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冷宫有娇妃,权王日日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4章 东宫反谋启,凤后再布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七月初三,烈阳如火。

亲政仪制已行两旬,东宫名义上掌政,实则朝中六部三院仍以凤后为中枢之意行事。

凤后退半步,却仍是一呼百应。

而这一切,落入世孙萧御之眼中,皆如利刺扎骨。

东宫内,书房紧闭,灯火通明。

萧御之端坐案前,桌上摊开的是最新一批政务分折。

他眉头紧锁,低声冷笑:

“所谓‘亲政’,不过是她林阮音授我虚名,六部封奏竟仍需她‘背后批阅’?”

他目光微眯,盯着一道军报——是关于凤后亲自派锦衣卫审查边防军粮事宜。

这原本应归兵部与东宫议准。

而她,依旧越过他,指派人手直入要地!

一名文生模样的少年低声道:

“殿下,凤后已然架空您之亲政实权,若再坐视不理,恐百官真以为您只是傀儡。”

另一人咬牙:

“可凤后声望日隆,若正面对抗,怕是落了不孝不义之名。”

萧御之敛眉思索片刻,忽而一笑:

“不必正面反,她最怕‘祸乱朝纲’之名,咱们便给她造一个‘假乱’,逼她退全权。”

众人一惊:

“假乱?”

他点头,目光如冰:

“我会派人借‘赈灾粮仓失窃’为引,牵出凤后旧部贪腐之事,逼她自查,查不得实证便失百官信,若真牵出私案,我再以‘无能监政’奏请彻底亲政。”

“届时她若再留一权,便是贪权不退。”

而与此同时,林阮音早在思音阁中,拿着一纸密信沉思。

那是凤元君传来的探报:

“东宫近日频密联络督粮使秦韶,试图在赈灾粮案中做手脚。”

林阮音手指轻叩案面,缓声道:

“他终于出手了。”

凤元君疑惑:

“娘娘既早知其意,为何要设亲政引,等他发难?”

林阮音微微一笑:

“因为他不犯错,我便永远是‘摄政之名’;但他若动了这一步,便再无退路。”

“我愿给他机会——看他是否可成一代明君。”

她顿了顿,目光如电:

“既然他选了这条路,那就随他走完。”

三日后,京畿南仓忽传失火,赈灾粮失三成,知府急奏朝廷。

东宫当即请命,由世孙亲派兵部郎中、御史一同前往查案。

而凤后未作干预,淡然允准。

十日后,查案小组回朝,东宫便将一份“凤后旧部私通粮商,暗售赈粮”之折,递至御前。

皇帝尚年幼,惊惶无措。

而林阮音接折细阅,仍神色如常。

她笑道:

“既指我之人涉案,凤后自然请命清查。”

翌日,凤后亲笔上奏:

“凤后之臣,若涉私罪,当斩不赦。”

“臣请自督其案,五日内破局;若未查明,凤后愿引咎辞权,还朝百官。”

一言掷地,举朝皆惊。

世孙听罢,反倒心中微慌。

旁人低声道:

“凤后若真破案,反可坐实‘正气自清’之声……”

萧御之脸色难看,咬牙:

“再设一局。”

“既她自查,我便送她一条‘假的证据’,逼她错抓‘忠臣’,以此定其失察之罪!”

“这局,必须赢!”

五日时间,凤后将东宫给出的所谓“关键证据”交由御前三司查验。

而她,暗中召回当年由她亲自提拔的旧部——楚御史一族后人楚明溟。

此人正直冷锐,少年便破“燕北贼盐案”。

她命他入三司中查账。

三夜之后,楚明溟提笔断案,呈卷御前:

“赈粮失窃一案,证据为伪,账册被调包,且东宫所递之‘人证’为死囚所假冒。”

“背后主使——秦韶、赵季恒,皆受东宫秘令,意图设局诬凤后属官。”

御前震怒。

皇帝虽年幼,亦惊问:

“御兄……为何如此?”

林阮音不言,只取出三封书信,落款皆为秦韶之手,内称“奉东宫之意布局,为逼凤后退权”。

朝堂失声。

百官目光纷纷聚向东宫——那位年仅十四的少年世孙,此刻面色苍白如纸,咬唇欲言却一语难发。

林阮音缓缓出列,施礼道:

“臣本欲让权成政,扶君入道。”

“可若君行奸计,误国陷民,臣便不能退。”

她回眸望向世孙,目光沉静:

“我既能扶你登位,也能废你为庶。”

“从今日起,东宫暂撤亲政之权,改由凤后继续摄理。”

“四年之后,若君心可扶,自有天命;若心术不正,休言江山万里。”

圣旨当日颁下,世孙暂废亲政之权,闭门读书三月,以悔其心。

朝野哗然,而民间却传唱凤后断局之果决,称她“天心之眼,百年凤相”。

夜深,思音阁灯未熄。

凤元君看着林阮音,低声:

“娘娘……你赌了一场。”

林阮音望着窗外月色,轻轻道:

“我愿扶他,但若他要毁江山,我便亲手斩断这执念。”

“哪怕被天下误解,也不能让那年我母亲跪地而死之事,重演在下一个女子身上。”

这一战,凤后虽无兵刃,却破三局、挫东宫、震群臣。

权谋之外,她只是一人,替千万无声者,立一线尊严。

她知,真正的敌人——

从不是谁要权,而是谁无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