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师父一家欢欢喜喜的过了一日。
王信体会了来自师父和师母的嘘寒问暖。感受了师弟师妹们对他的各种欢迎和想念。
他感觉自己除去姐姐以外,又多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吃饭的时候,师母一个劲的劝他多吃,说什么他又黑又瘦,实在该好好的补回来。
师母的慈母般的热情让他开心的多吃一碗饭。
林曦玉看着他笑眯眯:“信哥儿,你搞得那许多番邦首饰,比京城的还要样式好看。我也去过几家舶来品的铺子,都没有你带回来的好。”
王信咽下口中的饭食说道:“我也是觉得这些京城里少见,这才给你们都带了一些回来。你喜欢就好。”
“喜欢,过几日参加宴会我就戴上,让大家都看一看,只是这番邦的做工实在是粗略。”林曦玉觉得这些首饰稀奇,可是也确实是做工粗糙。
“番邦重点是发展机械,就是什么纺织机之类的,他们其它的物件确实是比不得我们。”王信随口说了一句。
林如海见他们在饭桌上也说的热闹,本来还想提醒一句食不言,可是听到王信的话,他就问道:“信哥儿,你如何知道他们发展这些机械的?”
王信好不思索的回答:“京城里有胡商啊,他们说的啊。师父您也知道我爱和他们交谈,便是那英吉利国家的语言,我也学会了几句。”
林如海点头,他继续问道:“那他们可说过,他们的机械发展到何种地步了?”
“这倒是没有明确说过。”王信回答。
王信也不知道此时的外国都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不过听那些去过各国的胡商的言语,似乎还没有发展的太过于先进。
也就是说,此时的大盛朝,如不闭关锁国,一心发展,绝对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不会出现他前世的那种悲惨经历。
林如海沉思了一会,才说道:“吃饭。这个烤鸭是你师娘特意为你准备的。你尝尝。”
王信知道自己的话引起来了师父的注意,他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的意思,顺着师父的话,夹起一块鸭肉慢慢的咀嚼起来。
林曦玉看看父亲,在看看王信,眼中闪过了然,不就是信哥说的话戳中了爹的心思。
没准信哥儿又要立大功了。
爹收信哥儿做徒弟,可是沾了信哥儿的光呢!
哎呦,还是她和哥哥眼光好,当初早早就充当了信哥儿的长辈。
虽然因为爹收徒的缘故,辈分下去了,可是一日是长辈,终身是长辈,哈哈!
王信和林如海都不知道就是几句话的功夫,林曦玉就展开了一段头脑风暴。
即便是知道了,他们俩也会无语叹息,这件事他们早就知道了。改不过来。
小黛玉非常礼貌的给王信盛了一小碗汤,笑眯眯的说:“哥哥,喝汤。哥哥,你回头多给我讲几个故事啊。”
王信点头答应,喝上一口汤,美美哒,小妹妹盛的汤就是好喝。
林鸿玉和林曦玉对视一眼,一起把自己的碗放到小黛玉的身前。小黛玉颇为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认命的给自己的哥哥和姐姐盛汤。
林如海和贾敏看着他们逗弄小姑娘,都笑呵呵的不说话。孩子们打打闹闹才能够感情好,他们乐意看着几人亲近。
林如海甚至还隐晦的观察王信和大女儿,他失望的发现,果然是如同妻子所说,二人没有任何的小儿女的情愫,大大方方的,看不出来任何的情思。
看来是都还没有开窍。
他暗暗叹口气,看来,他的想法真的不成。
这京城中左看右看,也就是他家信哥儿最好,这上哪再找一个这般好女婿人选啊?
真是愁人!
王信还不知道他已经作为女婿人选被师父评选过。他就是把师父家的孩子都当做弟弟妹妹来看,从来没有想过儿女情长。
他总觉的自己还小,才十五岁,都没有发育完全,成什么亲啊,还是一个小屁孩呢。
他从开春起,才有些变嗓的意思,小少年一说话就是一副公鸭嗓的感觉。
声音非常的沙哑,王成担心他将来嗓子不好,特意找人给他看过,大夫说他就是这样,天生的嗓子粗,说话会有些低沉。
王信不以为然,他又不唱歌,要什么好嗓子啊。
因为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倒也没有谁笑话谁的说法。贾珠有时候就会开玩笑的安慰他:“别在意,我前年也这样,都不想说话,感觉声音都和我的外表不符。”
王仁不以为意,他变声的时候,也是那般的张扬,谁敢笑话他,他连打带骂,保证让你后悔说了那句话。
王信不在意,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觉得这是必要的发育过程,没有什么大不了。
大家又坐在一起聊天,一家人和谐美好,王信觉得师父家中和他家一样的温馨。
只是师父也有两房妾室,有时候远远的见了,二人也不上前,都是远远就躲开了。
这两个姨娘都没有子嗣,轻易不会到他们这些少爷面前露面。
王信觉得从这方面来说,师父不如他爹,他爹和他爷爷都是守着一人过日子。
他爹最常说的就是:“娶那么多做什么,费钱,还有可能伤害子嗣。万一要是伤害了我的好大儿,我找谁哭去。”
就这样,家中安安静静没有姨娘们弄幺蛾子,他娘和他奶的日子非常惬意,是多少人家羡慕的好生活。
王信早就决定把这个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一夫一妻,他做得到。他最爱的就是事业,女人多了必然会影响他的事业心。
所有可能影响他青史留名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在师父家中盘桓了一日。
第二日一早,王信带着礼物就去了姐姐家中。
姐姐家的小虎头已经两个多月,他作为舅舅,还没有见过呢。
看到王信到来,王静非常高兴,她笑着说:“你不过来,我和你姐夫还想要回去看看呢。料定你回来比较忙,你师父那里可去过了?”
“去过了。姐,姐夫,你们都还好?”王信问候。
“好,先去见过太太,再去看你的小外甥。”王静开心的带着他往自己婆母的院子走。
见到二儿子和儿媳带着一个少年过来,杜夫人早就笑呵呵的等候。
如今二儿子也中举了,儿媳的娘家也眼看就越来越好,她不由得得意,当初眼光好,看上了王家。
都寒暄了一番,杜夫人打发他们一起去说话,临行还嘱咐王信:“信哥儿,中午用过饭再走不迟。”
王信连连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