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林枫心中满是不解时,荀攸的举动超出了他的预期。
荀攸主动提出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林枫措手不及,甚至怀疑荀攸是否能读取他的内心。
连郭嘉也感到困惑,他深知荀攸并非轻率之人,如今这般行为实在反常。
郭嘉原本以为会是林枫主动招揽荀攸,而非荀攸主动请缨。
这种局面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即便他向来擅长观察人心,此刻也完全摸不清状况。
林枫起初对荀攸的主动投奔感到意外,但很快热情地迎接了他。
他用一句古语表达了对荀攸的欣赏,将其比作自己的张良。
然而,这一句话让旁观的郭嘉颇感无奈,因为林枫不久前也曾用同样的话欢迎过自己,如今却当着他的面再次使用,难免让人觉得敷衍。
察觉到失言的林枫心中暗叫不妙,但荀攸并未察觉气氛的微妙,反而深受感动,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
林枫虽想解释这是无意之举,却也只能顺着话题继续寒暄,场面一度有些尴尬。
最终,在郭嘉的插话中,三人逐渐转入正题,展开了更实质性的对话。
荀攸与郭嘉初为同僚,彼此寒暄后,荀攸坦言荀家支持他投效曹操。
郭嘉对此颇为惊讶,认为荀家此举胆识过人,但也疑惑其风险。
荀攸笑言荀家押注正确,因曹操实力雄厚,稳操胜券。
郭嘉附和祝贺,荀攸则谦虚回应。
林枫在一旁感慨聪明人对话的复杂性。
林枫在说完自己的不满后,轻咳几声,宣布道:“公达,我暂时任命你为我的军师,负责接下来的军事事务。”
荀攸听后郑重回应:“遵命!”
自此,荀攸成为林枫阵营的一员。
这让曹操接连失去了四位重要人物,不禁感到头疼不已。
在林枫成功挖角后,成都局势微妙。
表面上平静无波,实则暗流涌动。
锦衣卫秘密策划着重大行动,意图针对州牧刘焉。
经过周密准备,他们选择制造混乱,转移州牧府注意力,从而实现计划。
数日后,刘焉如常处理公务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爆炸声。
他急忙询问情况,亲卫回报称附近某府邸意外坍塌。
这一事件虽看似小事,却让刘焉心中疑虑重重。
益州发生了一起府邸倒塌事件,虽然仅限局部损坏,但因地点靠近州牧府,恐引发风水不利的无端议论,甚至可能波及刘焉自身。
为避免麻烦,刘焉命令亲卫调查事故原因:若为人为破坏,则务必揪出幕后主使;若是意外,则需迅速处理现场并援助受影响的百姓。
同时,他要求控制谣言传播,严惩造谣者。
刘焉隐约觉得此事背后存在人为操控,对此深感忧虑。
亲卫领命而去后,刘焉眉头紧锁,感叹时局动荡。
他意识到益州也无法避开这场乱世风波,只盼能平静度过余生。
然而,林枫并不打算让他如愿。
根据历史,刘焉本应再活数年,但林枫决意改变这一进程。
他已掌控整个锦衣卫,命令他们加速促成刘焉的非正常死亡,以便由刘璋接替,从而推进自己的战略部署。
此时,一名侍女端上姜茶呈递给刘焉,轻声提醒他趁热饮用。
刘焉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开始注重养生之道,姜茶成了他每日必饮之物。
侍女奉上姜茶后,刘焉示意身旁亲卫检测。
亲卫尝了一口,确认无误后点头示意,刘焉这才安心饮用,只觉身心舒畅。
然而,无人察觉侍女眼中闪过的一丝冷光。
“终于成功了!”
她暗自窃喜。
刘焉却浑然不知,仍对侍女毫无戒心。
殊不知,这位看似普通的侍女实为锦衣卫成员,是林枫组建锦衣卫时首批加入的精英。
作为女情报人员,她的最大优势便是不易引起怀疑。
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又有谁能对一个柔弱女子心生防备?尤其像刘焉这般称霸一方的诸侯,更是难以将女子放在眼里。
因此,刘焉及其亲卫对这名侍女始终缺乏提防,怎会想到一个小小侍女竟有如此背景。
待刘焉饮毕,侍女正欲离开,却被刘焉喝止:“站住!”
侍女瞬间僵住,全身紧绷,做好了最坏打算,但表面依旧镇定,低头低声问:“州牧大人有何吩咐?”
刘焉冷冷道:“转身抬头,让本州牧瞧瞧。”
侍女恭敬应答后,缓缓抬头,眼中带着几分畏惧望着刘焉。
刘焉见此,心中颇为满意,认为恐惧正说明自己有足够的威严。
他注意到侍女容貌不错,便起了兴致,要更仔细地打量一番。
经观察,他觉得侍女比刚才的印象更加娇美,于是起了占有之心,开口示意侍女靠近。
侍女听令上前,刘焉趁势抓住她的下巴,夸赞其美貌,同时眼神中流露出强烈的**。
这时,侍女已明白刘焉意图,虽心生厌恶,但仍故作胆怯地说自己不配。
然而,她深知此刻接近刘焉的重要性。
根据主上的安排,刘焉已服下毒药,毒性将在七日后发作。
因此,她需尽快从刘焉处获取情报,即便牺牲自身也在所不惜。
所有锦衣卫成员都清楚,为达成目标,一切代价都在所不辞。
刘焉见到侍女的胆怯模样,内心甚是得意。
这种柔弱形象迎合了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让他对侍女愈发感兴趣。
他温柔地说道:
“何必过谦?若这般容貌也算不得出众,这世间又哪有真正令人称道的佳人呢?”
接着,他又进一步说道:
“我久仰你的才情,希望能与你共享美好时光,不知你意下如何?”
女侍女听后暗暗窃笑,表面上却娇羞不已,低声回应:
“一切但凭大人安排。”
刘焉见状心跳加速,咽了口唾沫后大笑着保证:
“放心,我定不负你。”
随即,他抱起侍女走向后院,随行的侍卫也识趣地退下,以免碍事。
……
数日之后,益州局势突变。
刘焉骤然离世,益州陷入动荡。
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企图从中获利。
刘璋作为唯一的继承人,顺理成章接任益州牧。
起初他有些迷茫,但很快便沉浸于喜悦之中。
上任之初,他就做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决定。
刘璋因不满张鲁,下令杀害其母并要求张鲁回成都受审。
他本就对张鲁心存芥蒂,如今身为益州牧,自然不容许张鲁继续掌控汉中。
然而,刘璋的决策过于草率,未能预见此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指令无人敢违抗,即便部下多次提醒张鲁可能反叛,他也充耳不闻。
最终,张鲁得知母亲遇害的消息,悲痛万分。
他对母亲怀有深厚感情,尽管知晓母亲过往的经历,却始终心存感激。
如今母亲惨死,张鲁不仅痛失至亲,更因刘璋的暴行感到愤怒与无助。
刘焉去世后,刘璋继任益州牧,第一件事竟然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这一消息让张鲁极为愤怒。
他的弟弟张卫悲痛地控诉道:“我们的母亲惨遭刘璋毒手,我们怎能忍气吞声?”
张鲁也满含泪水,拍着弟弟的肩膀说道:“弟弟别哭,刘璋太过分了。”
张卫愤慨地提议:“兄长,血海深仇不可不报,我们不如起兵反抗,占据汉中自立为王。”
张鲁原本对此持反对态度,因为刘焉曾对他们有恩。
然而,鉴于刘璋杀害母亲的事实,他认为此刻反叛并无不妥。
杨松在一旁劝道:“主公,张将军所言极是。
刘璋不仅威胁到您的地位,还危及您的性命。
前往成都无疑是冒险。”
杨松支持张鲁,因为他深知一旦易主,自己家族的利益可能受损。
在弟弟与谋士的劝说下,张鲁最终决定反叛刘璋,着手准备独立行动。
张鲁决意割据汉中,与刘璋决裂。
面对部下的支持,他意气风发地谋划未来。
张鲁痛斥刘璋背信弃义,决定不再手下留情,正式宣布脱离益州统治。
这一举动让益州分裂成三部分:南部由南蛮占据,中部属于刘璋,北部归张鲁掌控,使益州整体实力大幅下降,这正中林枫下怀。
与此同时,薛仁贵率领的征东大军已在武都郡驻扎数日。
得知刘焉离世的消息后,他迅速行动,直指武都郡,这里是通往汉中的关键前哨。
武都郡与汉中相邻,阳平关成为双方交锋的焦点。
若能迅速攻下阳平关,便可快速占领汉中核心地带南郑,进而掌控整个汉中。
然而,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唯有正面强攻一条途径可选。
阳平关前地势狭窄,一次最多只能容纳千人进攻。
即便薛仁贵拥有五十万大军,实际能参战的也只有这一千人,兵力优势无法发挥。
因此,他向林枫提议派遣一员大将率精锐骑兵快速行动,在阳平关守将未察觉时夺取关口,打开汉中的西大门,使东进之路畅通无阻,进而占领汉中并谋划益州。
最佳时机选在张鲁与刘璋交恶、益州局势动荡之时。
此时,一名探子入帐禀报:“元帅,汉中传来消息,张鲁已公开宣布脱离益州自立,与刘璋决裂。”
此消息尚未外泄,连刘璋一方都未知晓。
薛仁贵听后喜形于色:“天意如此!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