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依臣之策,遂可五年平辽!!!”
嗡地一下,朱由检整个人都懵了。看着台下王在晋侃侃而谈、信心满满,他甚至怀疑自己没睡醒,这一定是个噩梦吧?袁崇焕,我就知道是你!是不是你杀了王在晋、披上了他的人皮?!!!
本来朱由检把孙承宗支去大西北,就是不想继续他的辽东战略。什么关锦宁防线?那玩意分明就是关锦宁战线!防线上那个硕大的突出部,长得跟个茶壶泡泡似的,说这是为了防守?!谁信啊!
打不过,老老实实认输当个铁王八不行吗?人家大唐这种武德爆表的,都缩在睢阳城挨揍了一年;南宋死守襄阳,蹲在钓鱼城送走一个蒙古大汗,好歹活出了第二世。
真当大明还是当初远征蒙元的大明啊?时代变了好不好!倾国之兵能不能干死野猪皮不太好说,但是绝对能够拖死大明朝啊!没那个经济实力好吧!
孙承宗主政辽东四年,修复大城九座、建成堡垒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看似成绩斐然,那么代价是什么呢?!四年时间耗费白银两千多万两,人力物力无数,直接把大明朝的经济给干垮了!
陕西为什么叛乱?辽饷都收到天启十七年了!当然,这样说略有亿点点夸张,但辽饷加征、朝廷财政赤字是不争的事实。
朱由检一上台,就要面对的是九边高达六百万两白银的欠饷!一闭上眼睛,就好像有一百多万饥肠辘辘的士兵,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抓着他的曳撒裙边,问他啥时候发饷,问他:“皇帝,你凭什么差饿兵?”
睁开眼,就是户部尚书郭允厚两手一摊,告诉他:“陛下,户部真没钱了!这账臣是真的算不过来,不如加辽饷吧……”
扭头就看见陕西几百万饥民,红着眼睛、手上拿着锄头钉耙,直勾勾地看着他!
“我真傻,真的!难怪当初老王头当初那么欣赏袁崇焕,天天给他表功,原来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朱由检简直都快要哭了:老师孙承宗是激进派,他以为的保守派王在晋比激进派更激进,合着朝廷上下,真真的保守派就只剩下他这个皇帝了啊!坏了,他真成孤家寡人了!
“王尚书,你当初与孙师争论经辽事略,可不是这么说的啊!”朱由检苦涩地提醒道,渴望事情能够有所转机。
然而他这么随口一问,直接把老头给整哭了,如今六十六岁的王在晋红着眼说道:“忆当年世事之艰,直堪泪下。熊王入关,辽兵溃,溃人众挤轧,关门不得阖者四昼夜,此时已无关矣。
廷推经略,无人敢任,国家养士二百五十年,无人肯赴国难,不几辱朝廷而羞当世乎?
晋愿以身殉,为国心殷,单车就道,守前屯、宁远等处。遂招集散亡,整修废堞,收复关前之弃地,联属海外之孤军,救负固之氓以保前屯,置更番之卒以守宁远,运海岛之储糈,饱我士伍,市辽西之窖粟,济我边民。
臣昔年固收山海关之策,乃是因我军丧师,三军丧胆,我势弱而建奴势强,此等绝境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世殊事异,如今我大明城池完备,兵多将广,又在广宁、锦州接连挫败了建奴,如今正是士气大涨之时。陛下,我大明与建奴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然而,老头慷慨激昂的一番话,没有点燃朱由检的热血,反而让他感觉到了彻骨的寒凉。
王在晋的意思是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当年局势太难了,朝廷军队被打垮,残兵败将收集起来也根本无力应对努尔哈赤的进攻,所以他才提出保守战略,但是现在局势变了,如今优势在我。
他想法是让皇帝支持他跟建奴打一场战略大决战,把全国能打的部队都调过来,包括现在皇帝的心头好,宫里的那三千白杆卫。
他觉得辽东的事情拖延得越久,对于朝廷就越是不利的。他听在南京的朝鲜番生说,现在建奴那边已经开始饿死人了,建奴无法冲破辽西防线劫掠大明,就只能往东西两个方向抢劫蒙古人、敲诈朝鲜人。
丁卯之役以后,朝鲜被迫签订江都之盟,要求朝鲜与其约为兄弟之国,向建奴缴纳岁币,开放互市,并承诺不再支援大明。
朝鲜国主李倧说,金国是朝鲜的兄长,但大明是朝鲜的父母,要他跟大明断绝父子关系,他“宁可以国毙,断不敢从”。
然而,朝鲜国主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国内的大臣很多已经胆寒,背着国主跟建奴勾勾搭搭,全然不顾他这个国主的命令!
王在晋认为,现在的朝鲜跟蒙古还在挣扎,朝廷必须派兵救援,与蒙古、朝鲜一起夹击建奴。要是对这两个小老弟置若罔闻,到时候他们彻底倒向建奴,那再想要收复辽东就更难了。建奴正值虚弱,大明蒸蒸日上,在正是反攻建奴,一举收复辽东的天赐良机!
“壮哉,王明初,尔令我刮目相看矣!”首辅黄立极拍着象牙板赞叹道。
整个朝堂都沸腾了,少部分觉得不对的人,也只能站在人群里皱着眉头,不敢吱声。
赌国运,大明什么时候赢过?!朱由检没有被朝堂的风向左右,王在晋已经被他判了死刑,现在他整个人都麻了,因为淘汰掉王在晋以后,他都不知道要找谁经略辽东好了。
朱由检嘴角扯了扯问道:“王卿,那么依你之策需要多少兵马多少钱粮呢?”
王在晋闻言面色一僵,他不是不知道朝廷的困难,但他觉得只要能赢,咬咬牙撑下去是值得的,他小心地看着皇帝说道:“启禀陛下,每,每年需六百万两白银?合兵二十万即可。”
朱由检两手一摊说道:“不如你把朕卖与建奴,看能不能值三千万两银子吧。”
朝堂上火热的气氛也冷却了下来,王在晋刚从南京回来或许不太清楚,但是站在这里的朝臣们可是知道最近朝廷为了钱的事都闹成什么样了。还每年六百万?!大明朝一年所有税收加起来都没有六百万,大家就算不吃不喝全部把钱给他填进去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