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吹过四合院槐树,苏青握着擦车布的手渐渐收紧。
贾家老寡妇傍晚的尖酸话像根刺,扎得他不痛快。他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而且他不是个大度的人,傍晚是因为邻居都在,他不想让邻居看到他是斤斤计较的人,不代表他没脾气。
"还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苏青喃喃自语,将抹布甩在车梁上。他想起傻柱藏在炕头的粗粮,想起秦淮茹红肿的眼睛,更想起老寡妇颐指气使的模样——明明靠着傻柱的接济才能饱腹,却还在眼红别人买车。既然这老寡妇好吃懒做,那就给他找点事做做,不然吃的太饱,闲着只能到处搞事。
第二日清晨,苏青没有走向轧钢厂而是特意绕路去了街道办。作为厂里的宣传骨干,他与街道干部们本就相熟。当他在街道办见到王主任,他立刻摆出愁容:"王主任,我想跟您反映个事儿。咱四合院贾家的情况,真的实在太困难了。"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翻开笔记本:"你们院的贾家?是不是贾东旭那户?之前听易中海说过,他家确实不宽裕。"
"易中海这点倒是没说错,岂止是不宽裕!"苏青压低声音,神情凝重地往近凑了凑,"贾东旭每月三十七块五的工资,要养活五口人。秦同志和张婶没有城里户口,全家口粮都得去黑市买。就说上个月,黑市棒子面涨到六角钱一斤,他们家这点收入,连牙缝都塞不满。最可怜的是棒梗,孩子都瘦得脱相了......"
黑市是政府默认的市场,因为民生艰难,只要不是屯粮倒卖,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公安,干部,也都经常会去黑市淘换物资。王主任见苏青说到黑市并不意外,也没有上纲上线,因为她自家丈夫也经常去黑市。
苏青掏出提前写好的纸条,上面列着各项开支,"我听说街道有贫困补贴政策,您看能不能帮帮他们?"
王主任皱起眉头:"贫困补贴得严格审核,要核实家庭收入,人口结构,还要查清楚致贫原因。如果是自身不努力造成的困难,那不符合帮扶条件。"
"这点您放心!"苏青立刻接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我在厂里搞宣传,最擅长调查情况。都是街坊邻居,我对他们家现在知根知底。"他故意顿了顿,"就是有些话不太好说......"
"但说无妨。"
"张婶今年才四十多,正是能干活的年纪,却天天在家歇着。贾东旭一个人养活全家,实在太难了。"苏青叹着气摇头,"要是街道能安排张婶做点省力的活计,或者......按规定处理,也许贾家的日子还有转机。"
"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先让调查组核实贾家真实情况,再看看要如何帮扶。"王主任点头应下。
————————————
回到厂里,苏青在食堂堵住了傻柱。见傻柱又在偷偷往饭盒里藏窝头,他一把按住对方的手:"柱子,别再犯傻了!你瞅瞅自己,都瘦成啥样了?你还有妹妹要养,你连她的口粮也要省下来帮你的秦姐?"
傻柱尴尬地笑了笑:"秦姐说棒梗又发烧了,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我妹妹已经长大了,偶尔少吃点不打紧......"
苏青翻白眼,你听听傻柱说的是人话否,妹妹少吃点不打紧,他有点看不懂这货是因为太喜欢秦淮茹了还是因为棒梗快要饿死了,或者两者都有。
"所以我才要告诉你个好消息!"苏青特意加重语气,拉着傻柱躲到角落,"我已经找街道办申请要给贾家办贫困补贴。"见傻柱眼睛一亮,他话锋一转,"不过申请流程特别严,街道要派人来查清楚到底为啥穷。柱子,你觉得贾家过成这样,是不是因为张婶不干活,日子才过得难?"
傻柱挠了挠头,神色有些为难:"这个......张婶确实应该工作,可她毕竟是长辈,东旭哥也孝顺......."
"四十多岁就当起了老佛爷?"苏青冷笑一声,压低声音道,"我打听过了,街道有规定,有劳动能力却吃白饭的,不光拿不到补贴,还得把户口迁回农村。柱子,你想没想过,要是张婶回了农村,贾家的口粮压力能少一大半!"
这话让傻柱愣住了。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苏哥,您看着办吧。我就是见不得孩子们挨饿......."
苏青怀疑的看着他,他真的看不懂傻柱,他自问上辈子见得人不少,心思大概都能猜到,可是傻柱说话永远都是带着真诚,喜怒都在脸上了的,他却不知道那句是真哪句是假。
三天后傍晚,街道办的调查组来到四合院。苏青主动请缨当向导,带着人进了贾家。屋里弥漫着酸腐的气味,炕上堆着没洗的衣裳,棒梗躺在角落的破棉被里,小脸烧得通红。
"这是贾东旭的工资条,三十七块五。"苏青从兜里掏出复印件,又摸出张皱巴巴的纸,"房租水电五块,剩下的都去黑市买粮也不够一家吃,棒梗上次看病抓药花了三块七......"他看向坐在炕沿的张婶,"张婶,您身体看着挺硬朗,为啥不出去找点活干呢?街道办的合作社正缺人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贾张氏脸色骤变,拍着大腿嚷起来:"我一把年纪了,还能干啥?我儿子孝顺,愿意养我!我在农村苦了半辈子,现在享享福怎么了?"
调查组的同志皱起眉头,在本子上快速记录:"根据规定,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必须参加工作。如果拒绝就业,我们有权将户口迁回原籍。"
"等等!"秦淮茹突然从外头回来,手里攥着个空菜篮子,头发凌乱。
她垂眸的瞬间,眼底飞快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但很快又换上焦急的神情,"我婆婆有病,干不了重活。我、我可以多打几份工!求你们别让她回农村!"她微微颤抖的指尖紧紧攥着衣角,既像是在恳求街道办,又像是在做给贾张氏看。
苏青把一切看在眼里,却只是继续说道:"秦同志,这是街道的规定。不如这样,让张婶去街道办的合作社干点分拣蔬菜的轻活?要是实在不愿意......"他故意拖长语调,"恐怕只能按规定,把人送回农村了。毕竟不能让一家子人,都被一个能干活却不干活的人拖累吧?"
贾张氏当场撒起泼来,拍着炕沿又哭又闹,指责苏青见不得人好,贾东旭蹲在墙角闷头抽烟,一言不发,秦淮茹则在一旁抹着眼泪,可当张婶转头时,她又连忙上前搀扶,嘴里说着:妈您消消气,但背过身的刹那,手指却死死掐着掌心。
调查组的同志记下情况,临走时拍了拍苏青的肩膀:"小苏,你做得对。扶贫不能养懒人。贾家情况我们会如实上报街道办王主任,到底要怎么处理还是等领导决定!"
——————————
当晚,四合院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老寡妇的叫骂声时不时传来,苏青却坐在门口,悠然地擦拭着自行车。
刘平路过时,意味深长地笑道:"苏兄弟,这招够狠啊。既落了个助人为乐的名声,又......"
"刘科长,我这是在帮他们。"苏青头也不抬,目光望向贾家窗户,"您说,要是张婶去工作,每月能挣二十块钱,贾家还用得着天天借粮借钱?有些病啊,得下猛药才能治。"
夜深人静时,秦淮茹敲响了苏青的门。她双眼红肿,手里攥着个布包,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苏同志,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她警惕地回头看了一眼,确认贾家方向没有动静,才又小声说:"其实......其实能有办法让婆婆去工作,家里也能喘口气。只是我....."她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实在不敢说这话,只能求您多担待......"
苏青没接他给的鸡蛋,叹了口气:"秦同志,我明白。你放心,只要张婶去合作社工作,街道的补贴申请下来,日子总会好起来。"
"你还是快回吧!被你婆婆看到了,你可落不得好!还有鸡蛋你就留给棒梗补营养。"苏青明白秦淮茹的难,要是现在搞个家庭话语权排名,她在家里就是那最底下的那个人,要时刻看着丈夫和婆婆的脸色过日子。
————————————
次日清晨,街道办办公室,王主任正听着调查组对贾家情况的汇报,听到贾张氏拒绝劳动,说儿子愿意养她,她内心的愤怒再也控制不住。他处理太多老百姓家各种事情,还是头回遇见贾张氏这种四十多只想着吸儿子血,不干活,过起了养老生活的人。
以前她没管是以为贾张氏一直纳鞋补贴家用,听了汇报原来这纳鞋补贴家用,是一个月纳一双鞋。
王主任抓起桌上的政策文件,大步往外走:"走!现在就去贾家!我倒要看看,谁给她的胆子,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当寄生虫!"
一行人风风火火闯进四合院时,贾张氏正坐在院门口嗑瓜子,见街道干部来了,立刻扯开嗓子:"哎哟,这是哪阵风把领导吹来了?我们家可没犯事儿啊!"
王主任冷眼扫过她崭新的蓝布衫,"啪"地把文件拍在石桌上:"贾张氏,我问你,为什么不工作?"
"我一把年纪了......"
"少来这套!"王主任打断她的话,"街道登记在册,你才四十六!纺织厂女工五十岁才退休!"他指着文件上的条款,"根据《城市居民劳动管理办法》,有劳动能力却拒绝就业的,取消一切福利,户口迁回原籍!你还是农村户口,更要回农村公社干活赚工分,你这是公然违反国家颁布的政策,你是要当反革命吗!"
张婶脸色瞬间煞白,却还梗着脖子:"我儿子孝顺,愿意养我......"
"他养得起吗?"王主任从兜里掏出苏青提供的收支清单,重重摔在她面前,"看看!三十七块五养五口人,傻柱每月贴补的钱比贾东旭工资都多!你摸摸良心,这钱是大风刮来的?"
秦淮茹躲在角落,双手紧紧攥着围裙,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既盼着婆婆能工作减轻负担,又怕张婶迁怒,只能低着头装出抹眼泪的样子。
王主任背着手在院里踱步,鞋踏在青石板上发出"哒哒"声响:"贾张氏,我给你两条路。"他猛地转身,食指直指贾张氏鼻尖,"要么明天就去街道合作社报到,每天工作八小时,要么收拾东西,后天跟着公社的车回农村!想清楚,这是组织给你的最后机会!"
贾张氏瘫坐在地上,手中瓜子撒了一地。围观的街坊们窃窃私语,三大爷阎埠贵推了推眼镜:"早就该整治这种风气!"许大茂躲在人群后偷笑,傻柱则朝苏青投来感激的目光。
苏青心里大喊,窝巢,这王主任真霸气,难怪能管街道办近二十年,就是帮帮作者搞点评论就更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