——枝桠如铁,叶似翠羽,每到七月暑气最盛时,便缀满胭脂色的小果,萼片红得像燃着的星子,风一吹,便有清苦的香气漫进炼丹房。这树生在此处百年,道士们只当是寻常草木,谁也没留意过那果实里藏着的灵韵——直到玄清道长的丹炉第三次因暑气凝滞,炉中星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他舌尖的干渴。

彼时玄清已在武当修道二十载,专司炼丹与医道,平日里总捧着本《黄帝内经》在松荫下琢磨。那几日武当山热得反常,丹房里的铜壶滴漏快得离谱,水刚烧开便蒸腾成雾,连饮三盏凉茶,喉咙里依旧像堵着团焦火。这天午后,他丹思滞涩,算错了朱砂的配比,眼看炉烟要变成不祥的黑紫色,忙起身去檐下透气,却见阶前那几株灌木的果实被晒得裂开细缝,琥珀色的浆汁顺着树皮往下淌,在青石上积成小小的水洼,被阳光映得发亮。

玄清蹲下身,指尖蘸了点浆汁——凉得像山涧的冰泉,凑近鼻尖,是草木的清苦里裹着丝微甜。他犹豫了片刻,仰头将指尖的浆汁舔了去,刹那间,一股清冽从舌尖直窜到眉心,原本发沉的脑袋骤然清明,连丹炉里的烟气似乎都顺了些。他心中一动,摘了颗果实剥开,浆汁入口,酸甜交织,顺着喉咙滑下,方才的燥渴竟消了大半。云影从他肩头掠过,他望着满枝的红萼果,忽然想起《素问》里“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的话,难不成这野果,竟是解署的良药?

上卷·玄清觅珍

第一回 丹炉凝火识仙果 琼浆初润燥热心

玄清回到丹房时,炉中星火已稳了些,可他满心思都在那红萼果上。他又去摘了十几颗,用粗瓷碗盛着,细细碾碎,滤出浆汁。那浆汁澄明如琥珀,倒在碗里,还泛着淡淡的荧光。他先给守炉的小道士明心倒了半碗,“近日你总说头晕口渴,试试这个。”

明心才十五岁,连日被暑气蒸得蔫蔫的,接过碗便一饮而尽。不过半盏茶的功夫,他眼睛亮了起来,原本泛红的脸颊也褪了些热,“道长!这水好神奇,喝了之后,胸口的燥气都散了!”玄清自己也再饮一碗,只觉清气绕着五脏六腑转了一圈,之前因炼丹久坐的滞胀感也轻了,连思路都比往常敏捷——他算准了炉温,添了一味麦冬,不多时,丹炉便飘出清雅的药香,再无之前的滞涩。

接下来几日,玄清每日清晨都去摘红萼果,滤出浆汁储在陶罐里。他发现这果实的性子极清润,却不寒凉,即便是脾胃弱的道士喝了,也无腹泻之虞。他翻遍了紫霄宫藏的医书,从《本草拾遗》到《千金方》,都没找到关于这果实的记载。“莫不是武当山独有的灵物?”他站在灌木旁,看着晨露从红萼上滚落,滴进泥土里,忽然想起师父曾说,武当乃玄武圣地,山中多有未被记载的仙草,需以心感知。

这日午后,山下传来消息,说郧阳府的药商要上山采买草药。玄清便装了一罐浆汁,去见那药商。药商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是什么?比冰镇的酸梅汤还解署,若是拿到城里卖,定能大受欢迎!”玄清却摇了摇头,“此果若只当解暑的饮品,未免可惜了。我观其性,能生津止渴,还能清肝火,你看我这几日,连夜里视物都比往常清楚些——《黄帝内经》说‘肝开窍于目’,这浆汁清心,想必也能明目。”药商将信将疑,却也记下了这果实,只可惜他走时,红萼果还未到大量成熟的时候,终究没能带下山。

玄清却没在意这些,他只觉得找到了一件宝贝。每日炼丹前,他都要饮一盏浆汁,丹炉的成功率竟比往常高了三成。弟子们见了,也纷纷来讨,他便教大家采摘、滤汁、储罐,还特意选了透气性好的陶罐——他发现,用陶罐储着的浆汁,比瓷碗里的更添了几分温润,喝起来少了些生涩,多了些草木的醇厚。渐渐的,紫霄宫的道士们都知道,炼丹房旁的红萼果能解署养生,那装浆汁的陶罐,也被大家顺口叫成了“浆水罐”。

第二回 明心暑厥施妙法 浆水初显救急功

七月末的一天,武当山来了场骤雨,雨停后,暑气反倒更盛,像把整个山都闷在蒸笼里。傍晚时分,明心突然倒在丹房外,脸色潮红,呼吸急促,手心里全是冷汗。几个小道士慌了神,忙跑去叫玄清。

玄清赶来时,明心已经有些意识模糊,嘴里喃喃着“渴……热……”。他伸手摸了摸明心的额头,烫得吓人,又搭了搭脉——脉象洪数,跳得又快又有力,正是《伤寒论》里说的“暑厥”之证。“暑气入里,耗伤津液,气随津脱,得赶紧生津益气。”玄清一边吩咐弟子去取浆水罐,一边用银针扎了明心的合谷、曲池两穴,刺出血来,以泻暑热。

不多时,弟子捧着浆水罐跑来。玄清倒出半碗浆汁,先用棉签蘸着,轻轻抹在明心的唇上,待他嘴唇湿润些,再慢慢喂他喝下。一碗浆汁下肚,明心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些,脸色也褪了些红。玄清又取来人参须,煮了碗淡参汤,和着浆汁一起喂他——“暑邪伤津,也耗气,光生津不够,还得补点气,不然津液难存。”

夜里,玄清守在明心床边,每隔一个时辰便喂他喝一次稀释的浆汁。到了后半夜,明心终于醒了,声音虽轻,却能清楚说话:“道长,我好多了,就是还有点累。”玄清摸了摸他的脉,已经平缓了许多,笑着说:“多亏了那浆水罐,若不是它能快速生津,你这暑厥还得折腾些时候。”

第二日清晨,明心已经能下床走动了,只是还有些虚弱。玄清便让他每日喝两碗浆汁,再配着山药粥补脾胃。过了三日,明心便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又能跟着玄清守炉炼丹了。这件事让紫霄宫的道士们都对浆水罐刮目相看——原来它不仅能日常解暑,还能救急。

玄清却没停下琢磨。他想,明心的暑厥是单纯的暑热伤津,若是暑热夹湿,这浆水罐还管用吗?他想起山下村民们,每到雨季,总有人犯“暑湿泻”,又拉又吐,浑身乏力。若是浆水罐能解这暑湿,倒是能帮村民们不少忙。于是,他特意采了些红萼果,滤出浆汁,又配了些茯苓、藿香,装在陶罐里,打算等下次下山时,去试试效果。

第三回 郧阳大旱灾情急 浆水携药救乡邻

八月初,郧阳府遭遇了大旱,几个月没下过一场透雨,田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河里的水也浅得能见底。更要命的是,暑气一日比一日盛,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十有**都中了暑,有的发烧,有的拉肚子,连村里的老郎中都忙不过来,药材也快用完了。

消息传到武当山,玄清心里急得慌。他记得去年去郧阳府,见村民们都很淳朴,还帮紫霄宫送过柴火。如今村民们遭了难,他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子,装了满满两筐浆水罐,又带了些茯苓、藿香、紫苏这些祛湿解暑的草药,匆匆下了山。

他们先到了离武当山最近的王家村。一进村子,就见村口的老槐树下躺着几个村民,脸色蜡黄,嘴唇干裂,有的还在呕吐。村支书王阿公见了玄清,忙拄着拐杖迎上来,声音沙哑:“道长,您可来了!村里已经病倒二十多个人了,药也没了,再这样下去,真要出人命了!”

玄清没多说话,先让弟子把浆水罐打开,给每个病人喂了半碗浆汁。他蹲在一个拉肚子的妇人身边,摸了摸她的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正是暑湿困脾的证型。“你这是暑气夹着湿气,光喝浆水还不够,得加点祛湿的药。”玄清说着,从药筐里取出茯苓,碾碎了,和着浆汁,喂给妇人喝下。

又走到一个发烧的孩童身边,那孩子才六岁,烧得浑身滚烫,哭闹着要水喝。玄清用温水把浆汁稀释了些,慢慢喂他喝,又用紫苏叶煮了水,擦在孩子的额头和腋下,以助散热。“这孩子是暑热伤津,浆水最能生津,喝几次就会好。”他对孩子的母亲说。

接下来的几日,玄清和弟子们就在王家村住了下来。他们每日清晨去村里的井边,用井水稀释浆汁,分给村民们喝;遇到暑湿重的病人,就加茯苓或藿香;遇到气虚的老人,就加少量人参须。村民们喝了浆水,大多当天就能退烧,拉肚子的也渐渐止住了。

王阿公自己也中了暑,喝了三天浆水配藿香,终于能下床走动了。他拉着玄清的手,眼圈红红的:“道长,您这浆水罐真是救命的宝贝!若不是您,我们村还不知道要倒下多少人呢!”玄清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武当山的灵物,也是大家命硬,能扛过这旱天。”他还教村民们辨认红萼果——原来王家村后山上,也长着几株红萼树,只是村民们以前都没留意。“以后再遇到暑天,就摘些果实,滤出浆汁储在陶罐里,既能解暑,又能养生。”玄清叮嘱道。

第四回 口传心授记秘要 实践先于载典章

在王家村待了半个月,村里的灾情终于缓解了,玄清才带着弟子回了武当山。这一路,他心里满是感慨——那红萼果的功效,是他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既没有医书记载,也没有前人经验,全靠自己尝、自己试,再用到病人身上,才慢慢摸清了它的性子。这不就是师父常说的“实践先于文献”吗?

回到紫霄宫,玄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个干净的木盒,里面铺了宣纸,把关于红萼果的一切都记了下来。他写道:“武当山有红萼果,七月成熟,浆汁酸甜,性清润,无毒。能生津止渴,清暑热,明目清心。暑热伤津者,饮之立效;暑湿夹滞者,可配茯苓、藿香;气虚者,可加人参须。储以陶罐,置阴凉处,可存月余,愈久愈醇。”

他还把采摘的诀窍也记了下来:“采果宜在晨露未干时,此时果实浆汁最足,性最清;若过了午时,果实被晒得太干,浆汁便少了些灵韵。滤汁时要用细纱布,不可用铁器,铁器会损其清润之性。”写完后,他把木盒交给大弟子云阳,“这是咱们武当山的宝贝,你要好好收着,日后传给弟子们,不可让它失传。”

云阳接过木盒,郑重地点了点头。玄清又召集了紫霄宫的所有道士,把自己在王家村的经历和红萼果的功效、用法都细细说了一遍,还现场演示了如何采摘、滤汁、配伍。“这浆水罐不仅是咱们炼丹时的助力,更是救苦救难的良药。日后若有山下村民来求药,只要有红萼果,便不可推辞。”他说。

此后,紫霄宫的道士们不仅自己用浆水罐养生,还常常给山下的村民们送些浆汁。渐渐的,“武当浆水罐能解暑治病”的消息,在郧阳府一带传开了,常有药商上山求购,甚至还有其他道观的道士来请教用法。玄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藏私——他觉得,好的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知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日,玄清又站在红萼树下,看着满枝的果实,想起自己初遇这果实的情景。那时他只是觉得解渴,如今却知道它藏着这么多妙用。他忽然明白,中国的医道,从来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先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先有实践,再有记载,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就像这浆水罐,如今虽只有他写下的几页纸,可总有一天,它会被更多人知道,甚至被写进方志里,让后世的人也能受益。风拂过枝头,红萼果轻轻晃动,像在应和他的心思,清苦的香气漫开来,裹着淡淡的诗意,飘向武当山的云雾深处。

上卷结语

玄清道长偶得红萼仙果,以实践探其性,以医理释其用,创浆水罐之法,解丹房暑滞,救道童厥逆,济乡邻旱灾,终成武当养生秘宝。其口传心授之秘要,虽未入典籍,却已在郧阳一带生根发芽,印证了“医源于生活,践先于文载”的至理。待下卷,便看这浆水罐如何被载入方志,如何历经岁月流转,依旧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

上卷赞诗

武当峰下藏红萼,玄清慧眼识仙浆。

丹炉凝火得灵韵,暑厥垂危赖此方。

携药下山济旱苦,传薪授道继华章。

莫言本草无遗记,实践先开智慧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