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电影制片厂内,经过数日拍摄,前面文戏部分一场接一场地拍完。
每场戏都精雕细琢,整体质量很高。
影后蔡璇确实是演技保证,为文戏部分增色不少。
她和姜元宝拍母女戏很有默契。
两人站在一起,让人倍感惊艳,台词质量也很高,戏剧冲突十分精彩。
当身份揭露时,冷不丁一开口,当真能吓人一跳。
前面的文戏进展非常顺利。
剧组从16日正式开始拍摄牡丹坊内的舞蹈戏。
牡丹坊之战是全片最华美的一场戏。
无论怎么修改剧本,这场耗资巨大的戏始终保留,可见蒙导对这场戏的喜爱和重视。
单是牡丹坊的搭建就花费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去乌兰国前就开始施工,先做成1:1的图,然后在电脑上绘制,最后再搭,还租用了燕都电影制片厂最大的四号棚。
如此重视,在舞蹈的选择上自然是反复研讨修改。
全剧组开了不止一次会议。
其实剧组一开始定的舞蹈不是《仙人指路》,而是汉代的《盘鼓舞》。
后来大家在拍戏闲暇时间经常讨论,也和编舞老师商讨。
蒙导甚至专门询问过姜元宝的意见,让女主角参与讨论,毕竟是女主角亲自表演嘛!
而且姜元宝确实相当专业,也有独到的想法,令人惊喜。
最终蒙导拍板,做出修改。
这不在于舞蹈难度。
姜元宝会赵飞燕的掌上舞,当然能把盘鼓舞跳得很出色,这难不倒她,甚至很容易。
问题在于这是一部武侠片,绝对不是歌舞片。
戏中的歌舞要为武侠服务。
不能独自美丽。
这点毋庸置疑。
姜元宝的想法也很有道理。
“盘鼓舞是汉代舞蹈,距离现代时间太久远了,和现代舞者表演的古典舞有很大差别,观众能否接受是个问题。自己觉得很好,观众接受不了,看不懂,肯定不行。”
“我们常说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问题。”
“这种商业大片不能选观众不熟悉也难以理解的古代舞蹈,会让观众观影时觉得吃力,属于费力不讨好的类型。那样做太冒险。”
“你说盘鼓舞美不美?”
“以我的专业观点看,当然很美,而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之一。”
“但关键是普通观众和专业舞者的审美是一样的吗?”
“我们不能高估观众的审美,最后再来一句这届观众不行,不能这样吧!”
“最简单的一点,观众喜欢看翻跟头,你有办法吗?你就得给他翻跟头,不能对着干。”
“你非要用手、膝、足拍击蹈击盘鼓,国内观众能否欣赏,这真不一定,没人能保证。”
“因为大部分观众肯定没听说过这种古代舞蹈,也没看过,欣赏一种舞蹈要有个过程,不是你觉得观众能欣赏,他就能欣赏的。我们不能仅凭感觉办事。”
“如今舞蹈界确实有复原古代舞蹈的种种尝试,但这肯定不是目前的主流舞蹈。”
“我们没法做出准确的预判。”
“更不可能搞一个问卷调查,问观众喜不喜欢?这不可行。”
“还有牡丹坊的场地空间也需要得到充分利用,不然何必斥巨资搞那么大场景?对吧!不能浪费呀!”
“盘鼓舞仅仅需要几个盘子和鼓就能表演,占用空间不大。那么大空间不是白瞎了吗?它不像古典舞里的云门大卷能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以及高度,连翻两三下就横跨整个场地。”
“盘鼓舞做不到,真做到了,那就不是盘鼓舞。”
“它是有些跳上跳下的动作,也有腾空跳起飞舞长袖等等,但终究只是在几个盘鼓之间来回跳,舞蹈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虽然这种舞蹈很新奇特殊,但说到底就是在舞蹈中加入杂技,比如金鸡独立,踩鼓下腰,按鼓倒立之类,还有俯身摩击鼓面,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蹈击盘鼓,舞姿各异,说它优美矫健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它的攻击性确实不太足,就是欠缺了武侠味,和武术打斗的联系不够紧密。”
“像这些虎跳倒立和腾踏纵跃的动作是有难度,需要对身体有极强的控制能力,才能做到高纵轻蹑。但这些看起来仅仅是细节上的小技巧,再加上编钟,可能很有汉代宫廷的那种味道,就是赵飞燕那个味,但武侠味就严重不足。”
“就算我真的跳成了赵飞燕本尊,那味道也不对呀!”
“毕竟我们这是一部唐末武侠片,不是汉代歌舞片。”
“片中跳舞不是只为了跳舞。”
“后面还有打戏连着。”
“我们需要在舞蹈中体现出这是一个武林高手,而不只是一个舞伎馆的优秀少女舞娘。”
“虽然不能明说,但我们要给观众这样的一种暗示。”
“这样前后剧情就不会有割裂感,变化不能太突然。”
“十面埋伏就是要处处隐藏杀机。”
“舞蹈也是一样,不能特别安逸,要隐隐带有杀气。”
“再说剧本里本来就是圈套,女主角这里不用隐藏,后面直接开战,隐藏什么?就是为了诱捕男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武功直接暴露给对方也无妨。”
“那么怎么通过舞蹈来表现武技?”
“盘鼓舞那种小细节不合适,根本表现不出来。”
“就算你刻意表现了,观众看不出来也没意义。”
“我们需要的是各种空中跳跃翻卷的高难度大动作,需要大开大合的水袖狂舞,这样更有武侠味道,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牡丹坊的场地空间,要跳出那种波澜壮美的舞蹈效果,不只有柔,还要有刚。”
“这样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都不用思考。”
“观众不熟悉盘鼓舞,但肯定熟悉水袖舞。”
“舞跳到了这种程度,不是高手是什么呢?”
“观众心里就有期待,快打一场,还是怎么样,有了看下去的**,而不是迷迷糊糊,完全看不懂。”
“这样简单直接有效,就极力避免了失败风险,以最稳妥的方式获取影片成功,万无一失。”
“出奇制胜并没有错,但它适合小成本片,可以当作卖点,但不适合我们拍摄的商业大片。”
“主流商业大片只能堂堂正正地取胜,卖点就要明摆出来。我们就是技高一筹,是这样吧!”
最终这些建议得到了蒙导认可。
大家琢磨一下,确实很有道理。
没人愿意拿大投资去冒险。
所以这部戏在舞蹈的选择上不是一开始就很完美,都是经过多次商讨,才得出最终结果。
姜元宝作为女主角,她的意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她确实很专业,说话有理有据,条理很清楚,确实能让大家信服。
小姑娘脑子很好使,嘴巴也很能说。
要是换个嘴笨的人,根本说不清楚,那就麻烦了。
当然这也得益于蒙导的性格好,是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单是修改剧本,他就请了很多业内人士来给他的剧本挑毛病。
这才有了最终剧本。
他就是这样的人嘛!
所以姜元宝也愿意和蒙导交流。
最后编舞老师把原定的盘鼓舞改成了现在的《仙人指路》长袖舞。
据说他的创意来自敦煌飞天舞。
所以他把“仙人指路”这种武术招式名称作为舞蹈名称来使用。
大概他觉得仙人指路和敦煌飞天很搭配。
意境比较契合。
这样倒也没错。
而且这种带有敦煌色彩的舞蹈正好和牡丹坊的颜色十分相配。
因为牡丹坊的主色调是敦煌色,就是红绿蓝三色,非常绚丽。
这部影片追求的是写实和辉煌,所以把富丽堂皇做到了极致。
包括牡丹坊的名字。
毕竟牡丹是国花嘛!
可以代表大唐盛世。
只要一提到牡丹花,就会想到华夏特色。
为了突出这种特色,牡丹坊在建筑上也颇费心思,选择了华夏独有的雕花窗,手工雕刻的实木窗户有数百扇,宫灯五十多盏,还有两百多根石膏翻新出来的柱子,还要进行各种彩绘。
单是雕刻,五十个徽州木匠足足雕刻了两个多月。
在这种华丽绚烂的场景里跳舞,确实是美到极致。
一个女演员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能展现自己的绚丽舞姿,需要珍惜。
为了和场景相匹配,舞蹈表演也要绚烂多姿,华丽无比。
姜元宝自然没问题。
她摆各种敦煌飞天造型是手到擒来,很有那种独特韵味,不用长期训练舞蹈。
记住编舞就能表演。
舞蹈质量无可挑剔。
这样可以为剧组节省一些时间。
剧组重新调整计划,预计12月上旬肯定可以拍完这边的戏份。
同时渝都永川那边的雾气应该适合电影拍摄。
当地的雾对拍摄电影影响很大。
12月中旬过去拍摄,应该正好。
先拍燕都的戏,还是先拍永川的戏,剧组讨论过,最后受到雾气影响,才决定先拍燕都这边的戏。
当然,即便姜元宝再怎么节省时间,牡丹坊的戏也不可能短时间拍完。
主要是一些特效场面拍起来还是挺费功夫的。
并不符合力学原理的芸豆击鼓和水袖控剑显然需要后期电脑特效完成。
姜元宝如果用武功,当然可以做到水袖控剑,这对婠婠来说,不是小菜一碟?
关键是她拍戏不能这么做,太过惊世骇俗了。
这只是拍电影。
搞得太离奇就不行。
你解释不清楚。
而且晁天王肯定不敢这么和姜元宝配合。
角色武功很高,不代表演员的武功很高。
现场躲不开怎么办?
一剑抽脸上怎么办?
剑没开刃也受不了。
这谁敢啊?
这不是扯淡吗?
你要考虑一下对手戏演员的接受能力啊!
晁天王不是姜幻姬,怎么表演都无所谓。
所以这里要用特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姜元宝倒是能在水袖击鼓方面省点时间。
她使用的水袖最长有三米。
一般人肯定没办法用这么长的水袖准确击中远距离立着的鼓。
臣妾办不到啊!
剧组准备了长短各种水袖。
如果长水袖击鼓不够准确,就用短水袖击鼓,这样就没办法拍演员击鼓的完整镜头,只能拍近距离击鼓特写,然后后期合成,也是一种拍摄方法。
这样不是最佳方案,是剧组的备用方案。
但姜元宝控制三米水袖太简单,可以拍到完整华丽的长镜头,不用剪辑得那么零碎。
画面效果自然更好。
各种素材积累更多。
对后期制作更有利。
估计到时取舍镜头会让剪辑师很为难吧!
这种神奇表现已经让剧组众人震惊莫名。
因为没人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完全超出大家想象。
剧组都准备了短水袖替代,准备后期合成了,结果演员根本就不需要,她什么都会。
你说这样吓不吓人?
好在经过前面的一些事情,大家普遍认为姜元宝的技艺超群,做到这种事也能理解。
不能理解也要强迫自己理解嘛!
不然怎么办呢?
起码这还算是能解释得通,还在逻辑范围内,算是大师水准的水袖舞。
这就是姜元宝目前可以做到的极限。
做得再多一些,真的没法解释,就变神仙了。
剧组所有人员都要彻底懵逼了。
那还怎么玩啊?
还有晁天王弹芸豆的镜头,更得使用特效了。
现场要把水袖芸豆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拍下来,然后再和后期特技相结合。
这样怎么能不多花时间呢?
何况要考虑的还不止这些。
蒙导给美工提出一个要求,最好能把舞台场景做到全亮。但这个难度太大了,除非你把整个表演舞台都做成透明的,但那怎么可能?想象太过玄幻了,不切实际。
于是美工们做出一些变通。
为了画面效果更亮,舞台上牡丹周围的十八只蝴蝶用玻璃钢制成,半透明状,平地搭起的舞台下方用射灯向上照射,这样显得舞台非常通明透亮。
看着确实更华丽了。
另外,为了表现牡丹坊的深阔,特意做了三圈长,姜元宝出场要走过一圈又一圈的回廊,才能通过虎度门上场表演,旨在突出唐代建筑极度奢华。
姜元宝说:“我连续走三圈,后期剪辑可能只用最后一段。这段戏不可能很长。那样太过于浪费影片时长。”
但还是得全拍下来,充当后期剪辑素材。
素材就是宁多勿少。
后期可以剪掉,但不能要用的时候没有。
所以实际拍摄的镜头数比后期剪辑出来的成片多太多了。
由于拍摄难度很大,牡丹坊的戏大概要拍一个月。
事先就是这么预期。
姜元宝再怎么努力,单是仙人指路也得拍十几天,甚至二十多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自己能完成动作和能拍摄下来是两码事。
能拍摄下来和完美拍摄下来也是两码事。
需要反反复复地拍。
各种角度都要拍摄。
长短镜头都要拍摄。
所有人员都要努力。
不过这些戏份确实很好看,能给观众们留下最深刻印象。
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