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章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至于话本版块,那就更不用说了。

谁没有过仗剑江湖或大权在握的梦想呢?

在这个时代,优秀的话本绝对比后世的电视剧或动漫更具吸引力。

毕竟,画面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男人来说,一部好的话本绝对是爱不释手的珍宝。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

这些操作简直轻而易举!

正因为胡惟庸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所以他对这两类稿件的奖励也是最高的。

甚至高到让不少正在参加科举的士子都心动了。

名利双收不说,运气好的话还能名扬天下。

机会就摆在面前,不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谁能抵挡得住呢?

这不,连方孝孺和解缙等人都开始心动了。

而在淮安城中,有一位叫罗贯中的读书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准备前往应天府。

他打算将他师傅施耐庵所写的话本《水浒传》投递到报社连载。

提起施耐庵,这可是一位奇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水浒传》的作者,但一般人哪里会知道。

他在元朝一路考到进士并做官也就算了。

《水浒传》里对于的描述,是不是特别真实、特别详细?

呵呵,一方面是因为施耐庵在元末亲身经历过这种乱象。

但更重要的是,他可是真真正正地跟张士诚一起起兵过啊。

说白了,你以为你是在阅读?

那不过是人家把自己的经历稍微改改写出来而已。

而眼下的罗贯中,不过是他培养出来的罢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四大名着中有两本是这师徒俩写的。

这是一件何等的事情?

(本章完)

------------

施耐庵此时其实已经去世多年了。

施耐庵在离世之前,已经将《水浒传》全书完稿。

对于罗贯中而言,突然兴起的大明周报无疑是最佳的平台。

这不仅能助老师声名远扬,自己未来也能从中获得利益与声望。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转机。

毕竟,他正缺钱呢!

就在罗贯中满怀期待地赶往应天府时,皇宫中的朱元璋正微笑着拿起当天的报纸。

这段时间,大明周报已经发行了多期。

渐渐地,应天百姓习惯了每周购买一份报纸,细细品读。

吃饭时,他们还会与家人谈论报纸上的内容,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干脆到茶馆、酒馆里,与三五好友就报纸上的政策、案件或国事展开一番争论。

胡惟庸也在考虑是否将周报改为日报,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行。

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还不足以支撑日报的发行。

如果改为日报,报纸恐怕只能刊登诗词歌赋和话本了。

毕竟,时事文章并不容易撰写,而且有些政策是不允许随意议论的。

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仔细斟酌。

在这种情况下,若改为日报,恐怕作者和编辑都会感到压力山大。

目前的周报形式就很好,慢慢发行,慢慢销售。

随着销售范围的扩大,报社已经出现了专门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前预定一部分大明周报的份额。

这样,每期大明周报一发行,他们就能第一时间拿到货,迅速送往目的地。

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对胡惟庸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这些报纸在外地是走薄利多销还是高端精品路线,那与胡大老爷无关。

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办报纸的人,只希望大明周报越来越好,销量越来越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周报至少在应天府范围内,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毕竟,形式新颖且价格亲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的小费罢了。

作为大明皇帝,朱元璋如今也养成了每期大明周报一出,便取一份细细翻阅的习惯。

有些文章,他甚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选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质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话文写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观点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自第一期起,便对这份报纸爱不释手。

而且,大明报社不仅仅发布文章那么简单。

至少其中的各种物价信息,搜集得既快又准。

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匆匆一瞥。

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他执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几期报纸的阅读,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报纸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强大。

报纸上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周内,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必定会有无数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看似报纸并未明确表态。

但实际上,朱元璋这等聪明人只需看几期便明白了。

这不就是预设立场吗?

提前将双方的论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无论最终胜出的观点是什么,对胡惟庸来说都无所谓。

因为他要传达的观点已经传出去了。

琢磨明白这一点后,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一变。

他能看破这一点,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对政务的敏锐性和天赋。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早在胡惟庸申请创办大明周报时,便曾向他提及此事。

那时的胡惟庸就曾说过,大明周报对舆论把控的重要性。

有些事情,大明朝堂需要民间出现什么样的,只要引导得当,就必定会出现那样的。

朱元璋如今已逐渐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

眼下主管报社的胡惟庸,朱元璋多少还是能放心的。

毕竟胡惟庸将一切都做在了明面上,毫无遮掩,主打的就是一个坦坦荡荡。

可下一任呢?

到时候又该去哪里找这么一个靠谱的人呢?

就在朱元璋心中忧虑难平之际,另一边的胡惟庸也在暗暗思索这件事。

胡大老爷对于躺平摆烂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

他推出《洪武大典》和《大明周报》并非为了给自己增加负担,让自己日夜操劳。

这些不过是他用来稳固丞相之位的手段罢了。

然而,如今细细思考,似乎局面已经有所改观。

《大明周报》的运作已经步入正轨,甚至开始盈利。

本月的初步计算显示,除了发放奖金外,还能积累一笔不小的资金。

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在胡惟庸的带领和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各自的工作。

虽谈不上开拓创新,但维持现有工作状态并不成问题。

而汪广洋那个真正的混子,如今也已登上丞相之位。

这意味着,对胡大老爷而言,最危险的丞相之位从天而降的危机已经解除。

于是,胡大老爷开始琢磨一件事:自己是否可以考虑辞去报社主管一职?

毕竟,这个职位看似平凡,但作为大明最响亮的舆论喉舌负责人,他手中的隐性权力其实不容小觑。

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如果长时间看着他,会不会再次心生不满?或者说,这样的权力在手中握持太久,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尽快找个合适的继任者,将这个棘手的差事交出去为妙。

(本章完)

---

###胡大老爷对于辞去报社主管一职是认真考虑的。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并非在大明时代创下多大的功业。

什么大工业、产业升级,那些让人头秃的玩意儿,他连想都不愿想。

况且,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他上辈子不过是个高级销售,干的不过是陪人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然后签单拿提成的活儿。

论玩乐、论找乐子,他是行家;但要是让他干正事,他真干不出什么来。

有时候,胡大老爷也会想,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或当了多少年宅男的人,穿越到古代到底是怎么干出那些事儿的。

真没想到上辈子活得那么憋屈,怎么一换身份环境就能立马翻身了?

那些知识和处理事情的本事,难道还能凭空冒出来不成?

反正胡惟庸觉得自己上辈子根本没点亮什么高级管理技能,也不懂什么理工科,搞不出什么划时代的发明。

所以,胡大老爷的目标很简单,先低调行事,乖乖苟着。

争取在洪武年间安安地活下去!

只要熬过朱元璋,到时候自己还能说话的话,再努力也不迟。

虽这看起来挺丢脸、没面子,简直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

但这种整天摆烂的感觉,实在是爽啊!

面子不面子的无所谓了,上辈子的工作经历早就告诉他了。

想要钱、想要舒服,还想要面子,除非有特别的技能或本事。

不然,总得放弃一两样的。

所以,面子这东西,丢就丢了吧,反正别人骂的时候也听不见。

这种想法让胡大老爷开始琢磨辞职的事了。

毕竟,大明朝廷这种地方,哪是他这种一心摆烂的人该呆的?

他这种人,就该在家里蹲着,安安稳稳地过着咸鱼生活,妹子才是正事。

胡大老爷越想越觉得自己当初折腾报社这事儿真是愚蠢。

辞官!

必须辞官!

不辞官这日子没法安稳!

一想到自己因为主动提出的报社这事可能惹来麻烦,胡大老爷就觉得自己真是蠢到家了。

娘的,有个洪武大典还不够,还搞出这么个破玩意。

当时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淦!

辞职,必须辞职!

就在胡大老爷一门心思想着赶紧辞官回家的时候,忽然有下属跑来跟他八卦。

“相爷,您是不知道,今儿外边来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别人写话本,顶多几千字就完事了。”

“结果这位居然说他那老师的话本,足足两大箱子,全写完了!”

“好家伙,他就不怕咱们不要这稿子,他的心血全白费了吗?”

胡惟庸一听此言,顿时兴趣盎然。

随着报社大张旗鼓地征集稿件,他已经见识了不少精妙的话本。

胡惟庸又一次感受到了时代的差异。

在后世,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所接触的古代话本,仅限于四大名着以及梅等奇书。

然而,在这五本书中,真正深入研读过的,也只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红楼梦》和梅虽名声在外,但胡大老爷读其同人文的远胜于原着。

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广泛收稿后,才发觉,原来这个时代并非没有人写话本。

也不是没有写好话本的人。

只是这些作品未能发表,或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至后世。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等精心雕琢的名着相比,或许尚有差距。

但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至少胡惟庸觉得颇为有趣。

不得不说,自古以来,写通俗作品的人,琢磨的无非是如何让人感到爽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