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士无双:重返1977搞科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光纤通讯的替代品:电话拨号上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互联网推广不仅是在全国各地,修建网络基站,还要研发光纤,设计路由器,服务器,调制解调器等各项与网络有关的设备。

研究工作由青山公司负责,基站架设,光纤铺设等工作,少不了各有关部门的协助。

光纤项目研究完成前,陈海峰打算以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提前让网络走进入千家万户。

“什么办法?”

老首长饶有兴趣地问道。

“电话线。”

陈海峰淡笑道:“报告首长,从技术方面来讲,电话线完全可以替代光线,只不过和光纤比起来,电话线的网络信号传输速度较慢,相当于老牛拉大车。”

“呵呵呵,陈海峰同志,你倒是很会开玩笑,老牛拉大车,慢是慢了点,但只要能拉得动这辆车,用来暂时替代光纤,我看完全可以,同志们,你们觉得呢?”

老首长环顾四周,众人纷纷点头赞同。

互联网项目有利于国家发展,更有利于青山公司做大做强。

通过先人一步,龙国占据了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一块蛋糕。

将会拥有着连米国都没有的独家话语权。

至于青山公司,则可以通过互联网项目,获得大量的业务权利。

互联网市场蛋

糕有多大,陈海峰再清楚不过。

常有人说,世界最挣钱的生意无非是军火和石油。

这么说不算错。

但现在是现在,未来是未来。

进入到90年代,半导体芯片和互联网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大。

到了21世纪。两个项目所能产生的利润,比起军火和石油不遑多让。

互联网和芯片研究的战略意义,已经到了和石油旗鼓相当的地位。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谁能制造出高精尖的纳米芯片,就能掐住其他国家的脖子。

开出霸王条款,提出双标协议。

你不买,自然有人会买。

花重金购买相关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国家,科研实力一天天提升。

拒绝购买的国家,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步。

互联网与微型计算机息息相关,网络购物,网络贸易,电子金融。

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性能卓越的计算机和网络。

经过近三天研讨,最高首长当场拍板。

青山公司和滨城工业区,担任龙国网络发展的领头羊。

同时,要求青山公司尽快实现微型计算机量产。

国内的科研部门,大中专院校,相关单位,对于微型计算机有着

迫切的需求。

以往。

国内使用的微型计算机几乎全部来自进口。

且不说价格高昂,一旦出现问题,往往要花额外一笔钱,请国外技术工程师过来进行维修。

一来一回,将会耽误大量的工作。

众人离开之日,一同离开的还有一份名单。

既然要研究光纤技术和其他与互联网配套的技术,陈海峰自然要大量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

70年代中期,邮电部门为解决信号远程传输等方面的问题。

与科研部门一块研究出龙国的第一代通讯光纤,石英光纤。

半导体,数控机床技术,巨型电子计算,龙国的技术储备并不比西方国家差多少,缺的是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技术指导。

科学研究往往是一张窗户纸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旦将这张窗户纸捅破,许多困扰科研人员的重大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下月一号。

国产微型计算机开启量产,同步拉开对外销售这杆大旗。

为尽快普及国产微型计算机,陈海峰大笔一挥。

向国内的几十所高等院校,赠送了价值五千万的微型计算机。

捐助微型计算机,不仅可以为青山公司积攒名气,更是能以

点带面。

让广大的知识青年,首先使用新型计算机。

青年人往往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体。

大学生,又是这个年代的天之骄子。

距离恢复高考已经过去了七年。

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干部,走向各个重要的工作岗位。

提前让他们了解国产微型计算机的各项性能。

等于向全国大大小小,数万部门进行微型计算机科普。

销售的事情尘埃落定,陈海峰走出办公室,开车前往滨机厂。

滨机厂内部有一座完备的机床实验室。

之前的五轴数控机床项目,正是在这里开始的。

如今,有了大量来自国外的机床工程师加入项目组。

陈海峰打算亲自视察现在的机床研发进度。

困扰众人的难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五轴数控机床和半导体芯片,微型计算机一样,都是陈海峰的重点关心项目。

数控机床是工业之母,高精尖的光刻机是芯片之母。

这些未来被国外卡着脖子的科研项目,必须抓到龙国手里。

让它们为龙国的建设进行服务。

而不是成为国外企业手中下金蛋的老母鸡。

“海峰,你来了。”

实验室里,身穿

白大褂的胡向阳,满脸热情地和陈海峰打起招呼。

陈海峰说道:“胡大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研究得怎么样了?困扰你们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多少?”

“有了这些外国专家的协助,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胡向阳喜不自禁的说道:“加上你提供的一部分技术图纸,再过几个月,我们的五轴联动国产机床,就能实现完全国产化。”

说起项目研究进展,无论是胡向阳还是赵厂长,心内都是感慨万千。

陈海峰帮忙招聘了一百多名,具有五轴数控机床研究经验的工程师。

紧接着。

陈海峰又以私人途径,弄到了大量跟五轴数控机床研究,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料和图纸。

困扰大家的几十个疑难问题,正得到全面解决。

研发进度一下子开上了快车道。

速度之快,令参与项目的众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仿佛天底下根本没有能难倒陈海峰的问题。

众人苦思冥想无法解决的重大科研难关。

到了陈海放手里,彷佛变得比吃饭喝水还要简单。

有一说一。

如果没有陈海峰的介入,纵然给大家十年时间,众人所能取得成果,恐怕也不足现在的十分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