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一场激烈的冲突正在上演。
"凭什么丈量我家的土地?这是祖传的田产,从来没有登记过!"一位穿着华丽的士绅怒气冲冲地对着官府的丈量官员大喊。
丈量官员面无表情地回应:"这是朝廷的'摊丁入亩'新政,所有土地都必须重新丈量登记,无一例外。请士绅老爷配合,否则我们只能请衙役强制执行了。"
"你敢!"士绅拍案而起,"我可是进士出身,有功名在身!你们这些小吏,竟敢对我无礼?"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队衙役在一位年轻官员的带领下赶到了现场。
"下官苏州知府新任佥事张元,奉命监督'摊丁入亩'政策在苏州的实施。"年轻官员亮出官印,声音洪亮,"请问这位老爷有何不满?"
士绅见是知府佥事亲自到场,语气稍缓:"张大人,下官并非不愿配合朝廷政策,只是家中田产都是祖传的,一直按规矩缴纳税赋,何必再丈量一次?"
张元冷笑一声:"按规矩缴纳税赋?据我所知,贵府名下应有良田三千亩,但实际上报税的只有八百亩。其余的田产,不是挂在佃户名下,就是以'学田'、'义田'的名义逃避赋税。这次丈量,就是要把这些隐匿的田产都登记在册,按实际面积征税!"
士绅脸色大变:"这...这是污蔑!下官清白一生,怎会做这种事?"
"清白?"张元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这是你家管事的供词,详细记录了你家隐匿田产的手段和数量。如果你还不配合丈量,我就只好按照《大明律》,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将你拿问了!"
士绅见事情败露,顿时瘫软在椅子上:"大人饶命!下官知错了,这就配合丈量..."
张元满意地点点头,对丈量官员说:"继续你们的工作,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一亩也不能少!"
"遵命!"丈量官员们齐声应道。
这时,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从远处跑来,跪在张元面前:"大人救命啊!我们是这位老爷的佃户,听说朝廷要丈量土地,他就要赶我们走,说是要收回自耕!"
张元眉头一皱:"又是这种伎俩!"他转向士绅,厉声道:"朝廷新政明确规定,丈量土地时,佃户有优先承租权,地主不得随意驱逐。你这是明知故犯!"
士绅顿时哑口无言。
张元对农民们说:"你们放心,只要按时缴纳租税,就可以继续耕种这些土地。如果地主敢强行驱逐,可以直接到府衙告状,我会给你们做主!"
"谢大人!谢大人!"农民们感激涕零。
苏州城内,一座规模宏大的丝绸作坊内,机杼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我们新建的'苏州御用丝绸厂',采用'官督商办'的模式经营。"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向几位商人介绍道,"朝廷出资三成,负责监督和质量把关;你们民间出资七成,负责具体经营和销售。利润按投资比例分成。"
一位富商问道:"这与以往的作坊有何不同?"
官员解释道:"最大的不同有三点:第一,规模更大,我们集中了上百名最优秀的织工,统一生产;第二,采用了宋应星先生提出的'分工协作'方法,将丝绸生产分为选丝、煮丝、染色、织造等多个环节,每个工人只专注于一个环节,大大提高了效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引入了'股份制',你们每人按投资比例获得相应的'股份',年底按股份分红。"
"股份制?"另一位商人疑惑地问,"这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官员耐心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将整个作坊分成一百份,朝廷占三十份,你们七人每人占十份。以后无论盈亏,都按这个比例分配。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都是主人,都会尽心尽力,而且风险也分散了。"
商人们听完,纷纷点头称是:"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我们愿意一试。"
官员又道:"还有一点,我们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朝廷已经放宽了海禁,允许在官府监管下进行海外贸易。据说南洋、印度等地对我们的丝绸非常喜爱,愿意用白银和香料交换。"
"海外市场!"商人们眼前一亮,"那可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啊!"
官员笑道:"正是如此。朝廷已经命令郑芝龙的水师护航,保障我们的商船安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丝绸会销往更远的地方,为国家赚取更多的白银!"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正在审阅江南各府送来的财税报表。
"好!好!"崇祯不禁拍案而起,"短短半年时间,江南的赋税收入就增加了三成!这'摊丁入亩'的新政果然有效!"
户部尚书毕自严在一旁解释道:"陛下,这还只是开始。随着丈量工作的深入,那些隐匿的田产会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据估计,全面实施后,江南的赋税收入至少会翻一番!"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这对我们筹备辽东战事,可是一大助力啊!"
毕自严又道:"不仅如此,陛下。'官督商办'和'股份制'的推行,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以苏州的丝绸厂为例,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后,产量提高了五成,质量也更加稳定,深受海外商人欢迎。仅此一项,就为国库增加了十万两白银的收入!"
崇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正是朕想要的结果!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但其财富大多被当地士绅豪强把持,朝廷只能分到一小部分。现在,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朕终于能将江南的财富真正掌握在手中,为国家所用!"
毕自严拱手道:"陛下圣明!不过,这些改革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特别是那些士绅豪强,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有的甚至煽动民众闹事。"
崇祯冷笑一声:"这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安危,实在可恨!传朕旨意,对那些阳奉阴违、阻挠改革的士绅豪强,一律严惩不贷!必要时,可动用厂卫的力量,彻底肃清这些蛀虫!"
"遵旨!"户部尚书应道,"臣已经与都察院和东厂密切配合,对江南各地的士绅豪强进行了摸底调查。那些真正阻挠改革的,已经列入了黑名单,将逐一处理。"
崇祯又问:"那些配合改革的官员和士绅,表现如何?"
毕自严回答:"大多数表现不错,特别是那些新派官员,如苏州知府佥事张元、杭州知府石万程等,他们坚决贯彻陛下的政策,不畏权贵,深得民心。"
崇祯点点头:"这些人可以重用。朕一向奉行赏罚分明的原则,对那些忠于朝廷、有实干能力的官员,一定要提拔重用;对那些阳奉阴违、贪污**的,则坚决惩处!"
"陛下圣明!"户部尚书赞叹道。
崇祯又翻阅了几份报表,突然问道:"朕听说,江南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取消不合理的关卡和陋规,统一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情况如何?"
户部尚书回答:"效果非常好!以往,江南各地之间设有大量关卡,商人每经过一处,就要缴纳各种名目的税费,大大增加了商品流通成本。现在,这些不合理的关卡被取消后,商品流通明显加快,市场更加繁荣。特别是皇家票号的设立,为商人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汇款方式,进一步促进了跨区域贸易。"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好!这正是朕想要的结果。一个统一、繁荣的市场,不仅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还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毕自严又补充道:"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陛下。随着改革的深入,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变化。以往那种'重文轻商'的观念开始淡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一些有远见的士绅,甚至主动参与到'官督商办'的企业中来,成为股东。"
崇祯眼前一亮:"这是个好现象!朕一直认为,文、武、商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协调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陛下高见!"户部尚书赞叹道。
崇祯放下报表,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景色,眼中充满了憧憬:"江南,这块富庶的土地,终于真正成为了大明的财赋之源!有了这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朕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应对辽东的战事,去推动更多的改革,去实现大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