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四个孩子,除了春丫夏丫和爹娘到万林镇卖过菜,秋丫和冬林连万林镇都没去过。
村里不过百多人,哪像现在,就东城门里边外面就好几百口。
今日的落风镇不仅人多,还到处都是节日的喜庆氛围。不仅城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街上各处也是披红挂彩。
街边的树上还挂了不知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月亮,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秋佳节到了。
各家店铺都学着世子妃的铺子,在门头挂上两个大红灯笼,很是喜庆,连铺子里的掌柜伙计都是一身节日盛装。
街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春丫几个都不敢下脚去踩。
就没见过这么干净的街面。
冬林紧紧拽着大姐的手,生怕被人群挤散了,眼睛兴奋带点小心翼翼四下贪看,舍不得眨。
洪氏看得心酸,摸了一把铜钱给春丫,“带弟弟妹妹去吃早食。”
春丫本不想要,可看着弟弟一脸期盼,又把铜钱揣进怀里。
“我们先陪爹娘卖完菜再去。”
“不用不用,这些天菜好卖得很,一会就卖完了。”
董二壮直说不用,跟四个孩子说东城门这边就有不少卖早食的摊子,让春丫带着弟弟妹妹去吃。
四个孩子临走前,洪氏又问他们藏在衣角的铜钱还在不在,见都在,就挥手让他们自去了。
几个孩子哪怕是初次来落风镇,她也放心得很。
这落风镇安全得很。就算四个孩子走散,在街上找到差役、护军、监市、看到公共马车,随便找到哪个都能帮助他们。
临来时她在四个孩子身上各藏了一枚铜钱,就算被拐子拐了,在城门口就能被扫出来,丢不了。
春丫带着弟弟妹妹也不敢走远。只在东城门口转悠。
天才蒙蒙亮,叫卖声就已经此起彼伏了。喊声有韵味叫声有节奏,听着就让人舒服。
走了这么久,几个孩子肚子早饿瘪了。一路看过去,光咽口水了,眼花缭乱。
那卖粥的粥摊,光各种粥就十好几种,卖炸物的,麻球油条炸糕炸饼,香得让人走不动道。
大蒸屉里的肉包菜包馒头烧麦,热乎乎一看就宣软得很。还有各种汤面汤粉馄饨水饺,糯米饭团芝麻饼油酥饼各种饼……
竟不知吃哪个好。
“姐姐,这些我都没见过。”
冬林眼睛都快粘到小食摊上了。
春丫夏丫也没回过神,她们去过万林镇,但他们镇上卖的吃食没有这么丰富,好多她们都没听说过。
姐弟几个找了一处有座的食摊,买了好几种分着吃。
还没吃完,洪氏和董二壮就找来了,夫妻二人要了碗汤面,买了两个馒头也跟着吃。
今天多挑了一担菜来,没想到不到半个时辰就卖光了。得了钱夫妻也舍得了,难得过一次节。
吃过早食,夫妻二人便带着几个孩子在街上四处逛。
今天各铺子开门似乎都特别早,在门口揽客的伙计穿着喜庆,笑容可掬。
像洪氏一家这种光看不买的,人家也不生气,还笑咪咪地送出门,道“欢迎下次再来。”
姐弟几个频频回头看,“娘,这落风镇的铺子没有看不起人。”
他们喜欢逛落风镇的铺子!
洪氏向几个孩子介绍,“你们看上面的匾额,带有笑脸的是世子妃开的铺子,里面的掌柜伙计态度最好,不会赶人。”
就因为有了这种区分,大多数来落风镇的客商和百姓都往带笑脸的铺子里钻,其他铺子见了就为了生意还敢板着脸?
所有来落风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落风镇铺子的伙计比别处热情。
让人如沐春风,让人逛了还想逛。
不买东西都不好意思走出店去。
只要来过的客商和百姓,都愿意再来。别的地方就没见过服务态度这么好的。
一家人才逛着,就见到街上有人朝一个方向跑。
细一打听,“戏班子要开唱了!”
洪氏一拍大腿,“哎呀,把这事忘了!”
告示上早说了,巳时初在东城衙门前的空地上,戏班子要唱戏。今日唱的大戏叫“秦少游征西”,有打戏,这样热闹的戏孩子们应该喜欢。
洪氏和董二壮忙拉了几个孩子往衙门去。
一路见着许多半大的孩子三三两两地往衙门那边跑,洪氏和董二壮感慨地说道:“还是落风镇安全,这五六岁的孩子就敢让他们独自出门。”
在别处是绝对不敢的。
“可不是。”
董二壮再一次遗憾自己不是落风镇人。
“听说镇上各处工地和作坊放假三天,共贺中秋佳节。”放假这几天工钱照发。
就羡慕。
等一家人到了衙门附近,戏台子早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
听说很多人早早就来占位置了,洪氏直叹把这事忘了。逛什么街,把戏看完再逛也不迟。
不过好在戏台子搭得高,远一些也能看得到台上。
见儿子踮着脚,又见前头乌泱泱的人头,董二壮直摇头,“还是太远了。”
洪氏看了儿子一眼,想说下午还有一场,但想到看完回家得摸黑了,便没说话。
只跟丈夫说一会开戏,把儿子骑在脖子上。
结果临开戏前一刻,差役就来维持秩序了。
前面大概十排的位置,让大伙坐下,来占座的倒不是坐地上,而是都带了各种席子草垫。然后后面十排都带了小凳子,再然后是略高些的椅子,到了洪氏他们这里,就只能站着了。
再远一些,不是要爬树就是要骑墙了。
经差役这般安排,看台上看得更清楚了。戏台前更有秩序了。又引得一家人感慨了一番。
看看人家的衙役,不仅认真负责,连这样的事都管,看戏也不要钱。
再次感慨他们为什么不是落风镇的人。
没等一家人多感慨,咚咚的开戏鼓声敲响,现场的喧哗声似被一下子掐断,安静无比,齐齐眼着戏台。
今日大戏《秦少游征西》很快开场。
戏本讲的是外敌犯边,大元帅秦少游奉命率军西征,结果后方粮草不济,得知一山上盘踞着一伙劫富济贫的土匪,便带人前去借粮。
结果山匪以为对方率军攻寨,便展开一场博斗。
交手中秦少游竟发现山匪的义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子,父子团圆。山大王感念秦少游忠君爱国,不仅借粮给他,还率一众兄弟与之共同抗敌,并大获全胜的故事。
就算不懂戏的老少也看得懂。
又是边镇,几乎家家户户或沾亲带故都有从过军杀过敌的亲人,大敌当前,军民共同对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看得观众热血沸腾。
戏中那句唱词“元帅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让人听得热泪盈眶。
要是他们落风镇,要是他们北齐也能不再有边患,百姓安居乐业就好了。
戏演完,台上演员谢幕,台下百姓鼓掌喝彩,手都拍红了。
不仅演员们唱得好听,父子相认催人泪下,打戏也好看,简直是哪哪都好。
太好看了。想再看一遍。
铜子赏银各种东西不要钱似的往台上扔,把洪氏一家都看傻了。
“咱要是站得近,我高低也得扔一把铜子。”洪氏看得舍不得挪脚。
“娘,真是太好看了,我下午还要看。”
哪怕下午演的是一样的戏,冬林也还是想看。方才他看得都想从军了。
夫妻二人犹豫着,下午看完天色已晚,落风镇的人看得再晚,回去也方便,就在镇上,他们家在万林镇,要走不少路。
对上几个儿女期盼的眼神,又不好拒绝。
想到两个大的女儿没几年就要嫁去别人家了,只怕没有这么松快了,洪氏一脸犹豫。
结果还没等她做出决定,就见一堆人往街上跑。
“爹,娘,咱们也去!”
不过短短半天时间,冬林已经懂得跟着人群行动了。
刚才戏开场前,街上的人也到处跑,现在一定又有热闹看了。
等洪氏带着一家人赶到,就见兴风街上到处都是人了。
兴风街由东向西,连接东城门和西城门,是落风镇的中轴线,落风镇的旺铺大多集中在兴风街。
此时街道两侧已被护军和差役拉了线,把人群隔离在线圈之外。腾出的大街,一个行人和马车也没有。
百姓们只允许站在拦的线之外。
拦线之内,挨着线,隔个半丈就有一个护军持着刀站在那里。只要发现有人敢越线,就把人逮了扔出去。
两边街道都是铺子,铺子门口也被划了圈,各店家可在划的圈内设席子垫子和桌椅,这是给店家的专享位置。
圈圈之外的位置才可以站百姓。
洪氏一家人只知道今天有中秋游街活动,但具体怎么个形式,是一点都不知道。
但落风镇百姓有知内情的,早早就携家带口来占位置了。
此时活动还没开始,百姓们挨着线圈,铺了各种席子垫子坐在那里等活动开始。
街道两边乌泱泱全是百姓。不知内情的,面面相觑,这是要做什么?整这么大阵仗?
今天大伙都不做生意了?把大街空出来要干嘛?这么多人在这里等,要等什么?
此时街道被清空,往前看往后望,一条街能看出去老远。
再看拉线之内,排在前面的店家有椅子坐,桌上还放着各种吃食,此时坐着悠哉悠哉吃午食。而一旁的百姓坐在席子上或坐或歪或躺,占了前排好位置,神色也很悠闲。
此时已入秋,不冷不热,正是秋高气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