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等到他践诺,王府却迎来了灭顶之灾,一群蒙面的黑衣人闯入府中,不发一言,见人就杀。我因心脏异于常人,侥幸留得一命,当即去寻楚羽,此人却消失无踪。我不知他同王府之事有无关联,也不知是何人对王府下手。我随后去追逃难的人群,再未回过安阳府。”
卫国公气愤:“为了银钱,竟将王府情形透露出去,若说这两者没有关联?你信吗?满府性命,你可能心安?”
张镖师垂头不语,另四人既不敢置信又怕被牵连,面色十分复杂。
陶寺卿接着问:“可还有隐瞒?想想你的女儿。”
“句句属实,无一丝隐瞒,只求不牵连无辜。我不知王府是否还有其他幸存之人,或是有假冒王府之人,我亦可指证。同我一道被送进大理寺那人,是闯入王府行凶的其中一人,我在反抗时扯下了他的面巾,认得他的脸,没想到他竟在京中出现,或许那群人就在京城。”
皇上朝洪公公示意,洪公公让人将张镖师几人带出去。
“陶卿,可审过那人?”
“回皇上,尚未,那人身佩软剑,口含毒药,如同死士,恐很难令其开口,臣会将其画像在城中张贴,看是否有人见过。”
“行刺皇上的那名女刺客亦口含毒药,如同死士,这两者或有关联。”
余尚书接过卫国公的话道:“两人所含的毒药完全不同。”
“皇上,若张念生所言属实,楚羽通过张念生获知王府情形。淑妃娘娘是王府之人,苏敏中既非王府之人又非娘娘兄长,苏敏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他为何逃出京城?臣以为那人的画像或可重点在苏府、苏府周围以及同苏府有来往的人中查探。还有苏寒周边也要查探一番。”
“许卿言之有理。”
众臣亦点头。
御书房外,候在外面的几人见绿柳被领过来。妇人扑到绿柳面前,“壮丫,你可还认得我?我是你大舅娘,你还记得你小安哥哥吗?你和他一起在逃难的路上丢了,你们是不是被一起拐卖?你仔细想一想。”
其夫亦凑过来,“壮丫,我是你大舅,还记得吗?”
绿柳茫然摇头,看向张镖师。张镖师面带愧色,不敢近前来。
夫妇黯然,妇人还欲言,一旁的公公道:“可不敢让皇上等。”
妇人只得作罢,绿柳进了御书房。
拜见皇上后,陶寺卿问:“你可知自己身世?”
“听过,不知真假。”
陶寺卿先将秋月娘及淑妃的身份关系说了一遍,然后道:“你现在是秋月娘,去同娘娘接触,见机套话,主要有三点:娘娘的孩子是谁的,娘娘同宁王、苏敏中是何关系,娘娘是否被人撺掇着泄露过或做过一些同王府有关的事。明白吗?”
卫国公插话:“还有,宁王妃生下的是男是女。”
绿柳看向三老爷,三老爷安抚:“不必紧张,就当演一回戏,你先在心中思量一遍,再去演。”
绿柳点头,深吸一口气。
另一边,侧殿支上屏风,淑妃被安置于屏风一侧。
绿柳觉得可以后,被领去淑妃处,君臣则去了屏风另一侧。
“春姑娘,孩子睡着了吗?”绿柳在淑妃旁边坐下,看向淑妃抱着的布包。
淑妃抬头,“秋月娘?你还活着?”
“说什么傻话,刚做噩梦了?”
“梦?对,梦。我还在王府?”
“你不在王府,你去哪里?外面哪有王爷这样的男子?”
“哼,王爷看不上我,自有人英雄救美,视我为天上的月亮。”
“是这孩子的父亲吗?”
“对,王爷有眼无珠,我能生儿子,王妃只能生女儿。”
“你看见小郡主了?”
“你是傻子吗?就王妃那怀相,肯定是女儿。”
“还是你有福气,一举就得了个儿子。”
“那是,不是谁都有福气的。”
“这孩子生得真好,他父亲定也生得好,说起来,我还没瞧见过呢。”
“干嘛?那是我男人,你瞧什么瞧!满府的人都未瞧过。”
“不瞧,不瞧,我就是好奇,你给我说说呗。”
“一边去,别瞎打听。”
“我听说外面来了个叫苏敏中的公子。”
“苏敏中?”淑妃神情一变,猛地站起,面容狰狞道:“你不是人,不是人!”抱着的布包掉到地上,怔然道:“我儿,我儿?”随即视线落到布包上,“死了?死了。”接着放声尖叫:“啊!啊!”
绿柳不知所措。屏风另一侧的君臣过来。宫人上前拾起布包,递给淑妃,“姑娘,孩子好着呢。”
淑妃愣住,宫人捏着嗓子细声唤了声娘,淑妃喜笑颜开,抢过布包,低头全神注视,喃喃自语:“我儿,我儿。”边自语边往外走。
宫人看向皇上,皇上点头,宫人一路跟着淑妃离去。
目视淑妃背影,皇上面色复杂,叹了口气,“洪来,寻处地方,择日将苏寒下葬。记下,淑妃百年后不入皇陵,葬于苏寒身旁。”
“是。”
皇上转身,“许卿,此女留在宫中,时而陪一陪淑妃。”
“是。”三老爷转而嘱咐绿柳:“配合行事,替你父减一分罪孽。”
绿柳点头,被领走。
皇上问:“苏寒非宁王之子,众卿可有异议?”
众臣摇头。
“先将此事公示,刑部同大理寺继续查,同苏寒、苏敏中有过接触来往的人都查一查。”
“是。”
方尚书进言:“皇上,苏寒假冒皇家血脉属实,告示上应注明其犯欺君之罪,以欺君之罪论。”
“不必,只需言明查实其非宁王之子即可。朕知众卿所虑,但能假冒血脉的前提是,先要有真的血脉流落在外。若无意外,皇家血脉岂会轻易流落在外?若查实一人非真就以欺君之罪论,真的血脉未必能寻回。既使有人猜疑某人可能是皇家血脉,有欺君之罪在前,除了别有用心之人,谁还敢冒出来?”
“皇上圣明。”卫国公立即表明态度。
众臣紧随其后,“皇上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