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0章 固沙守护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跨域小联盟:沙暴中的固沙守护战

“成果展示墙”上的新照片还带着油墨的淡香,小宇和爷爷站在梯田边的笑容格外耀眼。萧汀正用红色彩笔在照片周围画星星,叶澜则趴在实验台上,给《小研究员生态手册》的“黄土高原专区”补充参数表格,蓝白条纹的科研服袖口沾了点黄土色的颜料,那是模拟梯田土壤时蹭到的。

萧凡和叶之澜并肩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前者翻看着生态科研期刊,后者整理着各地寄来的反馈信件,偶尔抬头看向忙碌的姐弟俩,眼神里满是温柔。这个小小的实验室,因为“跨域小联盟”的存在,始终充满着热气腾腾的生命力。

“爸爸妈妈,你们看!小宇哥哥说,紫穗槐已经长到小腿高了!”叶澜突然举起平板,屏幕上是小宇刚发来的短视频,梯田里的三种植株郁郁葱葱,秸秆网格整齐排列,完全看不到之前水土流失的痕迹。

萧汀凑过去,一眼看到视频里随风晃动的沙棘枝:“我说秸秆网格肯定管用吧!下次我们可以教小宇哥哥给沙棘修剪枝叶,让它长得更壮!”

就在这时,平板突然弹出一条新的视频请求,屏幕上跳出“新疆塔克拉玛干”的定位标识。萧凡伸手轻点接通,一段带着浓重沙粒感的画面立刻占据了屏幕,伴随着呼啸的风声,一个清脆又带着焦急的声音传了出来。

“喂?是跨域小联盟的萧汀、叶澜弟弟妹妹吗?我叫阿木,今年8岁,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视频里的小男孩皮肤黝黑,额前的头发沾着细密的沙粒,睫毛上也挂着一层薄薄的沙尘,身后是无边无际的黄色沙丘,天空被狂风搅得昏黄一片,远处的沙丘在风沙中不断变换着形状。

“昨天晚上刮了一整晚的沙尘暴,我们种的梭梭苗好多都被沙子埋住了,还有的被沙粒打得叶子都掉光了,根也被风刮得露了出来!”阿木说着,镜头转向地面,只见原本整齐排列的梭梭苗东倒西歪,不少植株被厚厚的流沙掩埋了大半,只剩下细细的顶端露出沙面,还有几株直接被拦腰折断,断口处还沾着沙粒。

风还在呼啸,阿木的声音被吹得有些断断续续:“我们这里白天特别热,能到四十多度,晚上又特别冷,只有零下几度。土壤里全是沙子,一点水都存不住,种了好几次梭梭树、沙棘,要么被晒死,要么被沙尘暴埋了。爸爸妈妈说,再这样下去,沙漠就要吞掉我们的村子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视频最后,阿木蹲下身,用小手扒开一株梭梭苗根部的沙子,露出干裂的沙质土壤:“你们看,这土一点养分都没有,还存不住水,树苗根本扎不牢。你们有办法让植物在沙漠里活下来,挡住沙尘暴吗?”

视频结束后,平板屏幕上还在不断弹出阿木补充的文字:“沙尘暴经常来,有时候一周好几次,沙粒打得人疼,植物的叶子都被打坏了。我们需要能扛住沙打、耐旱、还能固沙的植物,最好长得快一点,能尽快形成防护带!”

“四十多度的白天,零下的晚上?”叶澜立刻跑到书架前,抽出《极端环境生态图鉴》,快速翻到沙漠章节,“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属于极端干旱气候,昼夜温差能达到四五十度,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有几千毫米,土壤是流动风沙土,保水保肥能力极差,还容易被风搬运。”

萧汀已经走到模拟仓前,小手抚摸着透明的舱壁,眼神里满是跃跃欲试:“爸爸,我们要给模拟仓升级!得加上沙尘暴模拟功能,还要能调极端温差,白天40℃,晚上-5℃,和阿木说的一模一样!”

萧凡放下期刊,走过来拍了拍萧汀的肩膀:“好想法!模拟沙尘暴需要加装高功率气流喷射装置和沙粒循环系统,极端温差则需要升级温控模块,爸爸可以帮你们搭建框架,但具体的参数调试和结构设计,要靠你们自己哦。”

“我来画设计图!”叶澜立刻拿出画纸和铅笔,快速勾勒出模拟仓的轮廓,“我们可以在模拟仓顶部加装环形气流喷口,侧面装沙粒储存盒,启动时气流带着沙粒喷射,就能模拟沙尘暴了!”她一边画一边标注,“温控模块要分上下两层,上层负责加热,下层负责制冷,这样能快速切换昼夜温差。”

萧汀凑过来看了一眼设计图,立刻补充:“还要在底部装沙粒回收装置,不然沙粒都堆在里面,没法重复使用!”他用手指在画纸上比划,“气流喷口的角度要可调,这样能模拟不同强度的沙尘暴,阿木说有时候沙尘暴特别大,有时候小一点。”

叶之澜端来两杯温水,放在姐弟俩手边:“妈妈已经帮你们查好了沙漠固沙的候选植物,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本土物种。第一种是梭梭树,耐旱耐沙埋,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第二种是沙柳,枝条柔韧,耐沙打,分蘖能力强,能快速形成灌丛;第三种是花棒,耐旱耐贫瘠,根系能固氮,还能在流动沙丘上生长,开花的时候还能吸引昆虫。”

“花棒?”萧汀眼睛一亮,“这个名字好听!它真的能在流动沙丘上活下来吗?”

“当然可以,”叶之澜笑着点头,“花棒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能扎到地下十几米深,侧根横向延伸,能牢牢抓住沙子,而且它的叶片很小,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抵抗沙粒冲击。”

接下来的两天,全家都投入到模拟仓升级改造中。萧凡负责切割有机玻璃、安装气流喷射装置和温控模块,萧汀和叶澜则在一旁打下手,递工具、拧螺丝,还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爸爸,气流喷口的压力太大了,会不会把幼苗直接吹断?”萧汀看着正在调试的装置,担心地问。

萧凡笑着调整了一下压力阀:“放心,爸爸设置了可调节压力档,最低档模拟轻微沙尘,最高档模拟强沙尘暴,我们可以从低档开始测试。”

叶澜则在旁边记录参数:“我们需要把阿木那里的沙尘暴强度记下来,他说晚上刮了一整晚,应该是中到强沙尘暴,对应的气流速度大概是25米/秒,沙粒喷射密度中等。”

改造完成后,模拟仓焕然一新。顶部的环形喷口均匀分布,侧面的沙粒储存盒里装满了从沙漠采集来的细沙,底部的回收装置能将沙粒循环利用,温控模块的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实时温度,从-10℃到50℃可自由调节。

“现在开始准备实验材料!”萧汀撸起袖子,干劲十足。他和叶澜一起,把流动风沙土填入模拟仓,用小铲子抚平,模拟沙漠的地表环境。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取出梭梭树、沙柳和花棒的幼苗,按照等距离的原则种在模拟仓的三个区域。

“沙漠里水分少,根部不能埋太深,不然吸收不到表层的少量水汽!”叶澜一边种,一边提醒萧汀,她记得图鉴里说过,沙漠植物的根系大多分布在表层土壤,方便吸收露水和少量降水。

萧汀点点头,把幼苗的根部埋到两厘米深的位置,用手轻轻压实沙子:“还要让幼苗稍微倾斜一点,顺着盛行风的方向,这样能减少风沙的冲击力。”

种植完成后,萧汀跑到操作面板前,开始设置参数:“白天温度42℃,持续12小时;夜间温度-3℃,持续12小时;沙尘暴强度设置为中强,持续8小时,和阿木说的一整晚沙尘暴一致!”他熟练地按下启动按钮,模拟仓立刻开始运转。

温控模块快速升温,屏幕上的温度数值不断攀升,很快就达到了42℃,模拟仓里的空气变得干燥炎热。紧接着,顶部的气流喷口开始喷射气流,侧面的沙粒储存盒打开,细小的沙粒随着气流一起喷出,形成了一场逼真的沙尘暴,沙粒撞击在模拟仓的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姐弟俩搬来小凳子,蹲在模拟仓前,紧紧盯着里面的变化。起初,三种植物都还能勉强支撑,沙柳的枝条柔韧,被风沙吹得轻轻摆动,没有折断的迹象;梭梭树的枝干比较粗壮,也能抵御沙粒的冲击;花棒的叶片细小,在风沙中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白天的高温让土壤里的少量水分快速蒸发,梭梭树的叶片开始发蔫、发黄,根部的沙子被风吹得不断流失,露出了浅浅的根系;沙柳的枝条虽然没有折断,但叶片被沙粒打得千疮百孔,不少叶片脱落下来;花棒的表现稍好一些,但顶部的嫩枝也被沙粒打弯了。

“不行!这样下去它们都会死的!”叶澜着急地说,小手紧紧攥着实验记录本。

萧汀眉头紧锁,盯着模拟仓里的沙粒流动:“阿木说他们种的梭梭苗被沙子埋住了,我们得想办法拦住沙子,还要保住水分。”他突然想起黄土高原的秸秆网格,“我们可以用麦草方格!之前在书上看到过,麦草方格是固沙的好办法!”

“对!麦草方格能降低风速,减少沙粒流动,还能截留少量水分!”叶澜立刻附和,“我们可以把麦草剪成30厘米长的小段,摆成方格状,埋在土壤里,露出一部分在外面,形成防护带。”

姐弟俩立刻行动起来,关掉模拟仓的装置,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幼苗周围的积沙。萧汀跑到储物间,拿出干燥的麦草,剪成小段,叶澜则用小铲子在土壤里挖浅沟,把麦草段埋进去,摆成一个个30×30厘米的方格,每个方格的交点处用小石子压住,防止被风沙吹走。

“还要给植物补充水分,但不能太多,不然会烂根!”叶澜拿出小喷壶,装上少量清水,在每株幼苗的根部喷洒了一点点,“沙漠里只有少量露水和降水,我们要模拟真实的水分条件。”

萧汀则在模拟仓的角落放了一个小小的湿度计,用来监测仓内的湿度变化:“我们还要调整沙尘暴的持续时间,阿木那里不是每天都刮沙尘暴,我们可以设置成每隔三天刮一次,这样更符合真实情况。”

调整完成后,他们再次启动模拟程序。这次,麦草方格发挥了巨大作用,风速明显降低,沙粒不再肆意流动,而是被麦草方格拦住,在方格内堆积起来,形成了稳定的沙面。三种植物的根部被麦草方格保护着,沙子不再流失,叶片也减少了沙粒的撞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白天高温时,麦草方格还能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湿度计显示仓内的湿度比之前提高了15%。梭梭树的叶片虽然还有点发蔫,但没有继续发黄;沙柳的新叶开始慢慢长出来,取代了脱落的旧叶;花棒的表现最为出色,顶部的嫩枝重新挺直,还长出了小小的花苞。

“有效果!但还能优化!”萧汀盯着模拟仓里的花棒,“花棒的固沙能力最强,我们可以把它种在麦草方格的交点处,形成防护核心,沙柳种在方格内部,梭梭树种在外侧,这样分层防护,效果更好!”

叶澜立刻补充:“还有种子预处理!之前帮阿依古丽姐姐的时候,温水浸泡能提高沙棘的出苗率,沙漠植物的种子是不是也需要预处理?”她翻出《极端环境生态图鉴》,快速查找,“找到了!花棒和沙柳的种子需要沙藏处理,把种子和湿沙混合,放在低温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能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

姐弟俩决定进行新一轮测试,这次他们不仅调整了种植方式,还对种子进行了预处理。萧汀按照图鉴上的方法,把花棒和沙柳的种子和湿沙混合,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储存了24小时;叶澜则重新规划了种植布局,在麦草方格的交点处种上花棒,内部种沙柳,外侧种梭梭树,形成了三层防护体系。

萧凡和叶之澜也加入了进来,萧凡帮他们调整模拟仓的沙尘暴周期,设置成“三天一次中强沙尘暴”,更贴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实际情况;叶之澜则提供了沙漠植物专用的微量元素营养液,按照极低的浓度稀释后,给幼苗补充养分。

模拟实验持续了十天,姐弟俩每天都轮流记录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土壤变化。他们发现,经过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比之前提高了30%,分层种植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降低风沙冲击力,麦草方格内的积沙越来越多,形成了稳定的沙堆,植物的根系也越来越发达,牢牢抓住了沙子。

第十天,当最后一场沙尘暴模拟结束后,萧汀和叶澜打开模拟仓,惊喜地发现里面的三种植株都长得生机勃勃。花棒已经长到了十几厘米高,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沙柳的枝条茂密,根系交织成网状,把麦草方格内的沙子牢牢固定住;梭梭树的枝干变得粗壮,叶片翠绿鲜亮,完全适应了极端温差和沙尘暴的环境。

“成功啦!”萧汀兴奋地跳起来,和叶澜击了个掌,“我们的方案管用!”

萧凡走过来,仔细检查了植物的根系和土壤情况,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太棒了!‘麦草方格分层种植 种子沙藏预处理 微量营养液补充’的组合方案,不仅能抵御沙尘暴,还能适应极端温差和干旱环境,完全符合阿木的需求!”

叶之澜补充道:“而且这个方案成本低、易操作,阿木和村民们很容易实施。麦草在农村很容易找到,种子也能在当地的农业站买到,不需要复杂的工具。”

接下来,姐弟俩开始整理给阿木的回复。萧汀负责画示意图,他在卡通信纸上画了麦草方格的制作方法,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花棒、沙柳和梭梭树的种植位置,还画了种子沙藏处理的步骤,旁边用拼音写着“种子 湿沙,冰箱冷藏24小时”。

叶澜则负责撰写文字内容,用拼音 汉字的混合形式写道:“阿木哥哥,我们用模拟仓还原了塔克拉玛干的沙尘暴和极端温差,测试了好多方法,终于找到固沙的好方案啦!1. 麦草剪30厘米,摆成30×30厘米方格,埋入沙中,交点压石子;2. 花棒种方格交点、沙柳种内部、梭梭树种外侧,分层防护;3. 花棒和沙柳种子用湿沙冷藏24小时再种;4. 每隔10天喷少量清水和稀释营养液。我们测试了10天,经历了3场沙尘暴,植物都活得好好的,肯定管用!”

萧汀还在信纸后面画了一个沙漠绿洲的简笔画,沙丘上长满了花棒、沙柳和梭梭树,天空中没有了沙尘,露出了湛蓝的颜色,旁边写着“等植物长大,沙漠就会变成绿洲啦!”

萧凡联系了新疆当地的生态保护协会,帮忙准备了三种植物的种子、足量的麦草样本和微量元素营养液,还有制作麦草方格的工具,一起打包寄给了阿木。叶之澜则写了一封给阿木爸爸妈妈的信,详细说明了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还附上了模拟实验的数据报告。

寄完快递的第二天,小宇突然发来微信视频,兴奋地说:“萧汀、叶澜弟弟妹妹,我想加入跨域小联盟!我可以分享黄土高原的种植经验,还能帮你们收集梯田的实地数据!”

“太好了!”萧汀立刻答应,“我们的联盟又多了一位成员!以后我们可以建一个微信群,让各地的小朋友都能交流种植经验!”

叶澜也开心地说:“小宇哥哥,你可以把梯田的土壤变化、植物生长情况记录下来,我们一起补充到手册里,让更多小朋友受益!”

就在姐弟俩忙着组建跨域小联盟微信群的时候,平板又弹出了一条新的求助信息,来自云南的小朋友朵朵,她说家乡遭遇了泥石流,山坡上的植被被冲毁,泥土不断滑坡,希望能找到能固坡、耐冲刷的植物。

萧汀和叶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和坚定。萧汀跑到模拟仓前,拍了拍舱壁:“下一个挑战,泥石流固坡!我们要给模拟仓升级泥石流模拟功能!”

叶澜则拿出《小研究员生态手册》,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云南泥石流专区”:“我们还要筛选适合的固坡植物,比如香根草、紫穗槐,还要设计能抵御泥石流冲击的种植方案!”

萧凡和叶之澜看着姐弟俩忙碌的身影,相视一笑。叶之澜轻声说:“孩子们的联盟越来越壮大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守护着一个个远方的家园。”

萧凡点点头,目光落在模拟仓里郁郁葱葱的固沙植物上:“这就是科研的意义,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用知识帮助他人。我们的小研究员们,正在用行动诠释这一点。”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在透明的模拟仓上,沙粒在灯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花棒的淡黄色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跨域小联盟的征程还在继续,这对智商超群的龙凤胎,正带着他们的模拟仓和《小研究员生态手册》,迎接一个又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