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余世蓉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3章 阳河灾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少华见人骑马离开,问拓跋于荣:

“他做什么去?”

“送信。”

拓跋于荣讲了今年粮食价格可能要涨,让他们做好准备。

少华道:“早说我去给你送啊!顺便回趟岩脚村告诉蓉儿。”

“告诉她什么?”

“告诉让她多囤点粮。”

徐家今年开始不种地,家里的存粮吃完,后面都是跟村里买。如果粮食涨价,意味着家里开支要增加,毕竟徐家吃饭的人那么多。

拓跋于荣笑道:“有我在,你还担心这个?放心吧!我不会让我妹妹挨饿的。”

少华撇了撇嘴。

的确,拓跋于荣就是个“大粮仓”,徐家都是他的人,他会为他们考虑的。

两人聊着,邵母走了过来。

在这里困了四天,邵母有些焦急。

她对儿子道:“你去跟人打听打听,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到武县?”

少华道:“问过了,人家不是说了嘛,有的地方马车走不了。”

古代道路不像现代,很多村落是不通车路的,只能步行。

邵母道:“问问还有没有别的路?”

“没有。”少华很干脆。一开始他就不同意让母亲一块来。

邵母见他态度如此,转头对拓跋于荣道:“你派人去打听打听。”

“打听过了,我的人还去探过路,的确走不了。”

拓跋于荣也无奈,他这里还有好几辆车呢。

邵母叹了口气:“这下如何是好?”

少华道:“我们回去吧!反正路不通,想走也走不了。”

邵母瞅他一眼:“你忘了去邵州的目的是什么了?”

“没忘,可是现在走不了哇!又或者……我像当年一样走回去?”

少华语气有些俏皮。他的目的就是想让母亲回去,不要插手他的事。

几人聊着,姚湘云来喊他们去吃早饭。

他们在客栈已经住了好多天。阳河县很小,仅有一家客栈,他们一行人住进来,客栈几乎满了。一开始他们吃不惯这里的饭菜,不过拓跋于荣手下人均“厨师”,于是让客栈老板准备食材,他们自己做,后面饭菜就都合了自己的口味。

一群人正在吃早饭,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农村妇人,衣服上满是泥泞,扒在门口,怯生生的朝里望。

客栈老板见状,挥了挥手,示意她不要扒在门上,她身上的泥把门板弄脏了。

妇人以为是要赶她走,开口道:“能不能给我点吃的?我们家房子被冲没了,就只有我和我孙子还活着。我们饿了好几天了,能不能给口吃的?”

妇人边说边合手作揖,样子看起来很可怜。

客栈老板是个有同情心的人,闻言去给她盛了碗饭。

婆孙俩坐在门外墙边吃着。

这时候又来了一家老小四口人,他们看了看墙边吃饭的婆孙俩,试探地向客栈老板讨要饭食。

这一家子也是遭洪灾,房屋家畜全都没了,变成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现在还泡在水里。全家人为了生存来到县城,心想这里的富裕人多,而且县城也没有遭灾,这里大概能讨口吃的。

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不过其他人也这么想,陆陆续续,客栈门口聚集了好几十个灾民。

此时,客栈老板皱眉了。他虽然同情这些灾民,但是,人太多了,他给不起啊!

已经要到饭的,坐在一旁吃;没要到饭的,全都堵在门口。一声声乞求,客栈老板犯了难。

他虽然是开客栈的,但不是富翁。阳河县是座小县城,一般过往商队不在这里住宿停留,他们一般会到下一个县城住宿。

之前拓跋于荣他们也是在这里吃午饭,然后继续出发,按照平常路程,到下一个县城大概天黑,时间刚刚好。

所以,阳河县的住宿不发达,就只有这一家客栈。这也是因为市场需求形成的。

“给点吃的吧!”“给点吃的吧!”

门口哀求声不断。

客栈老板望了望已经舀空的甑子,对门口众人道:“没有了!都已经舀完了!”

“给点吃的吧!”“给点吃的吧!”门口还是在不断哀求。

有的人之前去过别家乞讨,人家一看他们人多,都说“没有”。

邵母见状,对客栈老板道:“你去给他们熬锅粥吧!”

说着她准备掏银子。

拓跋于荣摁住道:“不用不用,我来。”然后对老板道:“记在账上,一起算。”

邵母之所以自己掏银子,因为这是她的善举,不能慷他人之慨。既然拓跋于荣这么说了,她也不与之争。

有人出钱,老板自然愿意做好人,于是去厨房叫自己媳妇煮一大锅粥。

这家客栈是个夫妻店,一家几口人忙活,没有多余的钱雇伙计。

听到有吃的,去煮了,乞讨的人终于不叫唤了。

邵母走到门口,见这群百姓个个浑身泥泞,一看就是从泥浆里蹚过来的。

她问:“你们有没有去县衙求助过?”

百姓面面相觑,有人说道:“县衙又没有吃的。”

在他们的理解中,讨要吃的,要去有吃的地方才行,比如这家客栈。

邵母问:“你们都是些什么地方的人?你们那里受灾的人大概有多少?”

百姓依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贵妇人”是什么人,问这个有什么用?

这时有人答道:“我是洞口村的,我们那里有七户人家,所有人家的房屋都被淹了。有些人去投靠亲戚,我们原本也是去投靠亲戚,可是路上淹水过不去,估计亲戚家那边也被淹了。”

这时又有人说道:“我们是李子沟的,我们那里的山塌了……”

听完一个个讲述,邵母发现事情比她想的严重。这里的受灾面积很大,有的人完全失去房屋财产,比如来这里要饭的这些人;有的人房屋还在,但田地全被淹了,不久之后他们也会成为饥荒灾民。

邵母想了想,对拓跋于荣道:“要不你去趟县衙,跟他们说说,让他们搭棚赈灾。”

就目前的情况,邵母一行人是无法往前走了,她打算回去。今日她能给这些人煮一锅粥,明日、后日呢?朝廷有赈灾职责,这些灾民还是得靠朝廷赈济。

拓跋于荣点了点头:“好,我现在就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