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双色风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魏温婉刚转身迈出两步,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又缓缓回过头来,脸上依旧挂着温婉的笑容,可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坚定。

“县太爷,小女子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魏温婉轻声说道,语气虽是询问,却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

赵德才心里暗自叫苦,脸上却还得维持着客套,强颜欢笑道:“夫人但说无妨。”

“我知道赈灾事务繁杂,其中难处不言而喻。不过如今百姓们满心期待,他们每日都在翘首以盼能早日恢复往日生活。”魏温婉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忧虑,“若此时因为流程繁琐、核对细节而拖延公布赈灾进度,怕是会让百姓们的希望一点点磨灭,从而心生不满。”

赵德才干笑两声,试图岔开话题:“夫人,这赈灾之事,远非您想象的那么简单,诸多环节环环相扣,急不得,急不得啊。”

魏温婉却没有理会他的推诿,继续说道:“县太爷,我听闻邻县此前也遭遇灾荒,他们在赈灾时采取了公开透明的方式,每日在集市张榜公布赈灾粮的发放情况,不仅让百姓们心中有数,还得到了上级的褒奖。咱们临川县若能效仿,既能安抚民心,又能为日后其他事务的开展树立良好典范,何乐而不为呢?”

见赵德才依旧面露难色,魏温婉话锋一转:“当然,我也深知县太爷的顾虑,账目核对确实需要严谨。不如这样,我认识城中几位精通账目的先生,他们为人正直、做事细心,若能请他们协助核对,必定能加快进度,也能保证不出差错。费用方面,我愿一力承担,只为能帮县太爷分忧,为百姓做些实事。”

这一番话,软中带硬,既给足了赵德才台阶下,又将他的退路堵得死死的。赵德才心中暗自恼怒,却又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思量再三,他只能无奈点头:“既然夫人如此热心,本县也不好再推辞。那就按夫人说的办,只是还得麻烦夫人去请那些先生,本县这边也会尽快安排相关事宜。”

魏温婉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脸上却依旧保持着端庄的笑容:“县太爷客气了,能为临川县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我这就去安排,相信在县太爷的领导下,此次赈灾事务定能圆满完成,百姓们也能早日过上安稳日子。”

告辞离开县衙后,魏温婉脚步匆匆,她知道,虽然暂时逼得赵德才松口,但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她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在赵德才反应过来之前,将一切安排妥当,为萧启送出证据争取更多时间。

魏温婉离开县衙后,一刻也不敢耽搁,径直前往城中德高望重的林老先生家中。林老先生曾在朝中任过职,如今虽已致仕还乡,却依旧心系百姓,在城中颇具威望。

见到林老先生,魏温婉恭敬地行了晚辈之礼,而后将临川县赈灾的种种情况以及自己与赵德才的周旋一五一十地告知。林老先生听完,气得胡须直颤:“这些贪官污吏,竟如此胆大妄为,置百姓生死于不顾!魏夫人,老夫定会全力相助。”

有了林老先生的支持,魏温婉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另外几位精通账目的先生。在她晓以大义、诚恳相邀下,众人纷纷答应出山协助核对账目。

与此同时,赵德才在县衙内如坐针毡。他深知魏温婉这一招厉害,一旦账目公开,自己贪污的罪行极有可能败露。他赶忙召集心腹幕僚商议对策。

“大人,万万不可公开账目啊,一旦公开,咱们做的那些事可就瞒不住了!”师爷焦急地说道。

赵德才脸色阴沉,狠狠地一拍桌子:“我当然知道!可那魏温婉步步紧逼,如今又请了林老头和那些账房先生,若再拒绝,恐怕难以服众。”

这时,一个幕僚凑上前,小声说道:“大人,要不咱们在账目中做点手脚,把亏空的部分伪装成合理支出,再买通那些先生,让他们帮着圆场?”

赵德才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觉得此计虽险,但眼下也别无他法,只好点头应允。

几日后,赈灾账目核对正式开始。林老先生和几位账房先生围坐在县衙的书房内,仔细地翻阅着一本本账本。魏温婉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众人的反应。

起初,一切看似顺利,账面上的数据似乎都能说得通。然而,林老先生毕竟经验丰富,很快就发现了一处疑点。一笔巨额的粮食采购费用,却没有详细的供应商信息和进货凭证。

“这是怎么回事?如此重要的采购,为何没有相关凭证?”林老先生指着账本,严肃地问道。

负责记录账目的师爷脸色微微一变,支支吾吾地说:“这……这是因为当时情况紧急,匆忙之下未能及时补齐凭证,过后定会补上。”

林老先生冷哼一声:“如此大的数额,关乎百姓的救命粮,岂能如此草率?”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魏温婉不动声色地给身旁的丫鬟使了个眼色。丫鬟悄悄退出房间,不一会儿,便带着几个百姓代表走了进来。

“县太爷,我们都是受灾的百姓,听闻今日核对账目,便想来看看,我们的赈灾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首的百姓代表说道。

赵德才看到百姓代表,心中暗叫不好。他强装镇定地说道:“大家放心,账目正在核对,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魏温婉趁机说道:“县太爷,既然百姓们来了,不妨就让他们也听听,看看这些账目是否合理,这样也能让大家更加信服。”

赵德才骑虎难下,只好点头同意。在林老先生和百姓代表的追问下,师爷破绽百出,账目中的漏洞也越来越多。

眼见局势即将失控,赵德才突然站起身来,大声喝道:“够了!这账目之事岂是你们能随意质疑的?都给我出去!”

魏温婉见状,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高声说道:“县太爷,您先别急。我这里还有一些关于赈灾的线索,若您执意不让核对,恐怕这些线索传到京城,对您可大大不利。”

赵德才看着魏温婉手中的小册子,心中一凛,他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而魏温婉手中的这本小册子,极有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魏温婉手持小册子,目光冷静地直视赵德才,从他慌乱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心虚。她深知,这本记录着部分证据的册子,此刻是制衡赵德才的关键,却也明白,想要彻底扳倒他,还需步步为营。

“县太爷,这册子中的内容,想来您比我更清楚。赈灾乃关乎民生的大事,本应是雪中送炭,可如今却成了某些人谋取私利的手段,您觉得,这要是传到圣上耳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魏温婉的声音不高,却在寂静的县衙内清晰地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赵德才的心上。

赵德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强装镇定,色厉内荏地吼道:“你……你这是污蔑!仅凭这一本不知所谓的册子,就想诬陷本官?”

魏温婉轻轻一笑,笑容里带着一丝嘲讽:“县太爷,您真觉得这些能瞒天过海?我既然敢站在这里,自然还有其他证据。不如这样,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如何妥善解决此事,既能给百姓一个交代,也能保全您的颜面,不然,鱼死网破,对谁都没好处。”

赵德才心中明白,魏温婉绝非虚张声势,此刻自己已被她拿捏住了把柄。他咬咬牙,权衡利弊后,不得不服软:“那你说,该如何解决?”

“很简单,”魏温婉神色一凛,“第一,即刻停止一切掩盖罪行的行为,配合林老先生和账房先生,将真实的赈灾账目整理清楚;第二,把贪污的赈灾粮和款项全部归还,尽快发放到百姓手中;第三,主动向上级请罪,争取从轻发落。只要您答应这三点,我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为您向上面求情。”

赵德才面露难色,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点头同意。魏温婉知道,他这是无奈之举,但只要能达成目的,过程并不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魏温婉的监督下,赵德才不得不乖乖配合。林老先生和账房先生日夜忙碌,将账目梳理得清清楚楚,一桩桩贪污罪行浮出水面。百姓代表们看着这些详实的账目,愤怒不已,纷纷要求严惩赵德才。

魏温婉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暗中联络萧启,将这边的进展告知他。同时,她还积极筹备,准备在证据齐全后,将此事公之于众,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终于,所有证据都已完备,魏温婉与萧启约定好时间,准备一同前往京城,向皇帝禀明此事。临行前,她再次来到县衙,看着赵德才灰头土脸的模样,冷冷地说:“县太爷,您的所作所为,百姓们不会忘记,圣上也不会姑息。希望您能为自己的罪行承担后果。”

赵德才瘫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和前程已彻底断送,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和百姓的唾弃。

魏温婉与萧启带着如山铁证,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不敢有丝毫懈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将临川县的真相呈到皇帝面前,还百姓一个公道。抵达京城后,二人不顾旅途劳顿,径直入宫求见。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压抑。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得可怕,手中紧握着那沓罪证,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怒意在心底熊熊燃烧。“简直无法无天!”皇帝猛地一拍桌子,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洒了一桌,“这些贪官竟敢在赈灾一事上如此胆大妄为,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实在是罪大恶极!”

萧启与魏温婉并肩跪地,萧启朗声道:“父皇,儿臣与太子妃亲眼所见,临川县百姓深陷水火,民不聊生,皆是这些贪官污吏所致。恳请父皇严惩,以平民愤。”

皇帝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说道:“启儿,温婉,你们做得好。此次能不顾危险查明真相,实乃百姓之福。朕定会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很快,皇帝下旨,派遣钦差大臣,带着御林军奔赴临川县。钦差大臣抵达后,迅速接管县衙,将赵德才及其一干同党全部缉拿归案。在铁证面前,赵德才等人无从狡辩,只能乖乖认罪。

消息传回京城,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场持续许久的赈灾贪腐案,终于落下帷幕。魏温婉与萧启在这场风波中的表现,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也让百姓们对他们寄予厚望。

然而,魏温婉深知,此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官场**积弊已久,要想真正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与萧启商议后,决定向皇帝进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治官场风气。

在朝堂之上,萧启率先出列,向皇帝阐述改革之策:“父皇,儿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让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同时,对于赈灾、民生等重大事务,应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百姓监督。”

魏温婉也接着说道:“陛下,还可设立专门的廉政学堂,对官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廉洁意识。并且,鼓励百姓举报贪官污吏,对查证属实者给予重奖。如此一来,定能净化官场风气。”

皇帝听完,沉思良久,缓缓点头:“启儿,温婉,你们所言极是。朕决定采纳你们的建议,即刻着手推行改革。此事就交由你们负责,务必将其办好。”

萧启与魏温婉领命,自此全身心投入到改革之中。他们日夜操劳,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与各方势力周旋。改革之路充满艰辛,遭遇了诸多阻力,一些守旧官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暗中抵制。

但魏温婉与萧启毫不退缩,他们耐心说服,恩威并施。在一次朝堂辩论中,一位老臣言辞激烈地反对改革,认为这是对祖宗制度的大不敬。魏温婉不卑不亢地回应:“大人,时代在变,祖宗制度虽好,但也需与时俱进。如今官场**丛生,若不改革,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又如何保我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一番话说得老臣哑口无言,不少官员也开始反思,逐渐转变态度。

经过数月努力,改革初见成效。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办事更加公正高效,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而魏温婉与萧启,也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愈发成熟稳重,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贤德表率,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初见成效,但魏温婉和萧启清楚,这只是开始。为进一步整治官场**,他们决定从地方入手,派出多个暗访小组,深入各个郡县。这些小组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行商过客,分散在各地,秘密收集官员贪腐的线索。

魏温婉亲自拟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涵盖了民生政务的各个方面,从税收征收、工程建设到司法审判,事无巨细。她对暗访人员千叮万嘱:“你们此行责任重大,关乎百姓福祉,一定要小心谨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很快,暗访小组陆续传来消息。在一个偏远县城,一位县令勾结当地富商,低价强征百姓土地,用于建造豪华府邸和商铺,百姓敢怒不敢言。在另一个地方,官员虚报水利工程费用,中饱私囊,导致堤坝年久失修,每逢雨季,周边村庄便饱受水患之苦。

萧启得知这些情况后,怒不可遏:“这些贪官,简直丧心病狂,必须严惩!”他与魏温婉商议后,决定杀鸡儆猴,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公开审判。

公审当日,县城广场上挤满了百姓,众人都想亲眼见证贪官的下场。那县令和涉案富商被押上审判台,面对如山铁证,一开始还妄图狡辩,但在确凿的证据和百姓的声声控诉下,最终哑口无言,瘫倒在地。审判结束后,县令被革职查办,没收全部财产,打入大牢;富商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消息传开,各地官员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但仍有一些顽固分子心存侥幸,试图继续蒙混过关。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魏温婉提议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所有官员必须定期如实申报自己的财产,包括田产、房产、金银珠宝等,由专门的监察部门进行核查。一旦发现财产来源不明或与收入不符,立即展开调查。

这一制度的推行遭到了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在朝堂上言辞激烈,称这是对官员的不信任,侵犯了他们的**。魏温婉据理力争:“各位大人,我们推行这一制度,并非针对个人,而是为了维护官场的清正廉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消除**滋生的土壤。”

在萧启的支持下,财产申报制度最终得以实施。为了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魏温婉还设立了举报热线,鼓励百姓监督官员。百姓们只要发现官员有可疑之处,即可通过书信、口信等方式向朝廷举报。

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大,官场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曾经贪腐成风的官场,如今呈现出一派清正廉洁的景象。官员们办事更加公正,百姓们对朝廷的信任也与日俱增。

而魏温婉和萧启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深知,反腐之路永无止境。他们开始着手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对贪污**行为的惩处标准,让法律成为惩治**的有力武器。同时,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教育,定期举办廉政讲座,邀请清廉官员分享经验,让廉洁奉公的理念深入人心。

就在魏温婉和萧启全身心投入整治官场**,朝堂风气逐渐焕然一新之时,一场皇子之间的暗潮涌动却悄然来袭。

二皇子萧煜,为人野心勃勃,自恃谋略过人,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他眼见萧启在整治官场中威望日隆,百姓和大臣们对其称赞有加,心中妒火中烧。在他看来,萧启不过是运气好,才立下这些功绩,若不是有魏温婉从旁协助,哪能如此顺利。萧煜不甘就此落后,决定联合朝中一些对改革不满的守旧势力,伺机而动。

这些守旧势力,大多是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官员,他们习惯了往日的贪腐敛财、肆意妄为,改革的推行让他们如鲠在喉。他们与萧煜一拍即合,在暗中谋划着如何扳倒萧启,破坏改革进程。

一日,萧煜在府中设宴,邀请几位关键的守旧大臣。酒过三巡,他放下酒杯,神色阴沉地说:“如今太子借着改革之名,打压我们,诸位大人难道就甘心坐以待毙?”

吏部侍郎孙宏叹了口气:“二皇子,我们又能如何?太子如今圣眷正隆,皇帝对他的改革举措也大力支持。”

萧煜冷笑一声:“圣眷?不过是一时的。只要我们能找到太子的把柄,何愁扳不倒他。”

这时,户部尚书李丰凑近说道:“二皇子,我听闻太子在暗访小组一事上有些漏洞。那些暗访人员,深入地方,难免与当地势力产生纠葛,若是我们从中做点文章,诬陷太子放任手下鱼肉百姓,说不定能掀起一场风波。”

萧煜眼睛一亮:“好主意!就这么办。你们即刻着手收集所谓的‘证据’,务必做得逼真,我自有办法将此事捅到朝堂之上。”

几日后,一份份弹劾太子的奏折如雪片般呈到皇帝案前。奏折中言辞凿凿,称暗访小组在地方横行霸道,以权谋私,收受百姓贿赂,而太子对此视而不见,纵容包庇。皇帝看到这些奏折,眉头紧锁,心中不免产生一丝疑虑。

朝堂之上,萧煜率先发难:“父皇,太子推行改革,本是好事,儿臣也全力支持。可如今暗访小组竟闹出如此丑闻,实在有损皇室威严,也让百姓对改革失去信心。太子身为改革主导者,难辞其咎,理应受到惩处。”

萧启站出来,神色镇定:“二弟,休要听信谗言。暗访小组皆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一心为百姓谋福祉。这些所谓的证据,定是有人蓄意伪造,企图破坏改革,扰乱朝纲。”

双方各执一词,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魏温婉站在一旁,心中焦急万分。她知道,这是萧煜等人的阴谋,必须尽快找出真相,还萧启清白。

退朝后,魏温婉与萧启回到东宫,二人闭门商议对策。“殿下,此事来势汹汹,显然是早有预谋。我们必须尽快查明真相,揭露他们的阴谋。”魏温婉说道。

萧启点头:“我已暗中派人去调查那些奏折的来源,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我们还需小心应对,防止他们再生事端。”

果然,没过多久,调查结果便出来了。原来,那些所谓的证据,皆是萧煜等人指使亲信伪造,还威逼利诱一些百姓作伪证。萧启和魏温婉拿到确凿证据后,决定在朝堂上予以反击。

再次上朝时,萧启呈上调查结果,将萧煜等人的阴谋公之于众。皇帝看完,龙颜大怒:“萧煜,你身为皇子,不思辅佐太子,竟勾结官员,伪造证据,污蔑太子,该当何罪!”

萧煜吓得脸色苍白,扑通一声跪地:“父皇,儿臣知错,儿臣一时糊涂,还望父皇恕罪。”

最终,萧煜被皇帝严厉斥责,禁足于府中;参与阴谋的守旧官员也受到了相应的惩处。这场皇子之间的争斗,以萧启的胜利暂时告一段落,但魏温婉和萧启都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朝堂之路,依旧充满了挑战和危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