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传宗看来,要是自己处在何雨柱的位置,肯定会忍不住质问何雨水:“自从爸爸走后,咱俩一直相依为命。这么多年,就算我对你谈不上无微不至的关爱,可在供你上学、保障生活费用这些方面,我从没亏待过你吧?
你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你,是不是?可你呢,竟然这么对我,你凭什么呀?
我不记恨你因为出生导致妈妈去世,这已经算是够宽容的了。爸爸走后,为了让你能安心上学,我付出了多少。你看看周围别的女孩子,能像你这样安心上学,不用干活的,能有几个?
你居然还做出这种事!要是我给你找个带着三个孩子的二婚男人,让你嫁过去,你会同意吗?你凭什么就觉得我就只配得上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呢?”
在易传宗看来,何雨水就是嫌弃何雨柱邋遢。何雨柱十六七岁时父亲离世,从此便独自拉扯着妹妹生活。一开始他没有工作,只能去外面捡垃圾,甚至还向别人乞讨,这才欠下易中海那么大的人情。
父亲走后,易中海一直对他有所帮扶,院里的老太太也时常施舍他几顿饭,对他加以照顾。何雨柱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加上当时年纪小,又没人给予正确引导,十六七岁的小男孩,正是所谓叛逆的年纪。
而且这院子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又占据着中院整个四合院最主要的正房和耳房。他要是不表现得浑身是刺、莽撞一些,恐怕早就被别人欺负得骨头都不剩了。要是何大清没有离开,能在人情往来方面给他一些指点,他也不至于如此。
何雨水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些情况,脑子也明白事理,但她却从不跟何雨柱提及院里的这些事。
放学后,她要是能给何雨柱讲讲院里其他人的情况,何雨柱肯定会听的,毕竟兄妹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何雨柱怎么会不听亲妹妹的话呢?
然而,何雨水从未跟何雨柱谈过四合院中的人情世故,也不给他出主意,以至于何雨柱很容易被易中海和院里其他人带偏。
何雨柱这人,确实善良重情,但在人情世故方面着实欠缺。再加上许大茂整天刺激他,你看他俩,整天斗来斗去。
不过许大茂的父亲许富贵却从不参与其中。许富贵这人黑白两道都吃得开,要是他真想整治何雨柱,那简直轻而易举。
但许富贵从不会这么做,因为他知道何雨柱和许大茂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打打闹闹实属正常。只不过四合院其他人一掺和,矛盾才不断升级。
后来许大茂做生意赔了,何雨柱又把他招了回来。到最后,何雨柱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棒梗和秦淮茹赶走了。
没有地方去走到大桥下,当时天降大雪,何雨柱就这么冻死在了那里,还是许大茂将他拉走并安葬的。
何雨柱和许大茂两人在院里斗了这么多年。实际上,何雨柱被易中海培养成了他的“打手”。
只要有人不听易中海的话,易中海就指使何雨柱去收拾谁。而且每次和别人发生冲突打架时,易中海总是偏袒何雨柱。要是有人据理力争,易中海就会把老太太搬出来,将老太太塑造成类似烈士家属的形象。
毕竟在那个年代,对烈士家属极为照顾,而老太太又是五保户,这样一来别人往往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何雨柱和许大茂之间的事,以及院里的种种纷争,说起来简单,却也复杂。哪个院子里没有这样勾心斗角的情况呢?电视剧只不过呈现了这95号院的故事罢了,实际上别的院子同样存在,而且有的争斗比这还激烈。
就拿易中海来说,从1966年以后,他就开始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做打算。以他的情况,要是收养烈士子女,或者找个农村孩子收养,都不是难事。
毕竟当时没有计划生育,孩子多的是,想要男孩或女孩都能实现。一般像他这种没有子女的人,大多会收养男孩或女孩,既为传宗接代,也为给自己养老,就算花费些精力和钱财也在所不惜。
可易中海却从不这么做。易传宗心里其实挺欣赏易中海这一点,只不过觉得他年纪大了,做事有些急躁,可能也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再看易中海和老伴的关系,从剧中表现来看,很难说他喜欢老伴。他老伴那么渴望收养孩子,一直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可易中海却始终不答应。
要说他不喜欢老伴吧,他既不离婚,也不再找其他人。在那个年代,找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再婚,对身为高级工的他来说,并非难事,分分钟就能办到,但他同样没有这么做。
最让易传宗想不通的是,易中海仿佛一直游离在人群之外。他可是厂里的八级钳工,也收了不少徒弟。然而奇怪的是,逢年过节竟没有徒弟前来拜访他。
反观后院的刘海中,却有不少徒弟去看望他。在那个年代,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徒弟为师傅养老送终也是常有的事。
可易中海这边,从没有徒弟来,他也是一副不在乎、不嫉妒的态度,在厂里甚至不愿与徒弟深交。这着实让易传宗十分纳闷,究竟是易中海自身的原因,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易传宗心想,每次易中海看向自己的目光,都透着心疼、喜爱与恻隐,仿佛看到了故人一般。
易传宗暗自揣测,易中海应该是对原主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看自己就像是在看故人之子。
他不禁思索,易中海为何不与自己相认呢?按照常理,若是一家亲兄弟,自己没儿子,有侄儿在,在农村或城里就不怕欺负,所谓“侄儿门前站,不算绝户汉”,他也该和自己认下,可没有。
易传宗猜测,易中海和大哥易中江应该有些渊源,大哥在新学堂教书,或许教过易中海不少东西,但又觉得易中江可能没教他太多。
毕竟长子和幼子之间,相处未必融洽,父母对长子往往会更考虑自己养老等实际问题。
而且从母亲信中的描述来看,易中江很会说话,情商智商都很高,相比之下,易中海在老人面前的受宠程度可能稍逊一筹。
可易中海却一直没有相认自己,不知究竟是何原因。但从平时来看,易中海目光中总是饱含着关切,对自己也是照顾有加,出钱出力。
易传宗实在不想再琢磨易中海的事了,便一边想着一边收拾东西。
李秀芝见易传宗没说话,便开口道:“传宗,你说前院的阎埠贵夫妇,尤其是他家杨瑞华杨大姐,他们两口子可一直捧着咱们说话,你说这阎埠贵,人可精明得很。”
易传宗回应道:“阎埠贵是小业主出身,他家以前肯定有一些作坊或者一个店铺。不过杨瑞华一直操持着家里,想必这也是他们家能评上相关身份的原因。而且阎埠贵这人挺有点远见,他应聘上了红星小学的老师。”
李秀芝连忙说道:“这个我知道,他是红星小学的老师,咱们院里上的孩子,基本上都受过他的教导,他人脉应该很广吧!”
易传宗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毕竟是老师。在这个时代,能上学的孩子,家里要么颇有钱财,要么家里得有工人,不然还真供不起孩子上学,你说是不是?
阎埠贵作为老师,接触的家长形形色色,人脉自然就广了。而且他这么精明,肯定也善于利用这些人脉关系。像他这种小业主出身的人,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当老师既能维持生计,又能积累人脉,对他们家以后的发展有好处。”
易传宗暗自心想,眼前阎埠贵夫妇在对待孩子这方面,倒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在剧情里,阎埠贵那算计的本事,简直能和铁算盘、铁公鸡一较高下。
不过,他在孩子的事情上,从不重男轻女,不管男孩女孩,分东西都是一视同仁。然而,他实在太精于算计,孩子们也都以他为榜样,学到了他这一点,结果到最后,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给他养老。
但话说回来,这人还是知道礼义廉耻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后来家里经济紧张的时候,跑去捡破烂维持生计。
估计过几年,应该会有新的粮票政策之类的。他虽说整天念叨自己二十几块钱的工资,可实际上应该会涨点,只是涨幅不大。
在这个年代,要养活这几个孩子可不容易,毕竟不像21世纪,吃油吃肉可以随意。
如今肉和油都是紧俏物资,凭那点定量,肯定不够吃,孩子们常常吃不饱,只能用粗粮勉强充饥。
阎埠贵如此节俭,或许是在之前那三年干旱灾害时期落下的习惯。不然,后期也不至于这样。在这个时代,他还是小业主成分,原本那个店铺应该是杨瑞华在打理。
看程叔程婶来聊天时提到的情况,他家似乎还颇有些钱财,把前院东厢房全给买下来了。
不过,自从阎埠贵应聘到红星小学当老师后,认识了不少人,考虑到自身成分以及当时对地主、有钱人家的政策,他就把店铺关了。
而且现在杨瑞华又怀上了孩子,算算这都已经是三个孩子了。
pS:读者大大们拿出发财的小手,点点催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