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解毒藤试验田翠绿的叶片上,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余小麦蹲在田垄边,手指轻轻拨开一片心形叶子,检查下面的土壤湿度。
"湿度刚好。"她自言自语道,在记录本上打了个勾。远处传来脚步声,她抬头看见陆远山和陈志明沿着田埂走来。陆远山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工作服,手里拿着几份文件;陈志明则换上了基地准备的胶鞋,正用手机拍摄田里的植株。
"早啊。"陆远山走近,递给她一杯豆浆,"趁热喝。"
余小麦接过豆浆,温度透过纸杯传到掌心。"陈医生睡得好吗?"她问道,注意到陈志明眼下的黑眼圈。
"比上海安静多了。"陈志明笑着蹲下身,仔细观察一株解毒藤,"就是半夜被什么动物的叫声吵醒过一次,像是猫又不像。"
"可能是果子狸。"陆远山也蹲下来,指着植株的根部,"你看这个生长状况,比去年同期的样本粗壮了15%左右。"
陈志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型放大镜,仔细检查叶片脉络:"叶绿素含量看起来很高。你们改良了施肥配方?"
"是小麦的主意。"陆远山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她在传统有机肥里添加了少量稀土元素。"
余小麦感到脸颊微热,低头啜了一口豆浆。甜度刚好,是她喜欢的口味——陆远山总是记得这些小细节。
陈志明沿着田垄向前走,突然在一株开花的解毒藤前停下:"这花......"他小心地托起一朵淡紫色的小花,"你们采集过花部的药用成分吗?"
陆远山和余小麦对视一眼。"主要研究集中在根茎部分,"余小麦回答,"花朵的产量不稳定,所以......"
"太可惜了。"陈志明轻轻摘下那朵花,放在掌心,"去年《自然》子刊上有篇论文,指出解毒藤花中的某些次生代谢产物,对神经系统有特殊保护作用。"
陆远山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具体是哪一期?作者是谁?"
"哈佛团队做的研究。"陈志明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我正好存了摘要。看这里——"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表,"花青素衍生物对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改善率达到37%。"
余小麦凑近看那张图片,发丝不经意擦过陆远山的肩膀。她闻到陆远山身上淡淡的肥皂香气,混合着田野间泥土的芬芳。陆远山的手指停在笔记本上方,似乎忘了继续记录。
"你们就没想过扩大种植规模吗?"陈志明环顾四周,指着远处几块闲置的农田,"国家现在提倡特色农业,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好机会。"
陆远山合上笔记本,叹了口气:"资金是个大问题。目前只有五户村民和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他指向试验田西侧,"那边三亩地是村民余老四家的,去年开始种解毒藤,收入比种水稻提高了40%,但推广需要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
"最重要的是县里的政策扶持。"余小麦补充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记录本的边缘,"没有政府背书,农民不敢冒险改种新作物。"
陈志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解毒藤的药用价值被严重低估了,特别是这花......"他忽然转向陆远山,"我记得你大学时做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陆远山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阳光,遮住了他的眼神。
"科研思维不会过时。"陈志明拍拍他的肩,"如果能证明花朵的价值,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会大很多,对农民也更有吸引力。"
三人沿着田埂继续前行,陆远山详细介绍着每块试验田的不同处理组。余小麦注意到他的步伐比平时慢,右腿似乎有些不适——肯定是昨天长途驾驶又熬夜看资料导致的旧伤复发。
"要不要休息一下?"她轻声问。
陆远山摇摇头:"没事。"但他不自觉地用手按了按右腿外侧。
"我渴了。"陈志明突然说,"能不能回实验室喝点水?"
陆远山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好,正好给你看看我们最新的提取设备。"
回实验室的路上,余小麦故意落在后面。经过基地的小药圃时,她迅速采了几片薄荷和艾草,塞进工作服口袋。
实验室是基地最现代化的建筑,虽然面积不大,但设备齐全。余小麦熟练地烧水泡茶,悄悄把刚才采的草药放进陆远山的杯子里。陈志明则好奇地打量着墙上的工艺流程图和样品柜里排列整齐的提取物样本。
"这套设备是去年省科技厅资助的。"陆远山指着角落里的超临界萃取装置,"不过处理量还是太小,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大规模的......"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话。余小麦打开门,看到村支书老李站在门外,额头上挂着汗珠。
"陆研究员,县里来通知了!"老李喘着气说,"农业局张副局长后天要来考察,点名要看你们的解毒藤项目!"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陆远山的手指停在设备控制面板上,余小麦手里的茶杯差点滑落,只有陈志明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张副局长?"陆远山重复道,"之前没听说啊。"
老李抹了把汗:"县里刚开的会,说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你们这个项目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他压低声音,"听说省里拨了专项扶持资金......"
余小麦的心跳突然加快。她看向陆远山,发现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黑夜中突然被点亮的灯火。
"谢谢您特地来通知。"陆远山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我们一定做好准备。"
老李又交代了几句便匆匆离开,说是要去通知其他村民。门关上后,实验室里的三个人面面相觑。
"这机会来得正是时候。"陈志明率先打破沉默,"如果能拿到政府支持......"
"需要一份详尽的汇报材料。"陆远山已经走到电脑前,调出项目文件,"包括经济收益分析、技术推广方案......"
余小麦把药茶递给他:"先喝口水。我们有两整天时间准备。"
陆远山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眉头微皱——他尝出了草药的味道,抬头看了余小麦一眼。余小麦假装没注意到他的目光,转身去整理样品柜。
"关于花朵的药用价值,"陈志明坐到实验台前,"我可以帮忙整理一些国内外研究资料。如果能现场演示提取过程......"
"超临界萃取是最佳选择。"陆远山放下茶杯,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打,"但需要先采集足够的花样。"
"东区试验田有十几株正在开花。"余小麦说,"不过要大规模分析的话......"
"我有个想法。"陈志明拿出手机,"上海实验室有套微型提取设备,适合研究用量。我可以让他们快递过来,明天就能到。"
陆远山停下打字:"这太麻烦你了。"
"别客气。"陈志明已经开始发信息,"就当是我送给老同学的见面礼。"
余小麦注意到陆远山的手指在杯沿轻轻摩挲,那是他感动时的小动作。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我建议分头行动。"余小麦拿出记事本,"陆研究员负责整理项目总体情况,我收集田间数据和农户收益案例,陈医生准备花朵药用价值的资料。"
"同意。"陆远山点头,"下午我们去拍些试验田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材料。"
陈志明看了看手表:"我联系上海那边后,咱们再详细讨论提取工艺。对了,"他转向陆远山,"你右腿的旧伤是不是又犯了?"
余小麦惊讶地抬头——她没想到陈志明也注意到了。
陆远山略显尴尬:"老毛病了,不碍事。"
"我行李箱里有种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贴膏,效果不错。"陈志明起身,"待会儿拿给你。"
"谢谢。"陆远山的语气平静,但余小麦看到他耳尖微微发红——陆远山总是这样,不擅长接受别人的关心。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三人沉浸在紧张的准备工作中。余小麦穿梭于办公室和试验田之间,收集各种数据;陆远山埋头整理报告,眼镜反射着电脑屏幕的蓝光;陈志明则不断接打电话,协调设备运输和技术资料。
中午时分,余小麦从食堂带回三份盒饭,发现陆远山还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在电脑前工作。
"吃饭了。"她把盒饭放在他面前,故意挡住屏幕,"休息一会儿。"
陆远山这才后知后觉地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几点了?"
"一点二十。"余小麦打开盒饭,把筷子递给他,"陈医生呢?"
"去村口接快递了,说是设备已经到了。"陆远山接过筷子,突然注意到余小麦手背上有一道细小的划痕,"你手怎么了?"
余小麦低头看了看:"采花时被刺划的,没事。"
陆远山放下筷子,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药箱:"解毒藤的刺有时会引起轻微过敏。"他取出碘伏棉签,轻轻擦拭那道伤口,"疼吗?"
"不疼。"余小麦看着陆远山专注的侧脸,他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呼吸轻得几乎感受不到。
门突然被推开,陈志明抱着一个泡沫箱走进来:"设备到了!"他看到两人的情景,愣了一下,"我是不是打扰到什么了?"
陆远山迅速松开余小麦的手:"小麦被刺划伤了,我帮她处理一下。"
"嗯,处理得很好。"陈志明意味深长地笑笑,把泡沫箱放在实验台上,"吃完饭我们就试试这个微型提取器。"
下午的工作效率惊人。陈志明的设备虽然小巧,但功能齐全,他们成功从解毒藤花朵中提取出淡紫色的精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与陈志明提到的文献数据高度吻合。
"这个峰形......"陆远山指着色谱图上的一个尖峰,"是不是就是那篇论文里提到的特殊花青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志明点头:"很可能。如果能做质谱分析确认结构......"
"县疾控中心有台老旧的质谱仪。"余小麦突然想起,"去年我们去检测重金属残留时见过的。"
陆远山立刻拿起电话:"我联系一下老李,看明天能不能借用。"
夕阳西下,实验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余小麦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发现已经晚上七点多了。陆远山还在和陈志明讨论提取参数,桌上堆满了资料和空咖啡杯。
"我去食堂拿些晚饭过来。"她说。
陆远山这才注意到时间:"这么晚了?"他站起身,右腿明显跛了一下,"我和你一起去。"
"不用,你继续和陈医生讨论。"余小麦按住他的肩膀,"我很快回来。"
食堂已经没什么人了,厨师老李特意给他们留了三份饭菜。余小麦端着托盘往回走,夜风拂过脸颊,带着田野特有的清新。基地的路灯下,几只飞蛾不停地撞击灯罩,发出细微的啪啪声。
她突然想起五年前刚离婚时,带着满心伤痕回到家乡,是陆远山给了她这份工作,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支点。那时的陆远山比现在更加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
"需要帮忙吗?"一个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余小麦抬头,看到基地保安老张站在面前。
"不用,谢谢。"她调整了一下托盘平衡,"张叔,听说县里领导要来考察?"
老张点点头:"全村都传遍了。老李说,要是项目能推广,村里至少能多出二十个工作岗位呢!"
余小麦笑了笑,继续向实验室走去。透过窗户,她看到陆远山正在白板上画着什么,陈志明站在一旁频频点头。两人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而坚定。
这一刻,她突然觉得,或许命运真的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不仅是为了解毒藤项目,也是为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情,和各自背负的过去。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实验室的门:"晚饭来了,两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