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在三楼缓缓打开,我快步走向技术科的玻璃门。走廊尽头的窗户外,天色已经泛白,远处传来早班公交碾过路面的声音。我低头看了眼手机,距离专案组会议还有不到两小时。
技术科办公室里,灯光比昨晚柔和了些,但设备屏幕上依旧闪烁着断断续续的信号条。李姐坐在主控台前,正对着一台老式读卡器皱眉。
“你来了。”她头也不抬,“那块手表还在你那儿?”
我点头,从口袋里取出证物袋递过去。“能试试用这台设备吗?听说它能识别旧型号芯片。”
她接过袋子,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又抬头看了我一眼:“系统还没完全恢复,不过我们可以先试试基础扫描。”说着,她将手表轻轻放进读取槽中。
我站在一旁,看着数据缓慢加载。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读数却始终停留在“解析失败”。
“可能是加密了。”李姐敲了敲键盘,“这种高端定制表,有些内置的是军用级芯片,不是随便就能破解的。”
我咬了咬嘴唇,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证物袋边缘。忽然,我想起刚才注意到的那个细节——背面划痕边缘的反光。
“能放大看看这块金属的表面材质吗?”我问。
李姐调出显微图像界面,将镜头对准手表背面。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一道细小的刻痕,边缘确实泛着金属氧化后的淡蓝色光泽。
“这不是普通的雕刻痕迹。”她眯起眼睛,“更像是某种高温激光留下的蚀痕……像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被标记的。”
我的心跳快了一拍。
“也就是说,它可能不是人为刻上去的,而是……某种设备自动生成的编号?”
李姐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
我迅速掏出笔记本,在“S.d.c”下方画了一个圈,旁边写下一行字:数据中心代号?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情报分析科的消息。
“我们查到了‘x-7’和‘t-7’的部分活动轨迹。”信息简短有力,“它们最近一次交汇点在城南货运站附近。”
我立刻调出地图软件,输入关键词。货运站位于城市边缘,周围是一片老旧工业区,监控覆盖率低,地形复杂,是个理想的隐蔽中转点。
“晓薇。”李姐忽然开口,“如果你真想继续查下去,建议你去找一个人。”
“谁?”
“退休的老王,他以前在技侦处,专门处理这类高难度破译任务。听说他家里还有一台老式解码仪,能绕开部分军用加密协议。”
我记下地址,拿起外套就往外走。
会议室里,空气沉闷得像凝固的水。
我把整理好的图表铺在桌面上,指着其中几个关键节点:“这些案件看似独立,但它们的时间间隔、地点分布几乎呈线性排列。而且,所有赃物都经过统一分类,说明背后有组织性操作。”
对面几位资深同事交换了个眼神。
“这只是巧合拼接。”一个声音响起,“没有直接证据,不能作为行动依据。”
我深吸一口气,翻开另一张图。
“这是‘x-7’出现的地点,以及它最后一次通讯的频率范围。”我指着地图上一个圈出的区域,“如果按照这个节奏推测,下一个目标应该在城南货运站周边。”
局长没说话,只是轻轻翻动手里的报告。
“给我一点时间。”我说,“只要一天,我就能确认那里是不是他们的中转站。”
沉默了几秒后,局长终于点头:“可以临时布控观察,但不许打草惊蛇。”
我收起资料,转身离开会议室。
夜幕降临时,我和两名队员已经潜伏在货运站外围的一处废弃仓库屋顶上。
风从东南面吹来,带着铁锈和机油混合的味道。我调整夜视仪焦距,目光扫过下方的空地。
几辆破旧的集装箱卡车停靠在装卸区,一辆黑色厢车静静停在角落,车灯熄灭,像是等待什么。
我屏住呼吸,悄悄按下拍摄键。
画面中,一名身穿深色夹克的男人从车上下来,手里拎着一个金属箱。他左右看了看,朝货运站深处走去。
我立刻记录下车牌号,并通过耳机低声通知其他小组:“目标已出现,准备跟近。”
就在我准备换角度观察时,耳边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无线电杂音。
“R区准备就绪,请指示下一步。”
我猛地一怔,迅速记下频率编号。
“队长?”耳机里传来队员的声音,“你听到刚才那段对话了吗?”
“听到了。”我压低嗓音,“把这段录音保存下来,优先级最高。”
我再次举起望远镜,注视着那名男子走进货运站的背影。他的步伐稳健,动作熟练,显然是个惯于隐藏身份的人。
我知道,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李姐发来的消息:
“刚刚完成对手表的初步分析,发现一段隐藏代码。初步判断,S.d.c 是某废弃数据中心的缩写,该中心三年前因系统故障关闭。”
我盯着屏幕,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个纵火案现场的照片。
照片上的建筑轮廓,与眼前这座货运站的结构极为相似。
我握紧手机,轻声说:“找到了。”
夜风吹过,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这一晚,注定不会平静。