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近,喜欢上了出宫。
主要是到城外,那个茶馆走走,除了喝点茶,吃点糕点,就是想看看那个梁秀才是否又来读报纸。
有些事情,唯有亲自经历,亲身体会,感受才是最深的。
比如关于梁秀才他们,对读书人那件事的争执。
朱元璋随便找人打探一下,就知道之前梁秀才打架,闹到应天府尹那边,不过现在都放出来了。
双方都是读书人,孟端只是口头教育。
没有对他们,进行太过严厉的惩罚。
朱元璋今天刚来,还没看到梁秀才。
不过茶馆附近,依旧坐着那些熟面孔的普通百姓,他们好像每天都会带着家人出来,喝茶吃早餐,生活还是挺安逸,过得很满足。
朱元璋看着他们的衣着,都是普通人。
有的是干苦力的。
有的应该是,帮人做建筑的工匠等。
基本是大明社会,最底层那一部分人。
朱元璋好奇地说道:“他们怎么有钱,每天都带家人出来,喝两杯茶,吃几个包子呢?”
其实这个疑问,他早就出现了。
他来过这里好几次,都能看到他们在喝茶吃早餐。
这样的小日子,比自己的还要舒坦。
吉祥早就查过了,这些普通的百姓,也是因为朱元璋经常来这里,那些人不查不行,就算没有任何命令,也要把他们全部查了。
“回陛下。”
“他们确实都是很普通的百姓,但得益于殿下的改变。”
“如今殿下做的事情很多,让很多普通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手里赚到的钱多了。”
“红薯推广了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有余粮。”
“殿下在极限地控制粮价,百姓们的钱多了,但粮价不变,家里还有余粮,很多人都能吃上饱饭,那么闲钱自然又多了。”
“他们有钱出来享受。”
“殿下他们还有一个新的观点,百姓出来享受,就是刺激消费。”
“在外流通的钱多了,经济就能更好,百姓可以更有钱。”
吉祥把最近查到的事情,简单地给朱元璋说了说。
其实有很多名词、术语,吉祥听了还是一脸懵逼,不懂这是什么。
但这些无所谓,只要把查到的,给朱元璋重复一遍即可。
他认为,陛下一定懂。
朱元璋恍然大悟,再看向眼前那些百姓,有说有笑的一幕,他心里感触万分,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盛世,百姓只要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就是盛世!”
“咱当了那么多年皇帝,都没有做成的事情。”
“让咱大孙,监国一年多,就做好了。”
“咱大孙天生是当皇帝的料。”
老朱对朱允熥的能力,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是欣喜的。
自己的孙儿那么好,能不欣喜吗?
这要比标儿还好。
朱标有一个好儿子。
大明第二个皇帝,绝对是大明,最与众不同,并且最厉害的皇帝。
吉祥躬身说道:“都是陛下教导得好,以及殿下天资聪颖,完全把陛下的能力,都继承过来了。”
朱元璋听着,哈哈笑道:“你这老东西,就会说好话,其实咱也没怎么教过他,以前咱都看不到他,唉!”
提到这个,朱元璋心里惭愧。
那么好的一个孙儿,他竟然看不到。
眼里都是朱允炆那个废物。
朱允炆真的,很不合适当皇帝。
看到大明越来越好,朱允熥越来越勤政爱民,这是大明百姓的福气!
朱元璋说道:“送一份,今天的报纸上来。”
他倒是想看看,大孙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报纸很快,送过来了。
朱元璋打开看到今天的头版头条,不由得眉头一皱:“玩得那么大啊?”
他一看就明白,朱允熥的计划是什么。
首先朝廷要表态,两不相帮,给了那些传统读书人一种希望。
其次,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在报纸上面,互相争论,放开投稿,只要写信到大明日报编辑总部,就能投稿。
投递的稿件,会挑选合适的刊登。
确实是把这件事,彻底地玩大起来,朱元璋看了甚是担心,朱允熥能不能控住全场。
“咱大孙,应该是可以的。”
朱元璋又恢复了,对朱允熥的信任。
认为一定没问题。
朱元璋继续看下去,心里感叹道:“允熥这样做,就是挑起他们的斗争,接下来他们将会争议不停。”
不过有争议,才能达到,朱允熥一开始说的效果。
不能让那些读书人,太过统一。
他们分裂了,才能便于管理。
“看似两不相帮,其实又是一种,给那些文官的回复。”
“让文官放心地和方孝孺,继续斗争起来。”
“允熥的方法,确实是好的。”
朱元璋一边看,一边点评这个做法,心里还是满意极了。
“梁秀才来了。”
这时候,有人高声呼喊道。
果然可以看到,那个梁秀才走进茶馆。
之前他打架,有好几天没来了,现在也不在乎别人议论他打架的事情,手里带着一份报纸走进茶馆。
脸上还贴着药膏,显然上次打架,还受了点伤。
梁秀才的脸皮,现在厚了很多,一屁股坐下来,道:“照旧。”
茶馆的老板,赶紧为梁秀才准备。
“梁秀才。”
一个百姓问道:“今天有没有那位,方先生的文章?”
梁秀才很是享受,他们对自己知识的尊重,看到他们不再议论自己打架的事情,放心了很多,摇头道:“没有了,殿下英明啊!终于不再让方孝孺的文章,刊登出来。”
他拿到报纸的第一时间,就查看方孝孺那个版面。
看到没有方孝孺的文章,他赶紧过来茶馆。
至于那篇批评的文章,暂时还没看到,报纸还没看。
梁秀才又道:“殿下英明,终于认识到,方孝孺是个祸害,做得好啊!”
“真的没了?”
“我认为殿下糊涂了!”
“方先生的文章,其实写得挺好的,都考虑到我们普通人了。”
“殿下怎么能把方先生的文章,撤下来了呢?真的不应该,天下读书人那么多,只有方先生最愿意为我们普通人说话。”
……
那些百姓听到没有了,心里不由得有些急了,再开始讨论朱允熥的事情。
他们都希望,皇太孙殿下,真的能按照方孝孺写的内容进行下去,大明的人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