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签到大明:肩扛两京十三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章 出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少爷没跟您闹,刚才几个锦衣卫在远处对我指指点点,还过来跟我搭话,还好我聪明,装傻子躲过一劫”

“能进锦衣卫是好事,你躲个蛋。”

全子挠挠头:“我还想跟着少爷,有吃有喝不比那锦衣卫轻松多了。”

两人说说笑笑,就去了云水楼。

日已西沉,殿试诸生试卷皆已呈缴。

此时,宫中文华殿灯火辉煌,犹如白昼。

受卷之官,将所集三百余卷,慎而交予弥封之官。

弥封官随即加盖封印,以示公正,转交掌卷官手。

因时光紧迫,殿试之墨卷,不经过抄写,直接送往内阁,以待十六日晨,读卷官审阅之。

因为不经过誊抄,这里边也会导致读卷官看到自己熟悉的笔迹,搞一些小动作。

四月十六日,卯时初刻,十七位读卷官步入内阁,共襄阅卷之盛举。

然时限仅一日,又三百多文章,读卷官对每篇殿试之文细加品鉴,分出优劣,实属不易。

由于贡士皆已历会试之严苛筛选,才学相去不远,所以殿试阅卷之际,常有一个潜规则——

“受卷官会提前将会试前十之卷挑出,先行呈与几位阁老审阅”

一般而言,一甲前三名多出于此十卷之中,余七卷亦常列二甲前茅。

所以无形之中,东楼会试第九名在此占了优势。

虽言一甲之首、次、三名,皆由圣上亲定,然此定夺实基于内阁所呈试卷之上。

若内阁以为某卷不足以呈御览,则纵有锦绣文章,也是白费。

此时张璁亲自从中选了十二卷,以备明日读卷之用,并定呈阅于皇上之次序。

其中一卷,张璁在上边看见了一句熟悉的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璁想到了什么,沉吟片刻,将卷子放到了这十二张卷子的靠上位置。

至于其他试卷卷,则分派众读卷官,各展才学,评判分类之。

评卷官会在卷子上画“O”或“X”,“O”越多,则最终名次会更高。

但是这个名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殿试只有三甲是特殊的,而一甲的卷子只会在内阁收走的十二卷子里产生。

众多读卷官将评好分的卷子分为上一等和次二等,分好后,内阁便收取上一等试卷,判为二甲,次二等判三甲。

四月十七日辰时,嘉靖帝来到文华殿,由读卷官至御前跪读。

朗读完毕后,司礼监官接卷放至御案,再由下一个读卷官朗读下一份试卷。

依照顺序,最先读的三份试卷是内阁预先判为一甲的试卷。

读完三卷后,读卷官直接让司礼监官依次接卷,全放在御案上,然后各官退出文华殿,等候皇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这就是殿试皇上钦点前三甲。

钦定完后,首辅张璁会领回这些试卷,嘉靖帝也就回宫了。

张璁等人则是立马赶回阁,赶在今天傍晚前填好黄榜,然后交由尚宝司用皇帝宝印钤于榜上,制敕房官随即开写传胪贴子,黄榜授给礼部尚书,传胪贴子授鸿胪寺卿筹备明日一大早的传胪大典。

……

“少爷,礼部送来明日传胪大典的礼服了,您赶紧来试试,说不合身要自己去找其他进士换。”

东楼接过礼服试了一下,基本没问题,整理好衣冠后便准备次日的大典。

四月十八日辰时过,朝中文武百官,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皆出席这场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

己时,文武百官全部入宫,在承天门外等候的东楼和其他进士们也开始入宫。

他们的次序排列和殿试时是一样的,而传胪大典的所在地依然是奉天殿。

奉天殿广场前,文武百官按文武职分别站立于丹墀之内两侧,进士也分为两列站于其后。所有人站定,礼乐响起,内阁大学士手捧黄榜置于黄榜案上。

等到嘉靖帝到来后,升座,众人又行了五拜三叩礼,一众官员便入殿开始典礼的下一步。

鸿胪寺官开始宣读制诰:

“嘉靖十三年四月十八日,

策试天下贡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随后,读卷官拆卷,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

由于进士们都在殿外,殿内的声音也不可能传那么远,殿内会有鸿胪寺嗓门大的官员重复这句话,而在大殿门口的丹樨上,还有鸿胪寺官员,听到殿内传出的声音后,继续重复这句话,

一甲三人姓名,都会传唱三次。

而丹樨下的进士们听见后,便会出班上前,由鸿胪寺官员引导入殿就拜。

东楼听着名字一个一个报出来,还好这个传胪大典不是前世的比赛节目,不搞戳头,直接先报第一名

第一名的名字传唱的声音接连起伏不断地传了过来,东楼听了一下,不认识

同样的,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东楼听了一下,也不认识,都不是后世有名之人。

唱到第一甲第三名姓名东楼认识了。

“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江西学子严世蕃”

“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江西学子严世蕃”

“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江西学子严世蕃”

“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

探花!自己中了一甲第三名,东楼身体不由自主的往外走了一步,从队列中出来,一个鸿胪寺官走到他身边,跟他核对姓名,然后示意他离开队伍,东楼整理了一下衣冠,立刻跟着这名鸿胪寺官走到一旁。

之后传唱官又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

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也都不引出班。

其他人的姓名则不会唱。

唱毕,又唱一句:

“三鼎甲殿前谢恩,诸进士殿外谢恩,奏礼乐!”

便有人带东楼这三个鼎甲于进殿,于殿前谢皇恩,殿外诸进士拜谢。

这次东楼离嘉靖帝近了些,但是满朝官员目光都在他们三个人身上,嘉靖帝又坐的高,他没机会抬头,无奈只得再次放弃一睹天颜的计划,行礼谢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