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宋高宗赵构,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初年,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抵御外侮、重振河山的重担。他慧眼识英,任用岳飞与韩世忠等忠勇之将,犹如两把利剑,直指金军与伪齐的咽喉。
岳飞,这位身负“精忠报国”之志的猛将,率领岳家军北伐,屡建奇功,其麾下的“岳家枪”所向披靡,令金军闻风丧胆。
而韩世忠,亦是智勇双全,多次以少胜多,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战场上,岳飞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冲锋在前,身后岳家军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耳欲聋。金军防线在岳家军的猛攻下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与此同时,韩世忠则在另一战场,利用地形优势,设下重重埋伏,将伪齐军队引入绝境,一举歼灭。两路大军捷报频传,南宋军民士气大振,仿佛看到了收复失地的曙光。
然而,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赵构一面依赖岳飞、韩世忠等武将抵御外敌,一面又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试图与金军和元朝达成媾和。
这些主和派大臣,心怀私念,畏惧战事,极力主张妥协退让。秦桧更是狡猾多端,暗中与金军勾结,图谋不轨。
就在南宋军民翘首以盼胜利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朝堂。
赵构听信谗言,竟下令削夺诸将兵权。
岳飞,这位功高震主的英雄,首当其冲,被秦桧、张俊等人诬陷为谋反,一夜之间,从抗金英雄沦为阶下囚。
秦桧等人编造罪名,对岳飞施以酷刑,企图逼其认罪。岳飞宁死不屈,高呼“天日昭昭”,其忠贞之志,天地可鉴。
同年,岳飞与其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冤杀于风波亭。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百姓痛哭流涕,为岳飞鸣不平。
而韩世忠,这位耿直忠烈的将领,面对秦桧等人的倒行逆施,愤然挺身而出,为岳飞遭陷害而大声疾呼,誓要讨回公道。
韩世忠怒斥秦桧:“岳飞何罪?尔等竟敢妄加罪名,陷害忠良!”
其言辞之激烈,声震朝堂。
史称韩世忠“固将帅中社稷臣也”,其忠勇刚直,令人敬仰。
一时间,朝堂内外,风云变幻,南宋的命运悬于一线。而岳飞之死,更成为后世传颂的悲壮篇章,韩世忠,累迁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封爵咸安郡王。
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逝世,年六十三。
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后配飨宋高宗庙廷。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宋高宗赵构,处死岳飞,罢免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后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元朝晁岚明继位后,改元继武,继承扈三娘的政策传统,大元朝依旧重视工商与航海,继武元年二月,晁岚明威逼赵构(宋高宗),联合秦桧等人害死岳飞给母亲报仇。
继武五年四月三日,游历草原的晁岚明见一个蒙古女子,不顾众人发对立她为大元皇后。
同时在宗泽病逝、李纲、宿元景、黄裳等老臣相继谢世以后,晁岚明听取皇后的建议招募大量皇后的族人入朝,在种师中去世,林冲等人告老归田以后,晁岚明环顾周遭,除了吐蕃、扶桑(倭-寇)之外,其余诸国皆被吞并或臣服,蒙~古~诸部在大元朝的威压下,逐渐被蚕食吞并,始终没能成气候。
另一边,赵昚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平反岳飞,起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元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南宋朝与北元朝之间的和平状态。
赵昚此后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此时大元朝,风云变幻,战火连天。
在这十年之内,南宋与北元之间的硝烟从未真正散去,每一次交锋都如同利刃划过夜空,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裂痕。
南宋与北元爆发的多次战争,无一不以南宋的惨败告终,那战场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赵昚,这位曾经怀揣着复兴南宋梦想的帝王,最终只能在无尽的遗憾与痛苦中郁郁而终。
赵昚的离去,仿佛预示着南宋最后的希望也随之消逝。
随后,赵惇即位,成为南宋第三位皇帝。
面对强敌压境,他不得不向北元皇帝晁岚明低下高贵的头颅,称臣纳贡,以求一时之安。
晁岚明,这位北元的铁血帝王,在胜利的光芒中愈发膨胀。他决意御驾亲征,誓要将吐~蕃这片土地彻底征服,以彰显大元的无上威严。
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前往吐蕃的途中,晁岚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暗杀,一代枭雄就此陨落,留下了一片混乱的大元和无数未竟的壮志。
随着晁岚明的离世,大元朝的皇位传给了年仅三岁的晁嵩,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而皇后的哥哥,这位权倾朝野的权臣,趁机把持了朝政,将整个大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他野心勃勃,意图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霸业。
此时的大元朝,打着为先帝报仇的旗号,对吐蕃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铁骑所过之处,城池化为废墟,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吐~蕃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大元的铁蹄下颤抖,最终被屠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片死寂和无尽的悲凉。
而那位权臣,更是借此时机大肆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朝野上下一手遮天,任何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他的统治下,大元朝的政治空气愈发紧张,朝臣们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便触怒了这位权倾一时的霸主。
晁嵩,这位年幼的帝王,如同一只被困在笼中的小鸟,对于这一切无能为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权臣操控,看着百姓在战火中挣扎求生。
元朝因皇帝的骤然离世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如同被囚禁在权力**牢笼中的猛兽,纷纷撕下了往日的伪善面具,与晁氏、扈氏、林氏展开了长达近百年的残酷内斗。
宫廷之中,刀光剑影,暗流涌动,每一场宴席都可能是鸿门之宴,每一次对视都暗含着生死较量。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位被誉为“天机神算”的女相师许负(王伟骏),也是北元开国女帝扈三娘的师父,终于结束了她长达数年的闭关修行,踏出了那扇与世隔绝的木门。
当她踏入尘世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令她心生悲凉~曾经繁华的元都,如今已是一片萧瑟,街头巷尾,百姓议论纷纷,眼中满是绝望与不安。
许负心中暗自叹息,她深知这内斗之祸,已非一日之寒,而她自己,虽有一身通天彻地的本领,却也难以力挽狂澜。
于是,她再次选择了闭关,将自己置身于红尘之外,企图以时间的流逝来平息这场无休止的纷争。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就在许负闭关不久,南宋一个新的帝王~赵惇,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赵惇初登大宝,便连下三诏求言,意图广纳贤才,重振朝纲。然而,这看似英明的举措,却并未能挽救元朝于水火之中。
赵惇虽虚心纳谏,却未能从如潮水般涌来的建言中梳理出绍熙之政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他犹豫不决,缺乏决断,使得那些原本满怀希望的朝臣们渐渐心灰意冷。
更为糟糕的是,赵惇在求言无果后,竟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废罢拾遗、补阙之职,大幅削减谏官人数,仿佛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堵住那些不满的声音。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已经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上又狠狠地踹了一脚。
与此同时,御史台内,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御史大夫们手持弹劾之章,面对那些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奸臣,他们义愤填膺,誓要将这些国家的蛀虫一网打尽。
然而,新的诏令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心中的熊熊烈火。重颁的御史弹劾依据,被赵惇暗中修改,使得御史们的弹劾之路变得举步维艰。
同时,开启“一相去台谏以党去,一相拜台谏以党进”的先例,导致相权与台谏结党、相互勾结的痼疾。
赵惇也成为了南宋唯一一个被赶下皇位的皇帝,随后赵扩成为了南宋被黄袍加身的皇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