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2章 风雨欲来,人心可量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清晨七点,地铁站的冷气有些刺骨。

我裹紧了外套,站在闸机前刷着手机。

热搜还在,我的那篇文章被顶在最上方,评论数已经突破五万。

“林哥!”

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我转过身,看见一个小男孩正背着书包朝我跑来,脸上挂着熟悉的笑容——是阿凯,那个曾经辍学、后来通过“共联体”重新回到校园的孩子。

他跑到我面前,小脸蛋红扑扑的,手里攥着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画纸。

“这是……给你的。”他有点害羞地递过来。

我接过画纸,轻轻展开。

画上是一个穿着制服的少年,站在一栋高高的医院楼前,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

“哥哥,我想当医生。”

我愣住了,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一样,眼眶瞬间就热了。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阿凯时,他在巷口捡废瓶子,衣衫褴褛,眼神里满是警惕和疲惫。

是他奶奶哭着找到我们,说家里实在供不起孩子读书。

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哪怕只是一点微光,也要为这些孩子点亮未来。

现在,这道光正在发亮。

我蹲下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一定能当上医生的。”

阿凯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

我看着那幅画,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卫议员他们的攻击再猛烈,也掩盖不了事实本身的力量。

我要把这张画,作为反击的第一张牌。

上午九点,市图书馆多功能厅里挤满了人。

冯社会活动家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投映着《共联体公益白皮书》修订版的封面。

我坐在后排角落,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画。

蒋志愿者领袖坐在我身边,低声说:“冯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数据很硬,连央视都派人来了。”

冯老师清了清嗓子,语气坚定:“今天,我们首次向全社会公开‘共联体’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率与满意度调查数据。”

大屏幕上切换出一张张图表。人群中有人低声惊叹。

“截至本月,‘共联体’项目已覆盖全国27个省市、189个社区,累计服务家庭超过3.6万户,志愿者注册人数突破4.2万人。”

“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共联体’比传统公益组织更高效、更透明。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居民对‘共联体’的信任度高达91%。”

会场一片哗然。有记者迅速记录,有人已经开始拍照上传网络。

冯老师继续说道:“这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种可持续的社会实践。我们不是要取代政府,而是想成为基层治理中一支真实、可信的力量。”

掌声雷动。

中午十二点,我接到朱社区代表的电话。

“致远,我刚联合了六个街道的居委会,正式提交了一份‘共治共建’试点申请。”她语气激动,“我们建议将部分社区事务委托‘共联体’执行,比如老年人日间照料、青少年课后辅导、环境巡查等等。”

我心头一震。

“你们真敢提?”

“有什么不敢?”她笑着说,“我们亲眼看到你们做了什么,也清楚这套模式行得通。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真正落地。”

我沉默了几秒,问道:“上面怎么说?”

“还在讨论,但已经有年轻干部表示支持。”她的声音压低了些,“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尤其是那些老派官员,觉得我们这是在‘越界’。”

我笑了笑:“那就让他们看看结果吧。”

挂断电话后,我靠在椅背上,思绪翻涌。

舆论的风暴已经在酝酿,而我们,必须提前布好阵。

窗外阳光刺眼,我眯起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那张画上的字:

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我接到了蒋志愿者领袖的电话。

“林哥,卫议员要在三点的电视节目里再次公开批评‘共联体’。”她语气紧张,“他说我们要‘架空政府’,是‘打着公益旗号的政治实验’。”

我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看着桌上那张画。

片刻后,我轻声问:“我能连线吗?”

“可以,我已经跟栏目组打了招呼,他们愿意给你三分钟时间现场回应。”

我点点头,手指轻轻抚过画纸上稚嫩的笔迹。

但我已经准备好了。

风,真的要来了。

而这一次,我不只是迎风者,更是破浪者。

下午三点,我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紧。

电视直播已经开始,主持人正介绍着今天的嘉宾——卫议员,以及他关于“基层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边界”的观点探讨。

画面一转,镜头对准了这位年近六十的老派政客。

他西装革履,语气沉稳而严厉:“……‘共联体’的扩张已经超出合理范畴,打着公益的旗号,实际上是在试图绕过现有治理体系,这不仅破坏了制度的权威性,更可能引发社会混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说完后,目光直视镜头:“如果这种模式继续下去,谁来为政策的统一性和执行的合法性负责?”

观众席上有人点头,也有记者开始记录。我的心跳如擂鼓

三分钟后,栏目组的连线请求来了。

我按下接通键,画面一亮,我的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背景是窗外斑驳的阳光和街头流动的人影。

主持人有些意外地笑了笑:“林先生,感谢您参与讨论,请问您如何回应卫议员的观点?”

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缓缓举起手中的那张画。

镜头拉近,那幅稚嫩却坚定的画作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这张画,是一个孩子亲手画给我的。”我轻声说,“他叫阿凯,曾经因为家庭贫困辍学,是他奶奶哭着找到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书读。今天,他已经回到了校园,并且告诉我要当医生。”

我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我们不是要取代政府,也不是要挑战体制。我们只是想在这片土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点亮一盏灯。”

接着,我打开了提前准备好的视频。

镜头中,是一群年轻人正在协助社区居民改造老旧电梯。

他们搬工具、焊接钢架、调试设备,汗水从额头滑落,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共联体·邻里互助组”的标识上,配着旁白:“这是我们的名字,也是我们的承诺。”

全场沉默。

主持人打破了沉默:“林先生,这段视频令人动容,但很多人仍然担心你们是否会越界,成为一种‘隐形权力’?”

我望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我们没有权力,也没有野心。我们有的,只是一颗愿意去做、敢于去做的心。如果这份坚持让人不安,那我只能说,我们太渴望改变。”

节目结束时,掌声并没有响起。

但我知道,它会在某个地方悄然生根。

夜晚十点,手机震动了一下。市团委的消息来了:

【您好,林致远同志:经综合评估,“共联体”项目已入围“青年社会组织孵化计划”。

请您于近日前往团市委参加说明会。】

我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嘴角终于扬起一抹笑。

成功了。

至少,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赢得了信任。

可笑容还未持续太久,我便皱起了眉。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被纳入计划意味着更大的资源,也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强的监督。

每一个志愿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公众评判我们的标尺。

我不怕风雨,也不惧质疑。

但我怕辜负。

怕辜负那些在深夜里默默转发我们文章的人,怕辜负那些顶着压力为我们发声的学者,更怕辜负那个在晨光中递给我一张画的小男孩。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依旧是那句简单却沉重的话:

我不知道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风,已经吹起来了。

而我,必须迎风而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