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刘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书中真有黄金屋!(二合一章节)
【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窦皇后自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窦宪受罚。】
【在自己老婆的求情下,刘炟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窦宪。】
【只是责令他把园子还给沁水公主,实际上窦宪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有了这一出,朝中公卿贵族谁不是对窦家的权势畏之如虎?】
【只要皇后还在一天,窦家只要没有做出谋逆篡位的大事,很难动摇他们的地位。】
刘庄:?气笑了
他额角的青筋直跳,立马就撸起了袖子,狞笑两声。
朕的棍子呢,今天朕就要打死你这个逆子!
“那窦家什么玩意,都欺负公主头上来了,还得让公主忍气吞声?”
“你这个做哥哥的是干什么吃的!”
“居然还原谅了他,老子看你是昏了头了!”
刘炟狠狠挨了几下,也不敢躲,毕竟放任窦家他确实有错。
他只能暗暗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一个不慎,王莽之祸也许会在汉朝重演。
【不光是个人感情的影响,在刘炟的执政过程中窦家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刘炟来说,窦家何尝不是他手中一把极其好用的刀?】
【只可惜,刘炟也没有想到自己年纪轻轻的,居然就英年早逝了。】
【还没来得及打压外戚势力,就两腿一蹬走了。】
【留下了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和野心勃勃试图掌握朝政的窦家。】
刘彻眼眸一厉,英年早逝?
好好的皇帝就突然死了,留下个由太后摆布的幼帝,还真是巧!
要是刘肇不争气,大汉恐怕又要出一个权臣,呵,出个反臣也说不定。
【对于汉章帝刘炟的死因,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主要是史书上对于他去世的描述太简短了,还很含糊不清。】
【说是病死,但刘炟此前并没有什么身体不适的迹象,也没有说明病因。】
【就在驾崩的前几天,刘炟还召见了入朝请安的三位亲王,和他们谈笑风生,看起来很健康。】
【不过真实的情况,我们也犹未可知。】
说到这里,叶楚叹了口气:“要是史官在记录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详细明白就好了。”
“这样一来,也许很多的未解之谜就有了探究的根据。”
先秦时期,孔子喟叹一声,真之一字,谈何容易?
史书史书,总是与国之兴衰息戚相关。
皇权至高无上,有些东西总不好说得太明白。
若是君主依靠阴谋诡计上位,谁愿意在史书的记载中被剖析得明明白白?
颜回为自家先生斟了一杯茶,笑着说道:“夫子不必苦恼。”
“如您一般撰写春秋,虽说言简,但字字皆实。”
“有些东西不能写,但可以为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是吗?”
冉求点点头:“吾观天幕所言,不也涉及许多史书里的奇闻轶事吗?”
“世间岂有风过不留痕的事情?”
秦朝,嬴政眼神幽深,未发一言。
史家理应记录真实的事情,可有时候作为帝王,一些事情他也不想为人所知。
生于皇家,丑闻、秘辛数不胜数,总有些见不得光的难以公诸于众。
【老公一死,皇家之中再无位于窦皇后之上的掌权者。】
【刘肇年幼,她更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以皇帝母亲的身份垂帘听政。】
【兄长窦宪为侍中,负责传达诏命,掌握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决策参与权。】
【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窦氏的家族成员占据了重要职位。】
【可以说,此时的汉朝大权尽在窦家的掌控之中,刘肇这个皇帝就是充个门面罢了。】
东汉,从讲刘肇开始,邓绥就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认真的听着。
她笑了笑,这些人,太低估陛下的能力了。
年少登基,谁会相信只有十几岁的陛下竟然真有扳倒窦家的帝王心计?
一旁的婢女附和道:“陛下和娘娘,都是难得的人中龙凤。”
邓绥摇摇头,太阳穴又开始疼了。
一想起那些个不争气的子孙,她这心里跟火烧一样。
有的人身处绝境尚能杀出一条生路,有的人饭喂到了嘴边还只会阿巴阿巴。
【谁让小刘肇才10岁呢?】
【便是汉武帝,不也是等到太皇太后去去世了才真正掌握权力的吗?】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就算再聪明也不会是朝中这些老油条的对手嘛。】
【可惜谁都没有想到,有的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家。】
【还在长身体的年纪,就已经对帝王之术信手拈来了!】
隋朝,杨坚那叫一个愁,你瞅瞅人家这儿子不多,偏偏就是优秀。
他家这些大聪明,除了二郎看得过去,其他的简直是滥竽充数!
虽然知道杨勇不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
看到自家父皇投来的目光,杨勇立马露出了一个讨好的笑容。
杨坚:眼睛疼。
还是李渊这个小子的运气好!
【也不能怪刘肇早熟,毕竟他这个皇帝做的实在有点胆战心惊了。】
【窦家权势日渐膨胀,结党营私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
【不巧的是,他的便宜舅舅窦宪决定要学习的榜样正是——曾经篡汉的王莽同学。】
【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名,同时维护大汉的基业,刘肇必须要做出反击。】
王莽只觉得槽多无口,这篡位是这么好篡的吗?
我那时是西汉末年,你这正是东汉的发展期呢!
老子篡位之前在朝野之间是什么名声,这窦宪在汉朝是个什么名声?
根本没有条件上的可比性好吗?
恐怕他今天弑君篡位,明天刘家宗亲和公卿贵族就要揭竿而起!
【虽然他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少年,但刘肇的政治经验确实有所欠缺。】
【而且他要解决的还不是什么小打小闹,是大汉几百年来如同跗骨之蛆的外戚问题。】
【不过好在从大汉建立以来,各代皇帝和外戚斗智斗勇,积累了不少历史经验。】
【于是刘肇向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曾经被废的太子刘庆求助,让他为自己找来了致胜法宝。】
刘邦的好奇心被吊得足足的,法宝?
难不成是那种只听命于皇帝的秘密军队?
还是什么先帝诏书?
刘庆:唉,嘶,这个,嗯,还是大家自己听吧!
【是的没错,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为处于深宫的刘肇借来了《汉书》!】
【然后我们刘肇挑灯夜读,细细品味《汉书》中的外戚传,试图从历代铲除外戚势力的案例中寻找道义依据和策略方法。】
【最后结合自己现在的情况,拟定一个合适的窦家铲除计划。】
刘彻:......风太大,我好像没听清???
刘秀:我想过会有点离谱,但没有想到这么离谱。
汉成帝刘骜:别这样,这样会显得我很呆。
我搞大半天没有搞垮王氏,结果你看看史书就解决了?
【首先他分析出了自己的弱势之处,认为自己应该韬光养晦,隐忍蛰伏下来。】
【这样可以让窦皇后和窦家的人放松警惕,免得他们狗急跳墙直接杀了自己。】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非常的重要,刘肇本人也非常能忍。】
【毕竟东汉的汉质帝在同样的情况下,就是没忍住自己的心思,果断被外戚毒死了。】
刘邦一时间不知道该为刘肇的聪慧欣喜,还是为居然有人毒杀皇帝而愤怒。
他脸色铁青,这些人未免也太放肆了!
竟然敢堂而皇之的毒杀皇帝?!
汉质帝:......
他虽然才八岁,但对梁家把控朝政非常的不满,谁知道他们居然直接把自己杀了!
嗯,回头他也得把汉书找来学习学习了。
【但一味的忍耐不是上策,刘肇深知光靠他自己这个光杆司令,是不可能成事的。】
【他为自己制定了第二步策略:找到一起对付窦家的盟友。】
【找盟友也是要有条件的,它必须既要不满窦家,又得有一定的势力对抗窦家。】
【通过刘肇的观察,他发现朝中以袁安为首的士族官员对窦家非常的不满,常常和他们对着干。】
【帮手这不就来了吗?】
宋朝,宋真宗赵恒感叹一声:“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和帝聪慧,能从史书之中观自身时局,也是个妙人。”
旁边的刘娥悄悄翻了个白眼,适时的劝谏。
“天降祥瑞之事,若留于史册,不知后人会如何看待陛下?”
赵恒脸色一僵,有些气弱:“唉,朕知道了,天幕说过之后,朕就已经下旨停了。”
刘娥握住他的手,温声说到:“陛下天纵英姿,想来靠自己的功绩泰山封禅也不是什么难事。”
“何必急于一时呢?”
赵恒点点头,笑着回她:“有皇后与朕同在,大宋定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刘肇开始接触朝中的士族集团,袁安、丁鸿接连被提拔到高位,以对抗窦家。】
【同时,刘肇通过选妃选中阴氏,借此联系上阴家和邓家,增加自己在朝中的筹码。】
【此外,他还发现宦官郑众谨慎机敏不说,而且从来不对窦家谄媚逢迎,很适合做帮手。】
【就这样,通过刘肇的努力成立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反窦联盟。】
唐朝,李世民呵呵一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拉拢自己能拉拢的,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能让敌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了。
长孙无忌心情复杂,没记错的话,这一套被李治和他的黑心媳妇拿来对付自己了。
李治:嘿嘿,精通史书,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武媚娘:唉,谁叫我也要掌权呢?
只能牺牲一下舅舅咯!
【但作为大汉的皇帝,刘肇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刘家的天下。】
【大汉除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面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匈奴呢!】
【窦宪品德一般,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北伐匈奴取得了一定成果。】
【卸磨杀驴,也得等到外患平定不是吗?】
刘秀侧目:小小年纪,这小心肝挺黑啊!
不错不错,这才是我老刘家的好子孙嘛!
【于是,刘肇一直暗中积蓄实力,等待时机。】
【直到手握重兵的窦宪,从凉州回到京城,身边的兵力相对分散。】
【这就意味着刘肇发动政变面临的外部军事威胁减小,简直是天赐良机。】
【更妙的是,永元四年发生了日食,丁鸿正好借题发挥,果断上奏暗示天命已变。】
【这又为刘肇对付窦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政治借口和舆论支持。】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明朝,朱棣也有闲心嗑两盘瓜子,听听其他朝代的闲闻趣事了。
“怪不得说人家刘秀是天命之子呢,这一连四代都是拿得出手的明君。”
朱高煦憨憨一笑:“咱们朱家也不差嘛。”
朱棣赞同的点点头,这倒是,瞻基虽然贪玩了些,但也是知道轻重的。
朱高燧撇撇嘴,低声嘟囔:“可惜遇上个战神,一夜回到解放前。”
朱棣立马拉着个脸,就要抽这个破坏心情的逆子!
“臭小子!老子看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皮痒了是吧?!”
【刘肇以 “到白虎观讲经” 为理由,移驾北宫章德殿,命令司徒丁鸿派重兵守卫。】
【同时紧闭城门,用手中的兵力控制南宫、北宫,将京城的局势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命令执金吾和五校尉等分头捉拿窦宪的亲信,将他们全部送监处死。】
【在窦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刘肇就已经迅速清除了窦家的外围势力。】
【窦宪也没有想到一向乖乖软软的小皇帝会突然发难,直接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没了这些军队的威胁,刘肇派人直入窦家,宣读诏书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
【但并没有处死窦家的人,只是下令让窦宪、窦笃、窦景、窦瑰四人前往各自的封国。】
刘彻的眉头一下子就皱了起来,这是干什么?
既然动手了,就应该斩草除根才是。
这些可都是豺狼虎豹,一次不解决干净,难免会留下后患的!
难不成刘肇居然心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