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之贾环科举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章 倭国大发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一、横滨港的晨雾

天刚蒙蒙亮,横滨驻军总督郑世昌就站在了望塔上,手中的单筒望远镜扫过港口停泊的商船。晨雾中,几艘倭国朱印船正在卸货,水手们搬运的木箱在朝阳下泛着异样的光泽。郑世昌眯起眼睛,调整望远镜的焦距,那些木箱边角处闪烁的反光绝非寻常。

"去查查那几艘船。"郑世昌对身旁的亲兵低声道,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栏杆,"第三艘船上卸的箱子,边角在反光。"

亲兵领命而去,不过半个时辰就带回一块拳头大小的矿石。郑世昌接过矿石时,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那石块上嵌着的金线在晨光中闪烁,分明是未经提炼的天然金矿!更令人震惊的是,矿石断面还泛着银白色的光泽,显然是金银共生矿。

"去请通译。"郑世昌强压住激动,声音却仍有些发颤,"把那个经常来卖瓷器的倭国商人找来,就说...本官要买他的上等茶具。"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带上库房里那套景泰蓝香炉,就说本官要与他'鉴赏'。"

二、密室问策

总督府的后院密室里,倭国商人小西行长跪坐在蒲团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面前的红木案几上,摆着那块金矿石和一袋沉甸甸的银锭。密室四壁挂着大明疆域图,角落里焚着的龙涎香在空气中弥漫。

"大人明鉴,"小西的汉话带着浓重的关西口音,手指不安地摩挲着衣角,"这...这确实出自石见国的矿山。但那里是毛利家的领地,外人根本..."他的目光不时瞟向那袋银锭,喉结上下滚动。

郑世昌慢条斯理地抿了口茶,茶盖与杯沿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听说倭国近来海盗猖獗?上月还有商船在琉球附近被劫?"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的密报。

小西一愣,随即会意:"是...是的。尤其是九州一带的岛津家,据说暗中支持海盗..."他突然压低声音,"其实不止琉球,就连大明的商船也..."话说到一半又急忙住口,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

窗外传来海鸥的鸣叫,郑世昌的手指在矿石上轻轻摩挲,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缓缓推过那袋银锭:"本官对倭国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特别是,各藩大名的势力分布。"

三、八百里加急

五日后,一匹快马冲进北京城。驿卒背上的红旗已经破损不堪,却依然在风中猎猎作响。守门的锦衣卫见状立即清道,那匹马径直冲向紫禁城,马蹄铁在青石板上迸出火星。

乾清宫内,隆庆帝正在批阅奏章。当看到郑世昌的密奏中"石见国银山年产白银可达百万两"时,朱笔在纸上顿出一团红晕。奏折中还夹着一小块矿石样本,在烛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宣内阁、六部即刻议事。"皇帝的声音异常平静,但侍立的太监发现,陛下手中的茶盏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纹。茶水渗出,在龙袍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却无人敢提醒。

四、朝堂沸腾

文华殿内,郑世昌派来的信使刚汇报完毕,朝臣们就炸开了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铺开的倭国地图上,石见国的位置被朱笔重重圈出。

"陛下!"兵部尚书第一个出列,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倭国金矿事关国本,臣请即刻调蓟镇精兵三万,战船百艘!据报倭国各藩内斗不休,正是天赐良机!"

户部侍郎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手中的算盘哗啦作响:"去年朝鲜银矿已入账八十万两,若倭国真如奏报所言...国库可再翻一番啊!届时修建黄河堤坝、扩充九边军备都不在话下!"

"且慢!"礼部尚书皱眉道,"无故兴兵,恐遭非议。需得有个由头..."他捋着胡须沉吟,"至少要像朝鲜之役那样,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角落里的贾环轻咳一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位年轻的户部主事:"下官听闻,倭国诸侯近来屡屡侵扰琉球,而琉球乃我大明属国..."他顿了顿,"更有甚者,倭国国书中竟敢称我大明为'唐国',实乃大不敬。"

殿内突然安静下来。隆庆帝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墙上的巨幅海图上。他的手指从朝鲜半岛缓缓移向那个狭长的岛国,在标着"石见"的地方轻轻点了点,又划向南方:"琉球之事...确实该有个了断了。"

五、战前准备(上)

天津卫的军港内,工匠们正在加班加点地改造战船。新式的"火龙出水"被安装在甲板上,这种能发射燃烧弹的武器在朝鲜战场上曾让敌军闻风丧胆。铁锤敲击铁砧的声音此起彼伏,火星四溅。

"再加两门炮!"监工的工部员外郎指着图纸吼道,声音嘶哑,"戚将军说了,这次海战要以火力压制!倭国人的安宅船虽然笨重,但数量众多!"

不远处的校场上,三千名精锐正在演练新式燧发枪的齐射。士兵们身着新式轻甲,腰间别着改良版的震天雷。硝烟弥漫中,枪声如同连绵不绝的雷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记住!"教官的吼声穿透枪声,"倭国人擅长近战,绝对不要给他们拔刀的机会!三十步外必须解决战斗!"他踢了一个动作慢的士兵一脚,"你!想被倭刀劈成两半吗?!"

六、战前准备(下)

宁波府的市舶司里,一群"商人"正在接收最后的货物。他们表面上采购的是丝绸瓷器,实则箱底藏着详细的海图和倭国各藩的情报。为首的"商人"接过通关文牒时,袖中滑出一枚锦衣卫的腰牌。

"记住你们的身份。"锦衣卫千户压低声音,"你们是泉州林家的商队,专门经营生丝贸易。"他指着地图,"对马岛上的宗家已经打点好了,他们会提供倭国各藩的兵力部署。"

码头上,水手们正在往商船上搬运货物。最底层的木箱里,装着精心伪装的测量工具和绘图器具。一个年轻的书办紧张地检查着清单,被年长的同僚拍了拍肩:"放松点,到了博多港,自然有人接应。"

与此同时,福州水师大营内,参将正在沙盘前推演战术:"根据情报,倭国水军主力集中在平户一带。我军当分兵两路,一路佯攻长崎,主力直取石见!"他的指挥棒在沙盘上划出一道弧线。

七、出师之名

礼部衙门灯火通明,十几名书吏正在连夜编纂《倭寇侵琉事略》。案几上堆满了从福建、浙江搜集来的"证词",每一份都按着血手印。蜡烛滴下的蜡油在桌面上凝结成小山。

"把这份再抄录三份。"礼部郎中指着其中一份道,眼下挂着浓重的黑影,"这个渔民说他全家都被倭寇所杀,要多用些凄惨的词句。加上他女儿被掳走的细节。"

隔壁房间,几位翰林学士正在斟酌《讨倭檄文》的措辞。白发苍苍的周学士推了推眼镜,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跳梁小丑'不如改作'豺狼成性',更能激起义愤。"他转头问同僚:"倭国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不敬之举?"

最忙碌的要数鸿胪寺的通译们,他们正在紧急翻译倭国各藩的地名、官职。一个年轻通译突然惊呼:"大人!发现重大线索!倭国国书中竟将我大明称为'唐国',这是大不敬啊!"他举起一份泛黄的文书,手指因激动而颤抖。

这个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整个礼部,最终化作檄文中最锋利的一把刀:"倭奴僭称上国,其心可诛!"字字如刀,力透纸背。

八、箭在弦上

威海卫的军港内,戚继光站在旗舰"定远"号的甲板上,望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战船。这些船只按照最新战术重新编组,每十艘为一队,呈扇形排列。夕阳的余晖将船帆染成血色,海风猎猎。

"报!"传令兵快步走来,单膝跪地,"福州水师已抵达指定海域,随时可以封锁对马海峡!宁波方面的商船队也已准备就绪,船上暗藏的两千精兵皆已到位!"

戚继光点点头,目光转向东南方。那里,倭国的海岸线隐藏在暮色中,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石见银山上飘扬的大明旗帜。他摸了摸腰间的新式佩剑——这是工部特制的精钢剑,比传统的宝剑更轻更锋利。

"传令各营,"戚继光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明日寅时,升旗出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将士们,倭国金银遍地,此战...立功者重赏。"

随着号角声响起,港内所有战船同时升起了崭新的战旗——红底金字的"明"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如同燃烧的火焰。岸上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老者喃喃自语:"又要打仗了啊..."

九、皇帝的野望

紫禁城的钦安殿内,隆庆帝独自站在巨幅海图前。他的手中把玩着一块从倭国商人那里收缴来的银矿石,矿石在烛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殿内四角的鎏金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将皇帝的身影映照得朦胧而高大。

"陛下,夜已深了..."太监小心翼翼地提醒,手中的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晃。

隆庆帝恍若未闻,他的目光从倭国列岛移向更远的南方,在那里,吕宋、满剌加等地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他的手指划过这些陌生的地名,最终停在了一个标注着"香料群岛"的位置。那里出产的丁香、肉豆蔻,在欧洲价比黄金。

"传旨,"皇帝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切,"命福建水师加紧演练新式战法。另外,让市舶司多招募些懂南洋话的通译。"他的指甲在海图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再派人去澳门,打听佛郎机人的战船构造。"

太监躬身退下时,听见陛下轻声自语:"有了倭国的金银...下一步就该是..."话音未落,一阵狂风吹开殿窗,烛火剧烈摇晃起来。

夜风吹动殿内的烛火,将皇帝的影子投在墙上,那影子随着火焰的跳动不断延伸,最终笼罩了整个南洋。海图上,一支无形的舰队正乘风破浪,驶向未知的远方。而在更遥远的西方,欧罗巴的商人们还不知道,一场来自东方的风暴正在酝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