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孩儿刘谌,宁死不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这次朝议上,樊建等重臣的态度,也让刘谌陷入了反思。

自己虽然是天子,樊建等人也确实是忠臣。

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

选妃、种红薯,这两件事儿对朝堂、对百姓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樊建特别配合,而且很积极。

但人伦纲常这种事情,是绝对的底线,一旦触碰,樊建等臣子就会立刻展开激烈的反扑。

刘谌想到了唐朝大臣魏征说过的一句话。

臣子天生就是要跟皇帝对着干的。

如果臣子事事都顺从皇帝,代价就是养出一个隋炀帝。

这番话有一定道理,毕竟皇帝是天底下权势最大的人,他要是为所欲为且不受到任何约束,就会跟隋炀帝一样,十几二十年功夫败光基业,弄得民不聊生。

但如果臣子一直都跟皇帝对着干,倒是不会变成隋朝,而是变成了明朝。

明朝的文臣就非常乐意跟皇帝对着干,最终的结果就是养出一堆奇葩的皇帝,像是修仙、木匠以及去草原上跳舞之类的。

皇帝跟大臣,如何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

自己年纪轻轻,毫无这方面的经验,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啊。

之后几日,君臣之间相安无事,朝堂进入了相对平稳的运行期。

各地作乱的流寇,都被各州郡返程的正规军给收拾了。

红薯的育苗,也初见成效。

种植基地的宣旨,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樊建又组织了一支商贸队,准备前往东吴,跟他们做生意。

生意的主体就是来自蜀锦。

这东西在曹魏、东吴的上流阶层极受欢迎,现如今蜀汉国库空虚,本地士绅又不愿意向朝廷纳粮,那么用蜀锦向东吴换粮食,就极为必要。

当然,除了卖之外,还要送一部分给东吴。

在蜀汉跟曹魏打仗的时候,人家果断的出兵援助,虽然也有一部分想要趁火打劫的意思,但不管怎样,东吴的出兵,还是很好的牵制了曹魏在南方的兵马。

于情于理,都得去感谢一下对方。

商贸队伍由宗预的儿子宗旭带领,他老子当年出访东吴,获得了极大成果。

现在轮到儿子接过这杆旗帜了。

相比于忙碌的群臣,刘谌这个皇帝就清闲了不少,期间樊建还给他找来了几个女子。

只不过刘谌一个都没看上。

毕竟这些女子起到的作用,说的直白点就是来给刘谌暖床的,既然暖床,那肯定是得挑好看的嘛。

而且趁着现在还能挑,那就多挑一挑。

等到以后要册立皇后,就不太有挑选的可能了。

因为皇帝跟皇后的关系,九成以上都是政治联姻。

皇帝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

不过这样的平静期也没有维持太久。

三月中旬,几个州郡传来的消息,让朝野再度震颤起来。

首先是两个好消息。

返回巴东的阎宇,以雷霆之势剿灭了当地作乱的贼寇。

尚书台商定后,奏请刘谌,恢复了阎宇永安都督、右大将军的官职。

其次,马俊在回巴郡的途中,路过江阳郡,顺手解决了当地的贼寇,回到巴西郡后,又很快镇压了当地的贼寇。

刘谌最终赐予他镇南大将军头衔,以表彰他的功绩。

其余各州郡的叛乱,也都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前提是巴西郡不算在内。

巴西郡太守谯熙,正式与朝廷决裂,不仅杀死了朝廷派去征粮的使臣,还在阆中、西充国、南充国三处重要城池布防,摆明了是要拥兵自重。

谯熙敢这么做,就是仗着朝廷目前的主要兵力都在剑阁一带。

而巴郡的马俊、永安的阎宇,总兵力相加也不过两万余,再加上连续作战,士兵疲惫不堪,根本无力前来征讨。

解决谯熙这个隐患,就成了朝廷眼下最要紧的事情之一,仅次于找地方种红薯。

可谯熙也并不是那么好解决,他是本地士绅的领袖。

杀了谯周,本地士绅就已经对朝廷很不满。

再把谯熙杀了,这些士绅十之**会联合起来,与朝廷硬刚到底。

刘谌找来樊建等核心臣子,商讨如何对付谯熙。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樊建等臣子达成一致。

先怀柔,再强硬。

就是再派几名使臣过去,如果谯熙还是执迷不悟,那就发令,让大将军姜维、永安都督阎宇、巴郡太守马俊,从三个方向同时对巴西郡发起攻势。

至于剑阁怎么处理……

其实前几天曹魏就发来了议和的文书。

司马昭在文书中提到,希望刘谌能释放困守在剑阁的曹魏兵卒,他们给出来的条件,则是归还阴平郡自南坪以北的所有城池、土地。

这个条件刘谌当然不答应。

阴平郡本来就是老子的。

你只是攻打了,也没有占领,归还个屁啊。

刘谌让尚书台回信,告诉司马昭,想要剑阁几万兵卒的命,就把雍州的岷县、天水两座城池让出来!

不过这封国书目前还没有发出去。

现在看来,没发出去还是对的。

刘谌虽然很无奈,但蜀汉的情况就是这样,兵源太少了,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

最终同意了樊建等人的提议。

派遣黄门侍郎陈寿、执金吾张护雄前往巴西郡,跟谯熙交涉。

如果交涉依旧以失败告终,那就同意曹魏的求和条件,放走剑阁的曹兵,调姜维去巴西郡,攻打谯熙。

这次出使,风险极大,属于是去了就有可能回不来的那种。

但陈寿在接到旨意后,没有任何害怕,反而还有些兴奋。

正所谓不想当丞相的文官不是好文官。

陈寿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但被樊建破格提拔起来后,朝堂之中对他的议论声音极多,再加上他是谯周的学生,不少人都认为,他与谯熙的政见是一样的。

陈寿知道,陛下这么安排,虽然也有几分试探之意,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器重,想要让自己借此机会,彻底的表明立场。

既然已经坚定不移的站在了陛下这边,昔日的某些东西,该抛弃就要抛弃。

所以第二天,成都府城门开启的时候,陈寿就跟张护雄以及十来个随从,再加上五十名护军一起往西边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