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墓道的那一刻,一股潮湿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好似岁月的尘埃在这里沉淀了千年,让刘志航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他的目光在幽暗中努力探寻,只见墓道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长明灯,灯盏中的火苗如豆,在死寂的空气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那微弱的光芒,只能勉强照亮脚下一小方土地,却无法驱散四周浓重的黑暗,反而让这黑暗显得更加深邃、神秘,好似无数未知的危险正隐匿其中,等待着吞噬一切闯入者。
刘志航的脚步异常谨慎,每一步落下都轻缓而小心,生怕动作稍大就会触动墓道中的机关。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静。
墙壁上,斑驳的壁画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随着不断前行,壁画的内容愈发奇怪,似乎在诉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叛乱,人物形态扭曲,神色惊恐,手持武器相互厮杀。
他缓缓凑近墙壁,试图看清壁画上那些模糊的细节。
只见画面中,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士兵们的身影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一方军队身着华丽的服饰,旗帜上绣着象征皇室的金龙图案,虽然阵容整齐,但从他们慌乱的动作和惊恐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已陷入了困境。
而另一方则是衣衫褴褛、面容凶狠的叛军,他们挥舞着各种简陋却锋利的武器,眼中闪烁着贪婪与疯狂的光芒,仿佛一群从地狱爬出的恶鬼,正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试图推翻旧有的秩序。
在壁画的一角,一位身着龙袍的王者正被重重包围,他手持长剑,奋力抵抗,但脸上的绝望之色却愈发浓重。
身旁的臣子们有的早已吓得瘫倒在地,有的则徒劳地呼喊着,声音仿佛被这无尽的战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远处,宫殿燃起熊熊大火,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灰暗。
他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涌起无数疑问:“这究竟是哪一场叛乱?画中的王者又是谁?这场叛乱最终的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促使他继续向前,渴望找到答案。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石门出现在眼前。
上面刻着一首诗,字体苍劲有力:
金陵烽火黯龙旌,缁衲仓皇别禁城。
玉辇空余芳草恨,袈裟渐染暮云情。
寒钟夜彻江山寂,古佛晨参世路惊。
莫问朱颜辞阙后,青灯黄卷了余生。
刘志航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这首诗上,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刻痕。
“金陵烽火”
他喃喃自语,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明初那场震惊朝野的靖难之役。
那场战争,是权力的角逐,是叔侄间的生死较量,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缁衲仓皇别禁城”,他微微皱眉,思绪愈发深沉。
当年,朱棣的大军兵临城下,皇宫内一片混乱。建文帝在绝望与恐惧中,借着僧人装扮,仓皇逃离了禁城,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又未知的流亡生涯。这一去,便如断了线的风筝,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留下了无数的猜测与传说。
“玉辇空余芳草恨”,这句诗道尽了帝王失位的无尽悲痛。
曾经,建文帝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玉辇之上,接受着众人的朝拜,意气风发。
可如今,玉辇依旧,而他却已失去了江山,只能在芳草间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悔恨。
那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已化作了泡影,只留下这一句饱含血泪的诗句,诉说着他的凄凉与无奈。
“袈裟渐染暮云情”,又藏着遁入空门的无奈与悲哀,他脱下了那身华丽的龙袍,披上了僧袍,从此与青灯古佛相伴。
他在暮云之下,感受着世间的沧桑变化,心中的那份无奈与凄凉,也渐渐融入了这悠悠的暮云之中。
寒钟夜彻,古佛晨参,曾经金尊玉贵的少年天子,终究在青灯黄卷中耗尽了余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难以磨灭的传奇。
将石门打开,墓室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腐朽味道,墙壁上刻满了精美的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独特,尽显大理国的独特风格。
然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墓室的正中央并没有摆放棺椁,而是一个身着僧袍的遗骸,在他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古朴的盒子和一个绢帛。
刘志航的心猛地一紧,快步走上前去,双手拿起绢帛,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可以辨认:
数日前,寻建文帝故吏卒,经历辛万苦到山深寺。及排烟尘满空,一朽面扑施。
禅竹蒲团,见一具已朽骨,虽面已辨不可辨,然从陈旧不失僧衣,及枕陈熟物,心既明,乃吾之奉命,苦追建文帝耳。
正考甫遗物,予非虑失之传国玺。
及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篆文字,执玺之刻,吾手微摇战,非但奇珍怪,此存亡之机也。
广孝将发,辞于臣耳起曰:“与哉,寻得玺,切莫携归。
公以吾知陛下之性,一玉玺见之,知之者,恐其难终也。
不若留此,当一切未发。亦以子孙,留一卒之端。”
顾手中之玺,吾陷深策。
臣窃知广孝所言非虚,陛下性多疑,欲以固位,绝不知所在及有传国玺者活之。若以玺留之,还报陛下,此欺君之罪何以众待?
吾思夫从吾出百死之兄弟,信我任,从我者,吾岂徒绝倒哉?
吾意决之,发其大理古墓,葬建文帝所,而刻其事于壁,葬建文帝与玉玺于此。
还至京,对陛下诘之,对曰:“臣无状,未有建文帝踪,”吾不悔,以吾保信兄弟,亦存其事。
历年后,每忆云南寺雨夜,心中香泛澜。吾信之,终有揭之密者,而吾所为,得其明质。
读完绢帛上的内容,刘志航心里明白,这封信是郑和留下的。
原来,郑和在下西洋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建文帝的踪迹。
然而,当他赶到时,建文帝已经去世。
本来他打算将传国玉玺带回,交给皇帝朱棣,以证明自己完成了使命。
但在出发前,姚广孝告诫他,以朱棣多疑的性格,一旦得知玉玺的下落,必定会杀人灭口,以绝后患。
郑和考虑到手下兄弟的性命,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本地一处大理国王室的古墓挖开,将建文帝和玉玺一起安葬在此。
留下这封信,将所有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下来,希望有一天,能够有人揭开这个隐藏了数百年的秘密。
刘志航将绢帛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目光再次落在那具已经腐朽的僧袍上。
这位曾经的帝王,虽然失去了江山,但却在青灯黄卷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随后,他缓缓走向那个古朴的盒子,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只见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枚玉玺,上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篆字。
刘志航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作为一个纯正的九州人,对传国玉玺这种象征着至高权力和悠久历史的圣物,有着本能的巨大执念。
此刻,它就静静地躺在自己手中,那温润的质地、精美的雕刻,无一不让他心潮澎湃。
就在此时,异变突生,玉玺上的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突然发出一道强烈的金光,光芒如同一轮烈日,瞬间照亮了整个墓室。
刘志航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待他再次睁开时,只见九条金龙从玉玺中呼啸而出,盘旋在空中。
金龙身躯庞大,鳞甲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龙须随风飘动,每一条都栩栩如生,仿佛拥有生命一般。
它们的嘴里不断吐出一道道金光,这些金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色光网,将整个墓室笼罩其中。
而体内的九鼎也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从体内缓缓飞出。
九鼎在金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在他的身边缓缓旋转,不断接收着金龙吐出的金光的力量,每吸收一道金光,九鼎上的文字就闪烁得更加明亮,仿佛在与金龙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交流。
刘志航这时感觉身体不受控制地飞起,一股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涌入他的体内。这股力量狂暴而炽热,仿佛要将他的身体撕裂。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全身的肌肉紧绷,血管凸起,仿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试图控制这股力量,却发现自己的意识在这股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根本无法抗拒。
索菲亚这时从克拉特出来,立刻想要上前帮他。
然而,她刚要出手,一道金光如同一把利刃,将她狠狠打到墙壁上,口吐鲜血,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与难以置信。
突然,一声更加响亮的龙吟响起,九条金龙同时发出一道耀眼的金光。这道金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色光柱,直冲墓室顶部。
随后化作一道流光,重新融入了玉玺之中。
而刘志航体内的九鼎,也在这一刻停止了旋转,缓缓回到了他的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