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2章 女帝禅位,新皇登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成都。

秦王李世民又一次穿上了孝服。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之前得知他们李家留在关中的皇族宗室都被宋金刚屠戮殆尽之时,他便为这些可怜的叔伯兄弟姐妹穿过一次孝服,以示对他们的悼念。

只是没想到他刚除下孝服没多久,绵谷那边便派使者送来了太上皇的死讯,他不得不再次为自己的父皇穿上了孝服。

本来依照礼制,太上皇驾崩,他这个嫡次子无论如何都是要去绵谷奔丧守孝的,但他却以要备战为由,推脱没有去。

他倒不是担心他的大哥李建成会趁机对他不利,而是他真的要整兵备战,准备北上夺回关中。

因为他自从侯君集和王君廓在大散关一败一降之后,那些本来一直支持他的巴蜀世家大族对他们大唐的态度突然大变,隐隐有要跟他们大唐割席决裂的意思。

想想也是,一个连都城都能丢失的朝廷,还能维系得了多久,又有什么值得他们巴蜀世家大族扶持的价值呢!

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李世民知道他们大唐无论如何都要杀回关中,从宋金刚手中夺回长安,以此来恢复巴蜀世家大族对朝廷的信心和支持。

既然侯君集不是宋金刚的对手,自己便只能亲自领兵出征了。

只不过他心中很清楚,相对于宋金刚,隋朝才是他们大唐最大的威胁。

他此次率军北上,怕的不是自己败给宋金刚,而是怕他在北边跟宋金刚杀得你死我活,隋军却趁机挥师西进,大举杀入巴蜀。

若是到时候他率军在北边辛苦击败了宋金刚,夺回了关中,巴蜀却落入了隋军手中,那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得不偿失了。

可明知如此,他也没得选择,只能无奈率军北上关中,准备与宋金刚决一死战,一雪前耻。

至于守住关中的重任,只能落到大唐为数不多的宗室李孝恭身上了。

虽说李孝恭算得上是整个大唐宗室之中除了自己之外最有谋略的将领了,但隋朝那边名将辈出,李靖、徐世积和苏烈无一不是不世出的用兵奇才,李世民自然很担心李孝恭不是他们对手。

可事到如今,李世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人选,只能派人去叮嘱李孝恭,要他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不出,绝不能让隋军踏入巴蜀半步。

只是在派人去见李孝恭之后,李世民心中又是不由一阵扼腕长叹。

如果当初他的父兄不因为短视逼走秦昇,他们大唐的何至于如此人才凋零,竟连对付一个宋金刚都不得不让他亲自出马。

只是往事无法回首,如今的他只能将守住巴蜀东门户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堂兄李孝恭身上了。

换而言之,他已经是将他们大唐最后的希望都押注在堂兄李孝恭身上了。

……

就在李世民即将率军北上关中之时,东都洛阳却在准备一场浩大的禅让仪式。

登基即位只有一年多时间的女帝杨翎,已经决定要将皇位正式禅让给三岁的太子秦恪了。

本来按照她和秦昇原先的想法,是打算等秦恪长到五岁左右,再正式禅位给他的。

可现在经过李元吉和宋金刚的一阵折腾,谁都能看得出唐朝气数已尽,时日无多了。

换而言之,大隋重新一统天下的日子不远了。

作为一个护子狂魔,女帝杨翎自然不愿意夺走儿子的荣光,因此决定提前禅位给秦恪,好让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不世功绩最终能落到自己儿子身上。

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不能对外人道的原因,就是自己夫君秦昇的那几个红颜知己。

毕竟窦线娘和萧月仙如今还以客人的身份住在齐王府,身份很是尴尬,自己夫君总不能一直不给她们二人名分吧。

即使她们二人不说,但外面的人难免会有一些风言风语,最终坏的还是自己夫君的名声。

虽说争风吃醋是女子的天性,但涉及到秦昇的名声,她还是得为自己夫君考虑,不想让他为难。

对于杨翎禅位之事,秦昇也是支持的。

其一是他和妻子杨翎想的一样,都想把一统天下的功劳留给他们的儿子秦恪。

就像历史上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样,谁都知道是多尔衮是满清能够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但史书上同样将入主中原的功劳记一笔在顺治身上。

如今大隋若是能在自己儿子秦恪在位期间重新统一,后世的史书不管如何夸赞自己这个父亲的功绩,都不得不将一统天下的功劳记一笔在秦恪身上。

其二是大隋灭了唐朝重新一统天下之后,自然要论功行赏,大肆封赏有功之臣。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女帝杨翎,那这些官职和爵位理应都是由她来封赏,这些功臣感激的人自然就是她了。

反之,如果在位的是秦恪,不管他多年幼,但这些官职和爵位都是由他来封赏,这些功臣自然愿意誓死效忠这位少年天子了。

可以说,女帝杨翎提前禅位于太子秦恪,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弊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坏处的话,那就是招致杨姓宗室的大量反对了。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女帝在位虽然很难接受,但再怎么说都是他们杨家人坐天下。

可一旦女帝杨翎禅位给太子秦恪,便意味着大隋江山彻底落入了外姓人之手,他们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

可不管他们如何反对,最终在隋凤延二年九月,女帝杨翎还是正式禅位给了太子秦恪,自己则退居幕后,成了大隋的太上皇。

秦恪正式登基即位之后,改元龙武,下的第一道旨意便是让自己父亲秦昇以尚书令的身份继续执掌朝政,以十二卫大将军的身份继续统领大隋兵马。

对此,民间不少百姓纷纷戏称秦昇是由“皇夫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虽无天子之名,却有天子之实。

而后世史书则将隋文帝杨坚、隋明帝杨广和献帝杨翎三人在位期间的隋朝称为“杨隋”,宣帝秦恪即位之后的隋朝则称为“秦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