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从东北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8章 风云际会的战略交易:护国军与德国的微妙博弈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战火中的科技博弈:护**与德国的深度合作与暗藏危机

在二战的熊熊烈火中,世界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与迷茫,各国势力在这片焦土上展开了殊死搏斗。王小天领导下的护**,身处这风云变幻的漩涡之中,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在轴心国集团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彼时的德国,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巨轮,深陷战争的泥沼无法自拔。物资与能源的匮乏如同两把锐利的匕首,深深刺入德国的战争命脉。前线战场上,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苦苦挣扎,却时常因弹药短缺而陷入绝境;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因燃料不足而沦为废铁,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后方的工业生产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工厂停工、生产线瘫痪,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摇摇欲坠。

而护**,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相对保持着物资能源的充裕。丰富的石油资源从地下涌出,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军队和工业的需求;广袤的农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各类工业原料储备充足,使得护**的工业生产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王小天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支援德国不仅能在轴心国集团内部树立自己的威望,提升影响力,更有可能从德国那里换取到对护**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力量。于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成型——支援德国,但条件是德国必须提供大量科技人才给护**。

德国方面,对于护**的支援请求,起初却有着诸多顾虑。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科技人才无疑是德国保持技术优势的核心力量,是他们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法宝。任何人才的流失都可能对德国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实的压力却让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请求。随着战局的持续恶化,德国的物资能源缺口越来越大,战争机器的运转愈发艰难。若得不到及时的物资能源补充,德国很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失败。

经过一番艰难的权衡与激烈的内部讨论,德国最终决定接受王小天的提议。双方开始秘密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在谈判桌上,气氛紧张而微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王小天代表护**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们愿意为德国提供物资能源方面的支持,帮助你们缓解当前的困境。但我们也有我们的条件,德国必须向我们提供大量科技人才。我们深知德国在欧洲控制着众多优秀的科技精英,这些人才将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德国代表则谨慎地回应道:“我们理解护**的需求,但科技人才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确保这些人才的去向与用途符合德国的利益。”双方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每一个条款、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双方的利益与未来。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护**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为德国提供大量的石油、粮食以及各类工业原料,以满足德国的紧急需求。作为回报,德国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分批次向护**提供至少 800 名涵盖军事、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等多个领域的顶尖科技人才。

谈判成功的消息传回,护**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依托“一带一路”打下基础的交通网络,一支支满载着物资的庞大运输队伍如同一条条奔腾的巨龙,穿梭在广袤的大地之上。铁路线上,一列列装满石油和粮食的列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德国边境,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仿佛是护**前进的号角;公路上,重型卡车组成的车队绵延不绝,扬起漫天尘土,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海上,护**租用的商船队满载着各类工业原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破浪前行,驶向德国的港口。

在运输过程中,护**采取了严格的安保措施。战斗机在空中巡逻,严密监视着周边空域,犹如一双双锐利的眼睛,时刻警惕着敌人的袭击;地面部队沿着运输路线设置了多个防御据点,士兵们手持武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海上护航舰队则时刻保持警惕,战舰在海面上排成整齐的队列,为商船队保驾护航。尽管面临着同盟国的潜在威胁,但护**凭借着精心的部署和顽强的意志,保障了物资运输的顺利进行。

随着一批批物资顺利抵达德国,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逐渐恢复运转。工厂里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车间里穿梭;前线的补给线也变得稳定起来,士兵们士气大振,重新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德军将领们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对护**的支援表示由衷的感激,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科技人才充满了期待。

而在护**这边,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德国科技人才,王小天下达了一系列紧急筹备命令。科研基地开始大规模扩建,一座座现代化的实验室拔地而起,里面添置了最先进的设备,各种精密仪器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各类专业书籍和资料堆积如山,为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护**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接待团队,负责安排科技人才的住宿、生活和工作事宜。接待团队的成员们热情周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护**的诚意与热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终于,在几个月后,第一批德国科技人才抵达了护**控制区。他们身着整齐的制服,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与自信。王小天亲自前往迎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欢迎各位来到护**,你们的到来将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我们将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共同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努力。”

这些科技人才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在军事技术领域,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帮助护**改进武器装备,提升作战效能。新型火炮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新型战斗机的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护**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在航空航天领域,他们为护**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助力护**探索天空的奥秘。先进的飞行器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被引入,护**的航空力量逐渐壮大;在机械制造领域,他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护**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原本落后的生产方式被淘汰,高效的生产线投入使用,护**的工业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这一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同盟国很快察觉到了护**与德国之间的密切往来,对护**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他们加大了对护**的封锁与打压力度,在运输路线上设置重重障碍,试图阻止物资的运输和科技人才的交流。同时,护**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部分将领担心过度依赖德国科技人才,可能会在未来面临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