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我妻武则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2章 大唐的六大都护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姜恪大步来到刘仁愿的办公房,一进屋便是一串质问。

“刘将军,陛下让我驰援隼州,与你们合兵一处,共同攻打长门和石见的倭军,你们怎么先行动手了?”

刘仁愿笑道:“我们也没动手啊,只是教训一下隼人部罢了。”

姜恪沉声道:“我已经听说了赵将军接风宴发生的事,知道他怨恨隼人族,但也不能不顾大局,发泄私怨吧!”

刘仁愿哼道:“姜兄这话就过分了吧。”

姜恪沉声道:“扶余福信归附,我们就该将计就计,佯攻倭人,设下埋伏,等隼人部自投罗网,一举尽灭,再掉头收拾倭军。”

“如今赵将军却只带一千人马,突袭日向部,就算打胜,也必定损伤不小,还会打草惊蛇,这不是不顾大局吗?”

刘仁愿道:“姜兄的法子并不算坏,不过我以为,赵老弟的计划更好。”

姜恪挑眉道:“他这也叫计划?”

刘仁愿正要说话,门外忽然奔进一名文吏,面带喜色,道:“都督,日州传来捷报!”

“讲!”

那文吏道:“赵副都督领兵尽灭日向部,除老幼妇孺外,全部杀死。”

刘仁愿道:“还有吗?”

文吏道:“隼人其他三部得知消息后,全部前往日州,身穿熊皮,向赵副都督请罪!”

姜恪愣道:“穿熊皮?”

刘仁愿看了他一眼,笑道:“姜将军有所不知,隼人族以前建立了一个叫熊袭的国家,以熊为神。”

“他们有一个习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穿着熊皮去做,便是上告神明,倘若违背,必定遭受神谴!”

姜恪沉默不语。

赵持满以突袭手段,消灭了隼人一部,大肆屠杀,隼人三部不仅不反抗,竟然还穿熊皮投降,这令他难以理解。

他毕竟驻扎在百济,百济人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大,被人欺压,都会懂得反抗。

隼人却不同,他们遵循着最原始的古老法则,崇拜强者,这一点与草原民族一样。

然而他们又缺乏草原民族向往自由的血性,秉性之中,还有着胆小懦弱、欺弱怕强的一面。

他们见赵持满一千唐军,就灭了日向部,那么隼州都督府的一万唐军全部出动,他们必定全灭。

至于赵持满屠杀日向部,他们却觉得很正常。

强者本来就可以为所欲为。

唐人既然如此欺压凌辱他们,证明大唐并不怕他们,也不需要他们,为了活命,他们只有把姿态放低,这才披着熊皮请罪。

刘仁愿瞄了姜恪一眼,道:“姜将军,我们的计划不差吧。”

姜恪沉声道:“隼人部原本就容易对付,问题是已经打草惊蛇,接下来,你们准备如何对付倭人?”

“你放心,过几日便有答案。”刘仁愿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以前他在姜恪面前,总感觉脑子不够用,这次借着赵持满的计划,秀了一把谋略,滋味不要太爽!

……

大津城。

中大兄跪坐在一张桌案前,望着手中一封信,面色凝重,久久不语。

这是宝女王的一封求救信。

东方战场上,倭军被靺鞨骑兵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飞鸟城已经被靺鞨人给包围了。

事到如今,宝女王也只能向儿子求救了。

然而中大兄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唐朝,哪有余力救援?

况且,最近诸事不顺,先是收到消息,两万唐军增援隼州,如今隼州都督府的唐军超过三万。

这个数量的唐军,已经足够消灭倭国了,中大兄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更糟糕的是,唐人发现了隼人的谋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了隼人,如今他手中又少了一个依仗。

这一刻,中大兄终于后悔了,后悔不该赌国运,偷袭大唐的熊津港,把国家陷入绝境。

这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响起。

抬头一看,却见鬼岛川清带着一群人走了进来。

这些人都是鬼岛川清的亲信,每人都穿着黑色的鲨皮外衣,这让中大兄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鬼岛将军,找我何事?”他的声音依然冷静。

鬼岛川清眯眼望着他,道:“王子,我是来通知你两件事的。”

中大兄道:“何事?”

鬼岛川清走到他跟前,盘腿坐下,歪头笑道:“第一呢,刚刚传来消息,那群被你当做奇兵的百济人,袭击了佐津港,坐船投靠了九州的唐军。”

中大兄面色一僵,沉默良久后,缓缓道:“第二件事呢?”

鬼岛川清道:“我决定带着弟兄们去伊予岛。”

中大兄叹了口气,道:“事已至此,你要走,我也不留你。”

鬼岛川清笑道:“那可不行,你也得跟我一起走。”

“你说什么?”中大兄眼中闪过一道怒色。

鬼岛川清收了笑脸,沉声道:“伊予岛势力众多,仅凭我手下几百人,必定会被别人消灭或吞并。所以,我决定接收你的军队!”

中大兄冷冷道:“你以为我的军队,会受你掌控吗?”

鬼岛川清笑道:“我知道你在防着我了,还下令中臣镰足清洗我在军中的亲信。只可惜,在你看信的时候,我已先行发难,将他和他手下将领,全部杀死。你的军队已不存在,现在只有我的军队。”

一名海盗手一扬,甩出一个包袱,一颗人头从包袱里滚了出来,正是中臣镰足的脑袋。

中大兄手足一阵冰冷,咬牙道:“我当初怎么就信了你?”

鬼岛川清大笑:“我早就说过,我是一名海盗,让你不要太信任我!不过你放心,你毕竟还有点用,我不会杀你。”

说着站起身,笑道:“伊予岛尽是大山,就算唐军,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以后你就安心做我的副手吧,哈哈!”

随着鬼岛川清劫持中大兄,率领军队进入伊予岛,倭国西边空出一大片无人掌控的区域。

唐军顺势占据了长门和石见,随后继续扩张,占据了倭国山阳道和山**的十四个令制国。

如此一来,整个倭国西部,除了伊予岛外,几乎都被大唐占据。

至于倭国东部,靺鞨、新罗、虾夷三国,也在激烈争抢地盘。

七月下旬,倭国的捷报传到了长安。

因为有了高句丽的一场大捷,这场小胜利,就没有造成太大的反响,反而引起一场争论。

争论的关键,正是赵持满屠杀日部的行为。

当初薛仁贵杀降,便引起巨大反响,群臣纷纷上奏攻击。

如今赵持满更进一步,不仅杀降,还杀了大量隼人普通百姓,这让一些官员难以接受。

甘露殿的龙案上,弹劾赵持满的奏章,已经不比当初弹劾薛仁贵的少了。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赵持满与日向部酋长有私怨,不少人觉得他是公报私仇,更应严处。

不过,与当初薛仁贵被弹劾的情况不同的是,这次也有很多人维护赵持满。

尉迟恭、李勣和程知节都明确表态,认为赵持满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倭国这一仗打得也很漂亮,唐军几乎没什么损失,利用心理战,就导致倭国人知难而退,逃到伊予岛。

另外,作为一个曾因杀降被弹劾过的人,薛仁贵自然也支持赵持满这个后辈。

他是军中少壮派的代表,他一表态,顿时又有一大批武将,上奏支持赵持满。

既然官员们自己争起来了,李治就乐得清闲,让他们争,自己不发表任何意见。

倭国的这一战,群臣们虽不太在意,李治心中却非常满意。

因为倭国银矿最多的地方,就是山阳道和山**,如今都被赵持满打下来,正好可以大量开采银矿。

最近因为大唐商业的蓬勃发展,货币已经显露出问题,朝廷印发的货币不足,导致民间出现很多劣质假币。

武媚娘便曾向李治提过这个问题,还建议李治铸一种新铜币。

这是一个大雷,李治当然没有接受。

原史中,唐高宗便因为民间私钱太多,下令铸就乾封泉宝,当做新币,防止私币出现。

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动荡,铸了仅八个月,就下令回收,重新融铸开元通宝。

从历史趋势来看,白银取代铜币是大方向,大量开采白银,就能缓解民间货币不足的情况。

最近大唐已经开扩太多疆土,人心不稳,若是急于求成,很可能后院起火。

眼下需得尽快消除战火,放榜安民,调节矛盾,稳定地区。

所以这一战打完后,李治也不打算在东部再起战事。

东部的问题暂时稳定,接下来就该处理其他地区的问题。

其实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各个地方官员,就曾上奏,向李治表达隐忧。

第一个问题是吐谷浑。

自吐谷浑向大唐求亲失败后,最近几年,越发的不老实,经常在边境地区,骚扰其他羌族,霸占河流、强夺矿产、劫掠羌人。

以宾就女王为首的羌族头领,都曾上奏李治,希望大唐出兵惩罚吐谷浑。

对于此事,李治并不急。

吐谷浑最大的问题,还是羁糜制度的遗留问题。

他们不向大唐纳税,不派兵执役,名义上属于大唐,其实属于大唐内部的一个国中之国。

要消除他们也不容易。

当初,大唐消灭吐蕃时,吐谷浑立下大功,眼下他们并未犯大错,李治也不好因此就对他们动手。

如果真因此事,攻打吐谷浑,将他们划为大唐州县,原本支持惩罚吐谷浑的羌族,反而会因此反对大唐。

这些羌族都和吐谷浑一样,因灭吐蕃的功劳,几乎完全自治。

处理太急,羌人就有可能支持吐谷浑作乱。

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不理。

任由吐谷浑继续欺负其他羌族,让他们明白,不彻底归入大唐,便没有安定的生活。

等他们忍无可忍,主动提出转为正州时,大唐再行出手,如此才能让羌人彻底融入大唐,不至生怨。

第二个问题是六诏。

当初攻打吐蕃时,南诏因为站队正确,得到大唐官员们的一致好感,成为六诏最强的一诏。

最近交州传来消息,说六诏之间,战争频发,导致大唐边境不稳。

交州都督府的官员提议,扶持南诏,吞并其他五诏,如此大唐边境才能安宁。

这种提议李治当然不会同意,因为南诏强大后,确实不会内斗了,而是一致对外,侵占大唐疆土。

现在的大唐官员们,估计做梦也不会想到,大唐将来也有被南诏欺负的一天。

李治虽然否决了这个提议,但南诏实力不断增强,需得提防他们趁大唐不注意时,吞并其他五诏。

最后一个隐患是大食。

安西都护府和内领卫,正在谋划帮吐火罗复国的事,这件事已经快拖了两年,如今也终于可以抽出精力解决。

另外,苏定方和王玄策也在谋划帮天竺自立。

天竺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其实并非李治所愿。

但不扶持天竺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强大的吐蕃,昆藏地区就将面临危险。

大食即将开启扩张之路,眼下需将吐蕃当做缓冲国,才能将战火挡在大唐疆土之外。

所以综合考虑,让天竺自立,既能抵挡大食,又能与吐蕃牵制,是对大唐最有利的一个方案。

李治一边脑中思索,一边将这些问题都记在纸上。

这时,王伏胜来到身边,递过来一份奏章。

“陛下,隼州都督府急奏。”

李治翻开一看,奏章是刘仁愿和赵持满联合上疏。

两人一共上奏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他们建议朝廷下一道诰书,规定隼人官职不能超过七品,如此才能更好管理隼人。

经过隼人背叛之事后,李治也对这帮土著没了好感,当即点头,决定采纳。

第二件事,因隼州都督府的领土扩大近一半,二人请旨将隼州都督府升为都护府,并且不再用隼州为名。

两人倒是打得好主意,都督府升为都护府,两人官职都能提升。

不过考虑到他们确实在这次战争中立下大功,李治倒也不想拒绝他们,升为都护府也无妨。

反正将来倭国迟早都要打下来,以倭国领土来看,用都督府管辖肯定不够。

至于名字,隼州确实不合适了。

李治正琢磨着新名字时,内侍来报,说武媚娘求见。

盛夏时节,气候炎热,武媚娘刚研究出一种新的酸梅汤,特地端过来,给李治解暑消乏。

李治喝下一碗酸梅汤后,只觉口感清凉滑腻,又要了一碗,喝完后,笑道:“媚娘,你帮朕想个名字如何?”

武媚娘讶道:“想什么名字?”

李治便将隼州升为都护府的事说了。

武媚娘略一思索,说道:“妾身最近看梁书,诸夷传中便记载了倭国,取名为扶桑国,不如就叫扶桑都护府吧?”

李治听了后,却没有做声。

他原以为武媚娘会取名“日本都护府”,因为“日本”这两字,正是武媚娘赐给倭国。

“陛下觉得不妥吗?”武媚娘问。

李治想了想,道:“这样,你再想一个名字,朕在两个中取一个。”

武媚娘沉吟片刻,又道:“史记中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不如取名为东瀛都护府,陛下以为如何?”

东瀛,充满飘渺意境的地方,比扶桑要稍微好听一些。

李治也不再纠结,道:“也好,那就用东瀛都护府吧。”

数日之后,李治在朝会上提出将隼州都督府升为东瀛都护府,大臣们皆无异议。

最终经过中书省一番商议,东瀛都护府划分为十六州,五十四县。

至此,大唐的都护府,也增加到了六个。

分别是:东瀛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昆藏都护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