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4集:《科技伦理的代际对话机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跨越数字鸿沟的午后茶会

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门被推开时,林晓雯正弯腰调整投影幕布的角度。七十岁的张桂兰拄着智能拐杖站在门口,金属杖头触地时发出规律的"嗒嗒"声,拐杖顶端的摄像头正360度旋转,把实时画面传送到女儿的手机上。

"这就是那个会告密的拐杖?"张桂兰眯起眼睛打量着大厅里忙碌的年轻人,她的话音刚落,角落里立刻响起几声轻笑。十七岁的周宇航举着运动相机跑过来,无人机在他肩头盘旋,"奶奶您说对了,这拐杖还能检测跌倒呢。不过您放心,今天咱们聊的就是这东西到底该不该'告密'。"

墙上的电子钟跳成下午两点,三十多位参与者陆续入座。林晓雯看着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忍不住莞尔——左手边的银发族大多带着老花镜,面前摆着搪瓷杯;右手边的年轻人则人均至少一部电子设备,蓝牙耳机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这就是"跨代科技伦理对话日"的现场,她作为活动发起人,手心微微出汗。

第一杯茶:AI养老的温度争议

"我先来抛砖引玉。"林晓雯点开PPT,屏幕上出现某品牌护理机器人的广告:银色机械臂正给卧床老人喂水,屏幕上的虚拟人脸笑得标准而僵硬。

"这玩意儿能代替人?"张桂兰率先发难,她把拐杖往地上一顿,"去年我摔断腿那会儿,护工小姑娘半夜三点起来给我翻身,机器人能做到?"她的话引来几位老人的附和,六十七岁的王建国补充道:"上次去养老院参观,那机器给老人擦脸跟刷盘子似的,冰凉凉的,哪有一点人情味儿。"

周宇航举了举手,指尖在手机上快速敲打着:"可是张奶奶,现在护工多难找啊。我外婆住的养老院,护工要管八个老人,机器人至少不会不耐烦。"他调出数据图表,"而且AI能24小时监测心率血压,我爷爷上次心梗,就是智能手环提前预警才救回来的。"

"但它总盯着你啊!"六十五岁的刘美兰突然提高声音,她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我儿子给我装的智能水表,每天用多少水都给他发消息。上次我多放了会儿洗澡水,他隔着三条街打电话来骂我浪费。这哪是养老,是坐牢!"

二十岁的陈雨菲推了推眼镜:"刘奶奶,那是您儿子设置的问题。我给奶奶买的智能音箱,只会提醒该吃药了,还能陪她听评剧呢。"她播放了段录音,音箱用带着颤音的老年男声唱着《锁麟囊》,几位老人顿时坐直了身子。

林晓雯适时插入:"我们做过调研,60岁以上人群中72%反感被AI'监视',但85后子女里91%认为远程监测很有必要。这中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张桂兰的智能拐杖突然发出提示音,女儿发来视频请求。她皱着眉挂断:"平衡点就是别把我们当小孩管!我邻居李大妈,她儿子给她门上装了人脸识别,说防止她走失。结果李大妈现在连下楼买根油条都得跟儿子报备,这叫什么事儿!"

"那万一真走失了呢?"周宇航反问,"我同学的爷爷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就是靠智能鞋找回来的。科技是工具,关键看怎么用。"

讨论像滚雪球般热烈起来。林晓雯在白板上记录关键词:"自主权"、"安全感"、"**边界"、"技术依赖"。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字上移动,仿佛在给这些抽象的词语镀上时间的刻度。

第二杯茶:社交媒体的真实困境

茶歇时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周宇航教张桂兰用手机扫描茶点上的二维码查看成分,而张桂兰则手把手教陈雨菲如何把湿纸巾折成小方块。林晓雯悄悄打开录音笔,捕捉着这些计划外的互动。

"接下来我们聊聊这个。"林晓雯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弹出两张图片:左边是老人聚在公园长椅上晒太阳,右边是年轻人在咖啡馆各自刷手机。

"我孙子吃饭的时候都抱着个平板,"王建国叹了口气,"问他学校的事,说'朋友圈都发了',我哪会看那玩意儿。"他掏出个老式翻盖手机,"我这手机只能打打电话,挺好。"

"王爷爷,朋友圈不全是没用的东西啊。"陈雨菲举起手机,"我外公在老家种橙子,我帮他开了视频号,现在好多人直接网上下单,比以前跑集市轻松多了。"

争论很快转向更尖锐的话题。张桂兰说起小区里的赵大爷:"天天转发那些'震惊体'文章,说吃香蕉致癌,喝白酒抗癌,谁说都不听,还说'网上专家说的'。"她突然提高音量,"最可气的是上个月,他看了个视频,偷偷给骗子转了三万块,说是什么区块链投资!"

周宇航的脸红了:"那些谣言我们年轻人也烦。但您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在B站学修家电,在知乎看历史科普,这些都是正经知识啊。"他顿了顿,"而且您知道吗,现在很多老人沉迷短视频比年轻人还厉害。我奶奶每天刷到半夜,说'那些小姑娘跳舞真好看',劝都劝不动。"

这话让几位老人陷入沉默。六十七岁的赵秀莲小声说:"我是怕跟不上趟。上次社区通知打疫苗,只在群里发了消息,我没看到就错过了。现在连买菜都得用手机扫健康码,我们这些不会用的,就像被社会抛弃了。"她的声音带着委屈,"我不是反对新技术,是怕被落下。"

大厅里安静下来。林晓雯注意到周宇航悄悄调低了手机音量,而王建国把老花镜往鼻梁上推了推,似乎想看清前排年轻人的表情。窗外的鸽子落在空调外机上,咕咕的叫声格外清晰。

第三杯茶:代际设计的伦理准则

最后环节是分组讨论,林晓雯特意打乱座位,让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张桂兰和周宇航被分到一组,前者正抱怨智能电视的遥控器太复杂,后者突然拍了下大腿:"奶奶您看,这遥控器上的按钮,80%您都用不上!"

他掏出手机拍下遥控器照片,用绘图软件圈出电源、音量、频道三个键:"厂家就该设计这种极简模式,按一下切换,老人用简单模式,年轻人用全功能模式。"

张桂兰眼睛亮了:"这个好!还有我那智能洗衣机,光程序就十几个,我洗个被套要研究半天。"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问题,"林晓雯走过来加入讨论,"设计产品的时候只考虑技术可能性,没考虑使用者的差异。"她给每人发了张便签纸,"请大家写下对科技产品的一个期待,不用太长。"

半小时后,收集上来的便签纸贴满了整面墙。林晓雯逐行念着:

"希望手机有'长辈模式'但别叫这个名,像在骂我们老糊涂。"

"希望短视频能自动过滤谣言,特别是针对老人的骗局。"

"智能设备出问题时,能有人工客服,别总让我按1按2。"

"别在朋友圈给我推'你可能认识的人',我不想让前任看到我奶奶的广场舞视频。"

夕阳西下时,活动接近尾声。周宇航帮张桂兰把她的意见录入表格,张桂兰则教周宇航如何辨别菜市场的注水肉。王建国举着陈雨菲帮他注册的微信,兴奋地看着女儿发来的外孙照片。

林晓雯站在门口送别大家,张桂兰回头朝她挥挥手,智能拐杖的LED灯在暮色中闪了闪:"下次活动还叫我,我把老李头也带来,他对那个AI护理机器人可有话说了。"

周宇航背着双肩包跑过来:"林姐,我整理了份年轻人的建议,发你邮箱了。对了,我奶奶说想学习用视频号,你能推荐个简单的教程吗?"

晚风带着栀子花香吹进大厅,林晓雯看着墙上的便签纸在风中轻轻晃动。这些纸条上的字迹有大有小,有工整有潦草,却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愿望:希望科技能像此刻的风一样,温柔地包裹住每个年龄段的人。

电子屏上的时钟显示十七点三十五分,距离活动开始已经过去五个半小时。林晓雯拿出手机,给团队发消息:"准备筹备下一次对话日,主题我想好了——'当我们老了,该如何与科技相处'。"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她仿佛看到二十年后的某个午后,头发花白的周宇航正耐心教着更年长的张桂兰操作最新的智能设备,而他们讨论的内容,或许正是今天这些便签纸上写着的朴素愿望。科技会变,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求,永远不会过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